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防御、人生和死亡 | 亚隆《生命的礼物》发布会精彩问答

爱情、防御、人生和死亡 | 亚隆《生命的礼物》发布会精彩问答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生命的礼物》新书发布会的大合照)

Q1:关于爱情,您有什么看法?

现场读者提问:Q1: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爱情已经不存在了,徐凯文老师您对此有何看法?

Q1:现在很多人都说不相信爱情了,徐凯文老师您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呢?

徐凯文:我的爱情就在大家当中,我的妻子坐在台下。今天我们刚陪女儿参加完高考。在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结尾处,导师总是排在第一位,所以我写了这样一段话:“经常有人问我,你是别人的心理医生,那谁是你的心理医生呢?我的心理医生就是我的妻子。

我想说我的爱情就在大家当中,我的妻子就坐在下面,今天我们刚陪女儿参加完高考。在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结尾的感谢语当中,导师肯定是要第一个感谢的,然后我就写了这样一段,每次大概都会写一段这样的文字——经常有人问我,我是别人的心理医生,那谁是我的心理医生?我的心理医生是我的妻子。

主持人陈兴军:其实这个和亚隆很相似,玛丽莲·亚隆就是欧文·亚隆的疗愈。

其实这个和亚隆很像,玛丽莲·亚隆就是欧文·亚隆的疗愈。

徐凯文:对我来说,学习心理学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帮助我学会了如何建立、处理和维系亲密关系,以及如何珍视这段关系。我也在努力用我的学习收获和经验去帮助我的来访者。因此,当我的来访者们修复好亲密关系,建立并保持亲密关系,这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学心理学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我自己原生家庭,我爸妈吵了一辈子,但是我从心理学的学习当中学会如何建立、处理、维系亲密关系,如何珍视关系。我也在努力地用我的学习收获和经验去帮助我的来访者。所以,当我的来访者们修复好亲密关系,或者建立好亲密关系,并且长长久久的时候,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Q2:防御机制。

现场读者提问:Q2:徐老师,您好。刚才雅喆老师提到哲学家认为弱者才需要被夸赞,而徐老师则回应道:“这是一种防御”您能否详细阐述一下您所说的“”?

Q2:徐老师您好,刚才雅喆老师说的哲学家认为弱者才需要被夸赞,徐老师就接了一句“这是一种防御”,您能展开讲一下吗?

徐凯文:其实,雅喆老师在讲课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些不都是我们需要心理治疗的对象吗?因为听起来这是典型的人格障碍表现。他需要强调自己是强者,只有弱者才需要强调自己是强者。这一点我在博士论文中提到过,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反社会人格,研究对象是北京监狱里的重刑犯。这些无一不是炫耀自己强大的人,但他们内心却极其自卑和弱小,自我否定。

其实刚刚雅喆老师在讲这个的时候,我在想说,这不都是活脱脱需要我们心理治疗的对象吗?因为听起来这是蛮典型的人格障碍的表现。他需要强调自己是强者,只有弱者才需要强调自己是强者,这一点我在博士论文中提过,我博士论文做的是反社会人格的研究,研究对象是北京监狱里的重刑犯,无一不是炫耀自己强大的人,但他们内心极其自卑和弱小,自我否定。

Q3:关于人生,您有什么看法?

现场读者提问:Q3:徐老师提到,目前很多班级中超过50%的孩子都来自单亲家庭,这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在过去,农耕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节奏慢,有利于人类繁衍。这种生活方式充满了烟火气息。然而,现在科技发达,娱乐丰富,一个人生活也不再孤独。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居,生育率也越来越低。

Q3:刚才徐老师说了一个问题,很多地方一个班里的孩子50%以上都来自单亲家庭,这样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些影响。我觉得可能以前是农耕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利于人类的繁衍,这种生活是非常有烟火气的。但是,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娱乐丰富,好像一个人生活也不孤独。所以,现在独居的人越来越多,生育率越来越低。

我有一个担忧,也许是因为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担心人类有一天会灭亡。四位老师对此有何看法?

陆晓娅: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我认识一些年轻人,他们非常明确地表示不婚,而是选择养猫养狗,因为他们认为猫和狗不会与自己吵架,建立亲密关系比这简单得多。我确实看到很多人不愿意进入婚姻。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我认识一些年轻人,就非常明确地说不婚,情愿养猫养狗,觉得猫和狗不会跟我吵架,比建立一个亲密关系要简单得多。我确实看到很多人不想走入婚姻。

怎么说呢?这个现象已经存在了。如果人类真的因为不愿意繁衍而灭亡,那也没办法。我们现在还活着,我该怎么活下去?如果我单身,我可以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如果我是一个单身妈妈,我可以让我的孩子健康成长。单亲家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不健康。我有一些朋友很好地处理了这个过程,帮助孩子度过父母分手的伤心和茫然阶段,孩子后来也成长得很好。

所以,既然我们还活着,老天爷给了我们生命,人类什么时候灭绝我们都不确定。但是,我们只此一生,能否不负此生呢?就像玛丽莲·亚隆和欧文·亚隆一样。我现在在安宁病房服务,看到很多一生都过得很好、充分活过的人,他们真的不怕死。这样的榜样很多。所以,我们不要等到临死时才不想死,因为那个不想死背后有很多遗憾。

主持人陈兴军:王珲老师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王珲老师有什么补充的?

王珲:我昨天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是给女儿所在年级的200多位青少年做了一场演讲,题目是“驾驭工具,还是成为被工具化的人”。这个题目可能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自从智能手机诞生以来,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它的工具。我们常常身不由己,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忘记了目标。

这个话题我确实有点想讲,我昨天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我给我女儿她们那个年级的200多青少年做了一个演讲,题目叫“驾驭工具,还是成为被工具化的人”,这个题目大家可能都会深有感触,就是从智能手机诞生的那天起,我们其实在享受它的这个过程里面,已经不知不觉地沦为它的工具了。我们很多时候身不由己,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也忘记了目标在哪里。

所以,那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知道如何度过一生的人,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工具。例如,你可以利用ChatGPT来写一篇论文,或者让它为你写一封情书。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利用它,它就无法为你提供帮助。这就像爱情一样,如果你认为它值得,你就会勇敢地去追求它。

我们今天读亚隆的书,他最有示范性的东西就是勇敢。因为他勇敢,他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比如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会非常好奇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我们说了一句话之后别人的反应是什么。其实我们很想知道这件事,但我们不敢问,就在那儿猜。他直接把这个东西带到了团体治疗中,让我们了解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然后听完之后再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了不起的创举。他为什么可以活得那么勇敢?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我们生活在分裂、虚假、自欺欺人的状态里,还是说要不断地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没有勇气纵身跃入生命之河?如果不充分体验,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呢?

陆晓娅:爱情也需要冒险。其实很多人过于追求安全感,可能也会失去很多东西。

爱情也是要冒险的。其实很多人太要安全感了,可能你也失去很多东西。

主持人陈兴军:正如阿德勒所说,爱与被爱都需要勇气。凯文老师有什么补充意见吗?

像阿德勒说的,爱与被爱都需要勇气。凯文老师有什么补充的吗?

徐凯文:我想继续谈谈王珲所说的话题。回顾过去一百年左右的世界状况,人类焦虑程度日益增加。从《时代周刊》关于焦虑的讨论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种趋势。我们通过高科技研发了各种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以及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它们都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但人类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却日益恶化。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思路。例如,王珲提到工具问题,现在我们的孩子经常自称是“工具人”,为了考上父母期望的大学而奋斗,成为“工具人”之一。他们现在不仅希望我能考上大学,还希望我能获得各种第一名。因此,全社会对孩子的焦虑日益增加,家长也更加焦虑和崩溃。这导致了大量来访者涌入我们的机构,我们把孩子变成病人,这实际上不仅仅是心理学或医学问题。

我想顺着王珲说下去。回顾过去一百年左右的状况,人类是越来越焦虑的,从《时代周刊》中关于焦虑的讨论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趋势,然后我们通过高科技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包括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它都被证实科学有效,但是人类整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糟糕。所以,我觉得要转变思路,比如,刚刚王珲说到的工具的问题,我们的孩子现在经常会称自己为“工具人”,就是为了考上某一所父母要我考上的大学的“工具人”,然后他们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希望我要考上大学,而是我要拿各种各样的第一名。所以全社会的焦虑最后都倾斜到孩子的身上,家长也更加焦虑了,更加崩溃了。所以,为我们制造了大量的来访者,就是我们活脱脱地把孩子变成病人,这个实际上不是一个心理学或者医学的问题。

关于婚姻问题,我认为也是如此。西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生俱来需要亲密关系。我曾用中国文化现象来解释这一观点,在我们的甲骨文中,3700年前,妈妈抱着孩子,你知道那个字是什么吗?它是“好”字。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这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这只是我个人的解读,但想想看,1000多个甲骨文中,表现正向、积极情绪的主要是这个“好”字。因此,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家庭和孩子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对我的人生体验而言,我妻子和我一样,我们最美好的事情除了婚姻外,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女儿是我们人生最珍爱的。

主持人陈兴军:凯文老师,您之前的研究“空心病”引起了广泛关注。您曾采访过许多名校的学生,他们都是学霸,但在进入大学后却失去了意义感,变得像空洞的人一样。您能否多谈谈这方面?

凯文老师,其实您引出了您之前的一个研究,就是“空心病”,因为之前您有很多名校的学生,都是学霸,但是他们到了大学之后就没有意义感,像一个空洞的人,你愿意多分享一下这方面吗?

徐凯文:我之所以要做这个研究,是因为我发现这种情况在我的北大学生工作中很常见。我提出了“空心病”理论,至今已经六年多了。我在许多中小学和大学里也做了类似的研究,发现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不仅仅局限于名校。这是一代人的问题,这是第一个原因。

当时做这个研究是因为我发现在我工作的北大学生当中这样的情况很常见,我提出“空心病”理论到现在大概有六年多时间,我在很多中小学、大学当中也做了这样的研究,发现这是很普遍的现象,绝对不只是名校现象,这是一代人的现象,这是第一个。

其次,为什么人们会感到空虚?因为即使他们得到了父母认为最好的东西,名校和优异的成绩,物质上也很丰富,但他们仍然没有对生命的美好感受和体验。就像我们今天展示的欧文·亚隆和他妻子玛丽莲·亚隆一样,他们真正拥有了美好的人类情感。正因为我们过于焦虑和功利,追求最表浅的即刻满足,所以我们的生命质量变得越来越差。这个时代最需要哲学和心理学,需要人们更深刻地体验自己,掌握科技,而不是被科技所控制。

Q4:死亡是什么?

现场读者提问:我今天非常激动,因为我非常喜欢的几位老师都在这里。这本书叫《生命的礼物》,我认为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对死亡的恐惧非常普遍,人们不愿意谈论它。因此,我们通常用“生命的礼物”来形容新生儿,对死亡非常忌讳。在最近几年中,我接触到的人中,许多人都会隐瞒自己的病情,无论是癌症还是其他疾病。当我面对这些情况时,我希望他们能够知道自己的病情,但许多人认为为了照顾他们的情绪,让他们保持乐观,所以选择隐瞒。这也是我面临的一个困惑。

我今天好激动看到了我特别喜欢的几位老师。这本书叫《生命的礼物》,我感觉中国的社会文化里面对死亡是非常恐惧的,是不想提到它的。所以,我们平时说生命的礼物,可能更多是说新生儿像生命的礼物,对死亡是很忌讳的。我最近这几年接触到的,家里面很多人,比如得癌症或者一些什么情况,他们都是隐瞒的。当我面对这个情况的时候,我希望他们知道自己的情况,但是可能很多人觉得说,为了照顾他的情绪,为了让他怎么怎么样,然后去隐瞒他。所以,这也是我面临的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

另外,我们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死亡这个话题呢?我曾经参加过王珲老师在线上举办的“未来葬礼”,当时我心想:这个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呢?但是,当我参加时,我发现这需要一定的智慧,一般人很难接受这样的事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呢?如果我的身边的人无法面对,我能做些什么?或者说,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引导呢?

第三点是,我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前几年,我的父亲患上了癌症,这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需要成长。以前,我总觉得自己还年轻,觉得父母也还年轻。但现在,我开始考虑20年之后,父母是否会生病,是否会出现其他问题。

Q4:那么,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呢?

陆晓娅:在中国文化中,死亡教育或生命教育、生死教育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直接说出真相,有时会让人感到冒犯。生命教育不仅可以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来教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来传递。然而,谁也不能保证在生命的某个时刻不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些孩子很小就失去了父母,我们也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去年一年,我的三个朋友猝死,其中两个比我年轻得多,我完全没想到。他们的家人也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

死亡教育这个事,或者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这个事,我觉得在中国文化里确实有它的难度,有时候如果你说得很直接,会有冒犯的感觉。我想生命教育既可以是系统化的,比如研发课程来上,但在生命历程中,其实谁都说不好什么时候会碰到这样的事情,也许有的孩子很小就面临着父母离去,我们也碰到不少这样的例子。去年一年我的三个朋友猝死,其中两个都比我年轻,完全想不到,家人也完全没有这样的准备。

所以,对于死亡,我们无法做好充分准备。但我会更多地去表达那些难以启齿的事情,因为在我看来,有准备的死亡能让死亡变得温暖、爱得以传承。这是我亲眼看到的。在安宁病房里,我们直接面对临终者,看到他们非常感人、温暖的生命终结。有人问我,你在安宁病房服务,你不抑郁吗?我说你看我抑郁吗?确实,很多病人走得非常安详,他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交代后事,“四道人生”:道谢、道爱、道歉、道别。当这些事情都有机会做时,死亡来临时往往不会留下太多遗憾。

有些孩子很早就遇到了这个问题,父母可能一直瞒着他们。我认为这是一个生命教育的契机。最近,我们在病房里去世了一位老人,她比我大9岁。她让我非常感动,她结肠癌已经转移,但一直没有告诉子女。后来她主动要求住到我们安宁病房,并希望我们帮她达成两个愿望:中考一模以后能见到孙女;孙女是她带大的,两人感情非常好。她原来希望中考以后再见面,但后来觉得不行了,必须提前到一模以后见面。但她的病情能否坚持到一模?她的儿子和媳妇说,如果来不及,就在一模前让孩子跟奶奶见一面,感情比考试成绩重要。这让我特别感动。最后她还是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在过了一模后见到了孙女和从国外回来的外孙。她还要求停止所有治疗,在自己说的那一天安然离世。如果我的人生是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一个字——《爱》。她还换了一件绣花的黑色衬衫,坐在白色床上靠着,像一个女王。她说,好,我所有的愿望都满足了。如果我的人生是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一个字——《爱》。她要求停止所有治疗,最后在自己说的那一天安然离世。

我认为《生命的礼物》这本书值得我们学习。首先,玛丽莲·亚隆坦然面对死亡,而欧文·亚隆超越悲伤,这位近90岁的老人不仅完成了这本书,还完成了新书。书中有一句话打动了我:90岁了,要开始学着一个人生活。这是一种生命的成长。

所以,很多死亡,或者很多患病,其实都是迫使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有限性。如果我们把“死亡”换成“生命的有限性”,其实它就是同一回事。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有限性,把它作为我们人生的一个参考框架,去思考我们一生中为什么要用自己的生命,如何找回自己的主体性,在浩瀚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并投入其中,然后就会享受到那份快乐,包括面对困境的挑战也是一种快乐。

我特别感动92岁的欧文·亚隆能够战胜脆弱,成为一个成长的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无论是面对死亡还是未曾面对,都要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应该充分地活出自己,这是我们成长的课题。

嘉宾寄语:

陆晓娅:让我们学习玛丽莲,充分地生活,坦然地面对死亡。

让我们学习玛丽莲,充分地活,坦然地死。

让我们学习欧文,不断地超越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充分,不辜负此生。

王珲:认识死亡本身也是我们认识自己非常重要的途径。中国拥有丰富的关于死亡的文化遗产。庄子对死亡的认识非常透彻,非常美妙。一旦你能够真正理解死亡,你与死亡之间就会产生新的感受。你的生命体验将会变得非常丰富,这种丰富是我们人生中非常宝贵的财富。

认识死亡本身也是认识我们自己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路径,中国不是没有这方面的文化。庄子对死亡的认识是非常通透、非常美妙的,一旦你能够真正通透地去理解死亡,你跟死亡会达成一种新的感受,你的生命体验就开始变得非常丰富了,这种丰富是我们人活一世很宝贵的东西。

所以,这才是礼物本身的意义。我们要成为那个无惧的人。

徐凯文:在过去的四年里,我经历了一些死亡,这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每一分钟都是有限的,我们能否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中呢?在我辞职离开北大之前,很多人认为我很勇敢,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工作单位很不错。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让我的生命更有意义。当然,这份勇气也来自于我妻子的爱和支持。如果没有她的爱和支持,我很难迈出这一步,因为这不仅仅是失去一份好工作,而是要尝试创业,去做一件可能不成功的事情。

这四年当中我经历的一些死亡,会让我感受到生命更加的可贵,就是每一分钟我们人生都是有限的,能不能把自己的有限的生命去让它做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实际上在我向年前从北大辞职的时候,很多人说我有勇气,因为离开这么好的一个工作单位。实际上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我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当然,这个勇气也来自于我妻子对我的爱和支持,因为如果没有她对我的爱和支持,要迈出这一步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并不是只是失去一个好像很好的东西,而是我要去尝试高龄创业,去做一件未知的未必能成功的事情。

但是,为什么我还去尝试呢?因为生命太可贵了。所以,如果能做一件不一样的事情,就好像有第二次生命。这是我的感触,与大家分享。

雅喆:刚才在大家分享的时候,我想起了一首诗,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这首诗是里尔克写的,它说:此时此刻,在这个世界上,有谁正在看着我。死对我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在我们对谈的这两个小时里,这个世界上已经有无数的人死了。他们好像都在提醒我们,人是不可能永远活着的。有一种哲学家说,我们最终追求的不是永恒的生命,而是永恒的生命力。还有一种哲学家说,人有无数种活法。一种就是像僵尸一样活着,就是别人怎么活,你也怎么活,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都有人安排。还有一种活法叫逃亡线,就是你拥有非常大的自由,非常冒险的精神。

刚才大家在分享的时候我想起来里尔克的一首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好像是此时此刻,在这个世界上有谁正在此望着我。好像死对我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厚重的事情,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就在我们对谈的这两个小时里,这个世界上已经有无数的死亡正在发生,他们好像都在提醒着我们,人是不可能永生的,人一出生就像是一场癌症一样,我们迟早会死。有一位哲学家说,我们最终要追求的不是永恒的生命,而是永恒的生命力。另有一位哲学家说,人有很多种活法,一种就是僵硬线,就是别人怎么活,你也怎么活,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当然,还有一种活法叫逃逸线,就是那个带着特别大的自由,非常大的那种冒险的精神在里面。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你可以选择成为任何一种你想要的样子,躺着、奔跑、散步,无论如何,愿我们都能够自在、通透。谢谢!

主持人陈兴军:让我们再次感谢四位嘉宾的分享,他们富有洞察力和慷慨,就像亚隆夫妇在这本书中所展现的真诚、勇敢和温暖。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四位嘉宾非常富有洞见和慷慨的分享,也如同亚隆夫妇在这本书里展现的无比真诚、勇敢和温暖。

我们希望这份珍贵的回忆能够永远留在大家的记忆中。让我们带着亚隆夫妇所赠予的《生命的礼物》,再次踏上《直视骄阳》之路。让我们带着对往昔的深情厚意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珍爱我们的生命,因为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份美好的礼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