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知识】昆山八状元,原来是他们!

【社科知识】昆山八状元,原来是他们!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昆山作为一座文化与经济兼备的科创之城,历来重视人才的培养。据史料记载,昆山历史上曾出现过八位状元,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底蕴深厚。

《昆山历代人物志》一书。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唐到清末,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为寒门学子提供了入朝为官的机会,也为国家选拔了众多栋梁之才。只有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殿试”中取得第一名的考生,才能被称作状元。

据范成大所撰《吴郡志》记载: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昆山人卫泾打破了昆山状元“零”的纪录,成为昆山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卫泾年轻时就很有志向,为人正直,对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有真知灼见。他在考中状元的那篇《廷对策》中,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崇尚空头文章、不讲实际效果的弊病。他希望孝宗皇帝能够自强不息,像古代圣主一样“先养民,又教民,然后治民”。这些对策切中时弊,富有远见卓识。

卫泾官至宰相,他忧国忘家,始终保持一贯的清正廉洁。他对自己要求极高,常常以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鞭策自己。

《吴郡志》。

在宋代,昆山出了一位名叫刘必成的武状元。他是昆山历史上第二位状元,也是唯一的一位武状元。刘必成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在南宋时期,由于国家积贫积弱,一直受到北方外族的骚扰。为了振奋民心、富国强兵,他带领七学士参加考试,并考中了南宋熙嘉二年戊戌科武状元。之后,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努力读书。在十一年后,他考中了文科进士。

刘必成,字思远。

在明代弘治年间,昆山人才济济,先后有毛澄、朱希周和顾鼎臣三位状元入朝辅佐皇帝。他们分别在弘治六年、弘治九年和弘治十八年获得状元。他们为官正直、才能卓越,为国家尽心竭力。尤其是顾鼎臣,在弘治十八年,皇帝出京巡视时,命其留守京师,辅佐太子监国,民间称其为“代皇三月”。可见,皇帝对他非常信任。顾鼎臣还向朝廷建议修建昆山砖城墙,抵御倭寇入侵,保护了家乡人民。

毛澄,字思远,号澄斋。

朱希周。

顾鼎臣,明代嘉定人。

明代昆山曾出现四位状元,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位,还有嘉靖二十年的沈坤。他曾与好友吴承恩一起组织武装对抗倭寇,被誉为“状元兵”。

能成为状元,并非偶然。除了勤奋学习外,深厚的家学熏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清顺治16年,昆山出现了一位家学深厚的状元——徐元文。徐氏家族是昆山著名的望族。徐元文在清顺治十六年荣膺状元,他的哥哥徐乾学和徐秉义分别在清康熙九年和十二年获得一甲第三名的好成绩。他们被并称为“同胞三鼎甲”,而他们的舅舅则是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这样的家庭背景令其他读书人羡慕不已。

徐元文,字思远。

徐陶璋,昆山历史上第八位状元,也是一位笃志好学、深受家风熏陶的人才。他在康熙四十五年考中状元,是一位“才捷南宫,廷对第一”的人才。

崇文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昆山人民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教育,因此人才辈出。这些人才不仅是昆山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当代人民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学习楷模。昆山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重教惜才”的城市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的昆山人,我们应当以先贤为榜样,学习他们的智慧和精神,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昆山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