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观点 | 东北正在发生变化(一):三亚休假时见闻的“东北故事”

封面观点 | 东北正在发生变化(一):三亚休假时见闻的“东北故事”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前滩综合研究

决策研究 数据应用。这样更简洁明了。

公共活动 共同基金编者按:

编者按:近期,我院专家顾问和研究团队在东北进行了调研走访,深刻感受到了近年来东北所发生的变化。他们将这些感悟发表在了《全球智库动态》研究报告上,引发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讨论。为了凝聚更多的共识,从本期开始,本公众号将分期推送《东北正在发生变化》系列文章,以飨读者。今天,我们将推送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三亚休假时见闻的“东北故事”》。

东北正在发生变化(一):我在三亚休假的所见所闻

三亚休假时见闻的“东北故事”

前小滩,原文配图。

图1:2023年2月14日,《全球智库动态》研究报告(2023年卷第28期)原文截图。

到海南省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接我们的司机是一位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女性,她操着浓重的“大碴子味”东北话。她动作利落,让人误以为她是开出租车的老手。后来才知道,在她老家,她经营妇科诊所,而她的丈夫则从事建材生意。

一年前,她的丈夫来到三亚,从事网约车行业。一个月前,她也来到三亚,加入了网约车行业。我有些好奇,问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她说,她首先要赚取生活费,不管怎样,都要先站稳脚跟。开网约车虽然辛苦,但门槛低、上手快,只要车子不停,就能养活自己。

她和她的丈夫开的车都是租来的。除了自己接单,他们还从“上线”那里领取业务。“上线”则与著名的旅行平台合作。这样,“辗转”过来的订单都要经过“剥”才能到达。她说他们要努力攒钱,为先生买辆电动车,然后为自己买辆电动车。这样就不需要向别人租赁了,收入留存也会更多。

接着,我们自然而然地聊到了房子。她说她需要晚一点考虑这个问题。不过,从她的语气中,我能感受到她的自信。她已经开始计划将她老家两个孩子(一个一年级,一个六年级)转到三亚来读书。她最理想的目标是人大附中三亚学校,但她表示这个不太现实,必须考虑其他选择。不管怎样,第一步是她和丈夫办理好居住证。第二步是提出申请。她抱怨这里不接受插班,两个孩子可能需要多读一年。但我相信他们总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图2:哈尔滨中央大街(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问她为什么离开哈尔滨。她对自己的故乡充满自豪,对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等景点如数家珍。她说:“一南一北,一热一冷,各有特点”“哈尔滨没啥不好的”“大冬天室内有时30度呢”,但同时又表示:“户外的活,差不多从11月份到第二年3月份,甚至4月份,小半年都干不了”

我们继续聊房子。她说老家的房子不值钱,在松花江北边,离市中心很近的地方,房价也不超过一万元。她还提到了佳木斯和鹤岗的楼市,大家都感到非常惋惜。

我们继续聊收入。她举了个例子,同样在百货商场当营业员,哈尔滨一个月能挣5、6千,三亚只能挣3千。“哈尔滨是繁荣繁华的国际化城市。你们为什么还来三亚啊?”“不想在老家一直打工下去。到三亚看看,做点自己的事情。”她的回答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的内心。

东北大姐非常健谈,她完全没有意识到我的思绪已经飘远,继续津津有味地谈论她的生意。这个春节最忙碌的时候,她连续4、5天都没回家。她困了累了,就利用车子充电的时间,歇上一会儿,确保安全第一,绝不疲劳驾驶。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心中不断回响着那句话——“不想一直打工下去,想做点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在东北“做点自己的事情”呢?在外面“做出了自己的事情”之后,还能回到东北继续“做事情”吗?如果只出不回,人口长期净减少,那该怎么办呢?

机缘巧合,我和当地的几位朋友聚会时,遇到了一位在海南的1/2东北人(东北出生求学,曾在体制内工作)和1/2浙江人(在某跨国企业工作,长时间在浙江,现被派驻海南,管理企业大学)。他的话语或许代表了许多在外的东北人——他们不要求特殊待遇,只要政策能够落实,东北就有机会,东北的“旮旯”就有机会发挥作用,而不是“海南有房,一生辉煌”。

有人附议——海南虽然特殊,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政策空转、闲置。不少人兴冲冲来到海南,却沮丧地原路返回。他们说:“做事情还是要到有产业基础和环境基础的地方”他所指的肯定不是3S(阳光、沙滩、大海)这样的基础,而是与人力资源、技术装备等更强关联的内容。

更有人提出,“我们离开老家,来到海南,生意是通透的。老家是根据地,海南是基地,全中国全世界都是腹地。生意像水一样流动。流动了,才有生意”。

有人尖锐犀利地指出,东北亚和海南的外部环境都不太平,都比较复杂。但是,东北三省的标签是“投资不过山海关”,而海南的标签是“自由港”,这对东北来说是不公平的。东北三省的问题在于外流多,流入少,而海南的问题在于脉冲式流入流出太多,但留下的少,真正增值的还是不够。突然转到“矛头”,指向上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总能第一时间拿到最好的机会。隔壁浙江才是最经得起推敲的,一开始什么都没有,但后面什么都可以有。值得回味。

幽默的东北人将“东北以南”视为“南方”,他们乐于在“南方”中寻找自己的“第二故乡”。东北人还自嘲道,他们的“最南端”在海南,而“此心安处是吾乡”。我认为,这种乐土安居的竞争力源于他们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自来熟)、勇敢担当的豪情(长子精神),以及远征开疆的拓展力(如南下解放海南岛)。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果说板结化的东北“松松土”,能否再造本地优势呢?我不知道东北大姐需要什么条件,才会考虑回老家“做点自己的事情”。但我坚信,东北给人的“印象分”正在回升,人们对东北仍然充满希望,对东北人也仍然持欣赏态度。

情况就是这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