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普查的新变化与新特征
一、首次统筹开展的投入产出调查
本次普查的最大亮点是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投入产出调查是一项大型调查,旨在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行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每逢2、7年开展一次,目前已经顺利进行了7次。尽管经济普查与投入产出调查的目的不同,但它们在组织流程、调查对象和内容等方面存在重叠。在相邻年份同时开展这两项调查会增加基层负担,也不利于协调应用调查数据。
在2021年下半年的山西等6个地区,国家统计局开展了投入产出调查的专项试点。试点旨在评估统筹开展两项调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论证在经济普查年份开展投入产出调查的利弊。结果显示,在经济普查年份开展投入产出调查是有益的。它能够统一调查时间,全面、系统地收集基层数据,提高统计调查数据的协调性;统筹布置调查任务,消除重复调查内容,整合重复环节,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协调调查结果,实现经济总量和结构数据的更好衔接。因此,国家统计局决定将投入产出调查内容纳入经济普查统筹组织实施。
二、新经济新业态成为五经普的重点关注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已成为新业态中的“风口”。自2012年以来,全国数字经济规模已从11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5.5万亿元,占GDP比重也由21.6%提升至39.8%(根据中央网信办数据)。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成为本次普查的重点领域和一大看点。然而,如何在入户登记过程中准确区分数字经济业务活动,在数据处理端正确界定行业代码,确保数字经济数据的准确性,成为五经普的一大难点。
数字经济涉及工业、商贸、服务业、建筑业等各大产业。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征求意见稿)》,数字经济除了有严格的4位行业小类界定外,对业务活动也做了具体范围描述。这对基层普查人员的业务素养和方案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排放、虚拟性强的特点。市场主体“隐蔽性”较强,如果未及时在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普查员很难通过传统“地毯式”摸排准确定位查找。
三、充分利用部门电子行政资料。
随着五证合一行政电子证照的全面应用和《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废止,单位“五经普”的指标将不再设置,而是通过充分利用五证合一部门电子证照信息来实现。对于未办理五证合一电子证照的单位,普查机构将为其赋予临时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并参照《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编码规则》(GB32100—2015)的赋码规则进行赋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不仅能够完美实现“遗传”组织机构代码的“唯一性”,还能统一各部门的主体标识和数据库建设主键,成功实现单位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信息的合并。这对于跨部门信息交换共享、消除部门“壁垒”、促进各部门协同监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证照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基层普查机构获取单位信息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经济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经济普查的目的,不作为任何单位对经济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随着国家层面部门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统计系统利用多部门信息进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公开化,普查对象对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的顾虑日益增加,配合程度也随之下降。如何在保证数据质量控制的同时,消除普查对象的顾虑,积极争取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是各级基层普查机构需要面对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