涌泉穴治疗呕吐。
涌泉穴对于治疗呕吐有特效。当出现呕吐症状,但又没有食物和水吐出时,或者在吐食和吐水期间,只要针刺涌泉穴入寸许,并用力捻按,就能立刻止住呕吐。这种方法采用男左女右的惯例,我没有更改,效果显著。
二穴配合治疗针后身体虚弱。
呼吸困难。
在内关穴下方五分处,与大陵穴配合使用,可治疗一般气短(呼吸困难),或针后身体虚弱(神经疲劳)等症状。使用此方法治疗,效果显著,且持续时间长。
无论是男是女,都可以在左大陵穴和右内关下五分处(即右大陵穴上一寸五分处,被称为列缺穴)进行针灸。我们不关心这个穴位属于哪个经脉,也不关心它的名称是什么。我们只关心能否治愈疾病。
在扎这两针之后,还需进行手法操作。在针刺此两穴位时,最好让患者与医生面对面坐着,将患者的两腕放在桌子上或枕头上。医生用右手扶着大陵穴的针柄,左手扶着列缺穴(也称为偏历)的针柄。大陵穴应该向前转动三转,李云认为这是补的作用;列缺穴应该向后转动三转,李云认为这是泻的作用。
有时需要反方向捻转,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但是,只有两只手同时进行捻转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稍作停留,呼吸就会变得更加顺畅。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在几分钟后再次进行三次这样的捻转。
内关穴的位置与王居易先生建议的定位有所重合。王先生认为内关穴位于静脉上,比传统的2寸定位要短一些,与这里的1.5寸相似。
公孙与足三里合用,可治腹痛。
公孙和足三里两个穴位联合使用,对于治疗胃神经痛和其他腹痛非常有效。公孙穴的针法为七分,足三里穴的针法为一寸。李医生习惯于在针此穴位时男左女右,或者根据腹痛的剧烈程度进行侧针。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两侧穴位都可能进行针灸,但通常情况下,使用公孙和足三里两个穴位就能治愈疾病。
以上三种方法,在过去几年里,我使用它们感到非常得心应手。
他如承浆之治头晕,人中之治心(胃)难受,身柱之治全身震颤(包括疟疾在内,也可配以其他穴位),都有针下立刻止痛的效果。这些穴位的疗效范围超过了诸书所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