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重大决策部署。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这吹响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角。随后,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发展。
日前,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发布了《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情况监测报告(2022年度)》(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产教融合和学生发展等方面,对全国63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并全方位呈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建设情况。
通过比较2017年与2021年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建设的整体情况。本文将肯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某些方面的成绩,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此外,本文还将探讨新建高校和“项目校”在应用型转型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发展特征。 本文采访了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解读了报告。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我国本科院校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经过多年的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情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根据报告,自2017年以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和学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整体建设情况良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专任教师规模不断扩大,生师比得到改善,教师学历水平和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稳步提升,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实践的经历背景明显增强,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需求。
一是专任教师规模持续扩大,生师比有所改善,教师学历水平和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稳步提高,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实践的经历背景明显增强,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需要。
其次,我们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改善中,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
第三,我们提高了课程建设成效,开设了更多课程,以更好地支撑人才培养。我们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比重不断增加,并且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四是学生的学习成果显著提升,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在逐步提高,毕业生越来越倾向于在本地就业,本地就业的比重不断增加。
根据办学历史,报告将监测的633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分为两类:新建高校,即2000年后教育部新批准设置的普通本科院校(简称新建高校,共344所);非新建高校,即非新建普通本科院校(简称非新建高校,共289所)。
报告重点关注了硬件条件与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产教融合和学生发展五个方面。通过分析对比62项指标,我们发现新建高校与非新建高校之间在整体办学条件和经费保障、师资队伍专业能力、教改项目和奖项申请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尤其是新建高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且民办高校比例较大,与已经拥有较长办学历史的非新建高校在这些方面仍有明显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新建高校在部分指标上也展现出了“先天优势”。例如,从生师比这一指标反映出的教师数量配备情况来看,新建高校已经与非新建高校基本持平。
根据数据显示,新建高校在全日制在校生与专职辅导员岗位比、全日制在校生与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比、应届毕业生与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比等指标上,明显优于非新建高校。这些指标的差距分别为33.61%、24.08%和32.96%。这表明新建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并配备了更多的学生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指导和服务。
在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看来,新建高校办学数据整体向好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对学校相关指标的规范化要求。国家鼓励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发展的政策导向产生了积极影响,许多新建高校从办学初期就明确了应用型发展方向。
蔡敬民认为,非新建高校应向新建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学习,重点关注学生管理和后勤保障服务两方面。
为了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联合实施了“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和“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在这些项目中,确定了2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重点建设。这些高校数量的确定是基于“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中的“项目校”100所,以及“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中的“储备校”137所。这样,共计2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被纳入重点建设范围。
根据数据显示,“项目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产教融合和学生发展等方面都优于“非项目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项目校”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方面的工作力度和成效明显高于“非项目校”。
在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项目校”拥有更多的双师型、工程背景、行业背景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和改革方面,“项目校”更加注重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并与企业联合建设更多校外实践基地,承担更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更好地支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报告采用了13项监测指标,包括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当年接纳学生总数、国家级及省级实践教学基地、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数、教师承担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等,来对比分析“项目校”和“非项目校”。结果显示,“项目校”在12项指标上都优于“非项目校”,特别是在工程背景教师、校外实践基地等6项指标上,“项目校”的监测值高出“非项目校”50%以上。
宁波工程学院教授沈友华指出,目前国家尚未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来评估“项目校”。他认为,未来可以通过遴选“项目校”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来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体系的制定,并确定一些标杆高校,以引领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
在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在“试点高校的主要任务”第10条中明确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报告,2017年至2021年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实践的经历背景明显增强,这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需求。
其中,我们监测了校工程背景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的均值,从7.41%提升至8.59%;行业背景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的均值,从13.99%提升至17.09%;来自行业企业的外聘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均值,从1.57%提升至2.46%;“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的均值,从22.42%提升至24.52%。
常熟理工学院教授顾永安认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均值达到24.52%,这基本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引导方向。
从长远来看,这个比例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仍有差距。顾永安教授建议,应从认定标准、激励机制、培育机制、引进机制和培训方式等方面入手,继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湖北商贸学院常务副校长张安富看来,尽管从行业企业聘请教师来担任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均值有所提升,但我们仍需注意到学校在引进外聘教师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首先,学校与企业的待遇存在差距,导致学校难以吸引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来任教。其次,企业人员通常没有教师资格证,需要经过培训和考证才能来任教,并且其教学能力也需要专门培训和提升。张安富说。
宁波工程学院教授沈友华曾走访过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他发现各学校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缺乏权威标准。有些学校甚至认为只要教师参与过企业横向课题,就能成为合格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沈友华补充道:“深入探讨的话,包括教师到企业挂职,到底是‘真抓实干’还是‘流于形式’,还有不少学校没有合理评价标准。
教育部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有着严格的认定标准和程序。然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在合格评估阶段提出了5条指导意见,但缺乏专门的认定标准。各学校可以自行掌握如何认定。江苏理工学院原党委书记朱林生认为,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建立权威判定标准和程序,是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
根据沈友华的观察,在“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职称评审过程中,评价标准缺失或不匹配的问题也存在。一些高校为了评定“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职称,只注重考察他们是否拥有国外学习经历,而对是否拥有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没有硬性要求。
尽管国家现在提倡“破除五唯”,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标准,也不意味着完全不需要论文和项目。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以他所在的高校为例,表示2022年该校推出了产业系列职称评聘渠道,旨在通过创新评价方式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并激励他们努力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双能型”教师。
我们不仅考察教师的论文,而且考察论文是否来自实践、是否服务于实践。只有能够解决企业关键性问题的教授,才是真正的产业型教授。”龚思怡说。
顾永安注意到,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入职的教师主要由研究型大学毕业的学术型博士组成。这些新教师往往在研究型大学学术氛围的引导下,缺乏转变观念、融入新的校园氛围的意识。因此,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教师培训只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而对新教师的观念转变和融入新的校园氛围缺乏足够的关注。顾永安提出,要关注“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成长,必须从源头抓起。
朱林生以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期待,他认为现在“神”有了,但还要在“形”上多下功夫。
与传统知识本位的学术型人才培养不同,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和能力本位取向。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
根据报告,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在2017年至2021年期间的学习成效显著提升,他们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的意识与能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具体来说,监测校“千名本科学生获准专利(著作权)数”校均值从0.86项提升至1.73项,“千名本科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数”校均值从2.46篇提升至3.12篇。
获得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需要在课外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在蔡敬民看来,这一均值的提升体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在课外学习方面的质量提升。
蔡敬民提醒相关教育者,除了关注数字的变化,还应关注数字背后学生真实的学习活动。
“课外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顾永安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通过增加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空间、平台和指导来加大对学生的支持力度。
学校可以建立有效的教师指导课外学习的机制,将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纳入工作量范畴,特别要增加教师与学生在课外有效深度互动的研讨时间。然而,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这种研讨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顾永安说。
在“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下,学生的课外学习成为了各高校的一个关键问题。朱林生建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课外学习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课外活动体系,还需借助数字化技术为课外活动赋能。学校应首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是课外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应整合资源并搭建平台,将外部资源充分整合到相关平台上,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系教授郭建如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产教融合方面表现较好的学校,学生在2017年至2021年发表论文数量的增长并不明显。这表明,学校对学生的指导方向正确,不以论文数量为唯一标准,尤其是不以学术论文为唯一标准。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郭建如建议,在未来,学校在指导学生课外学习方面,应更加强调关键指标,如参与专利研发、创新创业竞赛和科技活动等。
近年来,社会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龚思怡结合自己从研究型大学转到应用型本科高校任职的经历,认为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考研热都是一个大趋势。
我们应该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不要为了提升学历而盲目考研,而是可以更多地考虑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非常匹配。”龚思怡说。
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迈向未来?
专家们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未来的发展,都关注哪些问题?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地方政府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提醒地方党委、政府,应当采取具体举措,将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纳入地方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
江苏理工学院原党委书记朱林生密切关注近年来生源扩招所带来的挑战。他特别指出,多类型、多规格的生源涌入应用型本科高校,给学校的办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朱林生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不同的生源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案,但目前尚无很好的回答。如果我们不加大教学研究的投入,不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那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质量将受到很大影响。
为了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质量,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在对数百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走访和调研后,常熟理工学院教授顾永安发现,许多高校都相对忽视了顶层设计体系的构建。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正处于通过合格评估的创建阶段,同时受到国家转型发展的引导,迈向深度转型、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顾永安看来,新的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强化顶层设计,采用系统论思维,采取体系化设计,进行对标式建设。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抓好“三个核心”,即落实应用型的核心定位、强化本科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质量。此外,应用型本科高校还需要抓好“三个关键”,即聚焦关键指标、建立关键机制、强化关键少数。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关注的核心指标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对于应用型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应用型科研和横向项目合作等方面,关注度仍有待提高。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关键机制,如产教科融合机制、校城地共生机制和集群式发展机制等。顾永安如是说。
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在招聘教师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他发现,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招聘教师时,一般都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然而,大多数博士毕业生主要关注理论问题,而较少关注应用型技术的研发。
龚思怡指出,一些教师在应聘到应用型本科高校后,仍然沿袭原有的惯性,这不仅会影响教师的发展,还会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者应高度关注博士学历教师的转型与成长。
不久前,在某知名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时,评估专家发现——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显示,该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写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得分相对较低。作为评估专家之一,蔡敬民和学校有关负责同志坐下来一起为问题溯源。
学校认为,问题源自中学,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因此应当在中学阶段加强教育。蔡敬民则建议学校思考:是否可以通过在本科阶段增加通识课程或加强学生通识能力培养来解决这个问题。
人们常常认为学校应当以专业教育为重,但实际上,学生的通识能力培养也很重要。在蔡敬民看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参考德国的应用型院校,开设关键能力模块学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