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间到指尖 《扬州日报》网上“冲浪”记

从纸间到指尖 《扬州日报》网上“冲浪”记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编辑:每天清晨,报箱里都会收到一份份油墨香气的报纸,与之对应的版面信息也全部上网。只需在浏览器搜索框中输入“扬州日报”四个字,就能一手掌握当天的报纸版面和新闻详情。今年是《扬州日报》复刊40周年,这份见证扬州城市发展的报纸已经完成了从纸间到指尖的全新转变。传统报纸搭乘互联网快车,适应新时代阅读方式,成功升级。今天,我们邀请了幕后编辑和技术人员,解密《扬州日报》的网上“冲浪”故事。

编辑:《扬州日报》的电子版“试水”已经上线。

邵丽萍,口述人。

原扬州报业传媒集团融创中心的编辑部副主任。

同时担任扬州网编辑部主任。

在20世纪末,互联网逐渐普及,并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这是一个新奇而丰富的互联网世界,扬报人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当时,国内各地纸媒陆续上网,但是只有几家,为数不多。扬州日报社领导的思想是非常前卫的,觉得扬州的报纸应该赶紧上网,应该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传递扬州声音。"邵丽萍介绍道,面对互联网这个广阔的平台,扬州日报社决定将旗下《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和《扬州时报》3张报纸上网,突破报纸发行范围及数量的限制。

《扬州晚报》的电子版率先上线,不久之后,《扬州日报》的电子版也与网友们见面。邵丽萍表示:“1997年,扬州晚报电子版部门成立,当时部门只有我一个人,我手上有全报社唯一的一台电脑,用来把报纸新闻上传到互联网上。”当时,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将报纸上的新闻进行挑选后上线,即按照标题和正文的形式将新闻条目上传到网站上。用户点击网站上的新闻标题,跳转到相关页面,显示新闻正文详情。

这一转换并非易事。当时纸媒正处于最辉煌的时代,《扬州日报》每天有8个版,多的时候达到16个版。邵丽萍每天要将选定上网的新闻从报纸采编系统中通过U盘拷贝出来,并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分别保存。之后,她会通过电脑操作将这些信息整合上线。

“工作量非常大,每天光是把新闻传上网就要一个上午,到了下午再把副刊等时效性稍弱一些的内容传上去。要是遇到重大新闻事件,就要求连夜上稿子,比如高考我们是要上高考试卷的,就是在半夜的时候把试卷一一上网。”邵丽萍如是说。

新闻上网后,它带来的关注度明显更广了。每天上线的《扬州晚报》和《扬州日报》电子版,也成了大家翘首以盼的期待。

邵丽萍在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BBS论坛进行维护。她表示:“那时候论坛的用户也不仅仅局限于扬州人了,全国范围内的网友都有,大家都在关注扬州、关注发生在扬州的事。”每天电子版上线之后,网友们都会针对一条条新闻在论坛里展开讨论、发表看法,这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加广泛,持续热度也更强。

率先推出可读性和可听性的数字报纸。

口 述:陈宜展

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扬州网拥有丰富的编辑经验。

“2000年五一假期之后,我到扬州日报社上班,成为扬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名编辑。”从那时起,陈宜展接过了邵丽萍上传新闻的接力棒。

在2004年5月,扬州日报电子版网站和扬州晚报电子版网站合并,成立了扬州新闻网。该网站每天的点击量超过1万人次,成为扬州区域性门户网站的典范。根据网友们的IP地址来源,来自京、沪、浙、粤等地区的访问量占总访问量的40%。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版报纸已经无法满足网友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2006年8月18日,《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和《扬州时报》三张报纸的数字报成功上线,标志着《扬州日报》网络化表达进入了2.0时代。值得一提的是,扬州日报社是全省地市级媒体中首个“尝鲜”上线数字报的媒体,全国范围内开通数字报的报社也不过20多家。

数字报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读报方式。只需输入“www.yzrb.com”或“www.yznews.com.cn”,即可登录网站,阅读当天的《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和《扬州时报》3张报纸的数字报。版面信息与当天的报纸版面完全一致。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翻阅”报纸。更具前瞻性的功能在于,这三份报纸不仅可以阅读,还可以“听”,只需点击相应按钮,即可对新闻内容进行语音播报。

在2008年,今日扬州网和扬州新闻网进行了重组,并成立了扬州网。3张报纸的数字报均已移至扬州网端口,只需登录一个网站,即可在线阅读3张报纸。

从纸张到网络的转换,离不开后台编辑这个重要的“中转站”。

“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解数字报’,每天我们需要把当天采编系统的版面信息重组之后传到数字报系统,完成解码。”陈宜展说道,“采编系统内包含一个报纸版面的全部元素,但是这些元素都是零散的,甚至连日期、编辑、栏目名称都自成个体,有些信息显然读者并不需要。我们需要对报纸版面进行组合,引题、标题、副题要放到相应的显示位置,同一条新闻的图片和文章要进行链接,图片和图片说明要进行链接,意思就是这一条新闻的所有元素组合成一个整体,不要的信息就不要框选,这样网友点击组合中的任何一个位置,就可以查看这条新闻的所有元素。完成这一系列操作之后,我们把版面信息上传到扬州网的后台,接着发布,就成了数字报。数字报上传之后,工作还没有结束,我们还要拿出当天的报纸与版面一一对应,看有没有差错。”

最初,陈宜展和其他编辑通常在正常上班时间处理报纸,但随着网友们建议将数字报的上线时间提前,为了满足网络传播的时效性要求,扬州网的编辑们开始轮流安排早班,将上班时间提前到早上5:00。

"每天我们摸着黑上班,5点到办公室解数字报,大概到7点数字报全部上线,让读者一起床就能通过网站看到当天的报纸新闻。"陈宜展如是说。

报网融合,开辟了“问政”的新阵地。

口述:陈书戈

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扬州网拥有丰富的编辑经验。

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扬州日报社一直保持着敏锐的嗅觉。2006年4月,为了加强网站和报纸选题策划,《扬州日报》与当时的扬州新闻网联合开辟了一个名为“党报在线”的高端访谈互动栏目,当时非常流行。

"‘党报在线’栏目每周确定一个访谈主题,如城市建设、医疗医保、劳动就业、市场物价或及政府重大决策等,邀请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来到扬州网网络直播室,与网民在线交流。"陈书戈介绍说,该栏目秉承"网报互动、热点话题、时间铁定"的原则,紧扣城市热点话题,邀请高层次嘉宾进行访谈,引发网友热烈参与,成为扬州报网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回忆起当年的盛况,陈书戈仍然历历在目。“每周一期,每期的点击量都超过了1万人次。线上活动结束后,报纸记者会将当期内容进行整理,在报纸上进行刊登,起到二次传播的效果。”陈书戈说。

2007年,“党报在线”从图文上传转变为视频直播;2008年,直播现场搬至全国“两会”现场,进一步延展了党报的影响力;2010年,“党报在线”与“扬州日报官方微博”互动;2011年,“党报在线”与市纪委市纠风办合作,推出“政风行风热线报刊、网络版”子栏目,将行风热线与报网互动结合,扩大了社会效应。

通过不断尝试,“党报在线”逐渐成为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新渠道。它也是群众参与政治活动的新平台,政府发布权威信息的新窗口,以及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新阵地。该栏目摸索出“热点话题、权威声音、网聚观点、引导舆论”的发展路径,在网络上具有较大影响力,成为网络创新品牌栏目。它还产生了“1+1>2”的聚合效应,两次获得江苏省好新闻专栏类一等奖。

“指尖”

口 述:闵扬

扬州报业传媒集团的网络技术部技术员。

闵扬于2004年加入扬州日报社,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他参与了数字报的上线和多次改版提升。

"2006年,扬州日报社与北大方正合作研制开发数字报,增添了服务器、语音自动生成等一系列软件系统,三报数字报正式上线。"闵扬如是说,"刚上线的扬州日报数字报一开始是比较简单的,左边显示版面,右边是所有版面的列表,点击右边的版面,左边的版面图随之改变。版面下面显示这一版的新闻标题,点击新闻标题,在右边查看正文内容。"

到了2010年,技术人员重新设计了数字报的外观样式并进行排版,解决了特殊字体显示不全等问题,还提供了清晰版的PDF版面供网友下载。

“刚开始数字报网页适配4:3的电脑屏幕,随着主流电脑屏幕尺寸的变化,我们把数字报的适配页面也调整到了16:9。”

在2015年,“扬州发布”客户端上线了。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接管了客户端的维护工作。面对媒体融合的紧迫形势,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加快了推动报纸、网站和客户端深度融合的步伐。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提升报网端的呈现方式,以适应新的阅读模式。

"2019年,全新版本的《扬州日报》上线,该版本围绕‘融合’这一主题,对样式进行了优化,更加方便网友阅读,报纸版面在左边呈现,右边是该版面的新闻标题,点击标题查看新闻,左边版面图是不变的。页面不仅适配所有的屏幕,导航与按钮也更加准确。"闵扬介绍道,"这一版本还开通了手机移动端分享功能,比如可以通过扫描网页上的二维码转发分享到移动端,移动端也可以在手机上查看版面内容。"

在成功升级后的几年里,闵扬等技术人员根据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优化和微调,使扬州日报数字报不断适应新时代的阅读方式,完成从纸间到指尖的华丽蜕变。

统筹:朱广盛;撰文:林倩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