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题为“女儿上清华,儿子上北大”,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教育道理令人深思。它启示我们,作为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这样您会发现惊喜。
这是一个让人看过之后,就难以忘记的故事——“女儿上清华,儿子上北大”,而他们出自一个农民家庭。这个故事折射的教育道理,让人触动。故事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做个“懒”父母吧,相信你的孩子,挖掘他自身的力量,也许您会看到惊喜。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在一列开往北京的火车上,我的邻座是一位父亲,他来自一个有两个大学生的家庭。他满怀骄傲地告诉我,他的女儿在三年前上了清华大学,而她的儿子今年则考上了北京大学。
编辑:我问这位农民父亲,“您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大学,请问有没有什么绝招啊?”农民父亲的回答让我惊讶,“我这人没什么文化,其实也没啥绝招──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
编辑:”原来,这位农民父亲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教育,因此他并不擅长教育孩子。但由于他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等孩子放学回家后,他让孩子把学校老师讲的内容告诉他;孩子做作业时,他自己也跟着在旁边阅读孩子的课本,并弄不懂的地方向孩子请教。如果孩子也无法解答,他就让孩子第二天去问老师。这样一来,孩子既当学生又当“先生”,学习的劲头自然非常大!即使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玩耍,他家的孩子也不为所动,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路攀升,最终考上重点大学......
编辑:几个启发,分享给大家——
编辑:让孩子翻身“当”,爱上“学习”。
编辑:让孩子“当”老师的目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为了获得高分或名次。为什么呢?因为有人曾用胡萝卜和兔子来比喻孩子的学习,胡萝卜代表高分,兔子代表名次。
编辑:把胡萝卜伸向兔子,兔子会不停地奔跑。就像父母对孩子说:“你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呢?因为这样才能进重点学校,将来才有好的工作,有好的收入。”这,是一个境界。
更好的情况是,即使没有胡萝卜,兔子也会继续奔跑。
为什么呢?因为兔子喜欢奔跑!
它在奔跑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无论外界是否存在胡萝卜的诱惑,它都会自动自发地向前奔跑。这就是最佳的学习境界。
因此,让孩子“当”老师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并将学习焦点放在学习的成就感上。如果父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孩子就不会过于关注与他人比较,而是只与自己比较。只要孩子学到了新知识,就会觉得自己有所进步,并为此感到高兴。这样一来,孩子就能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满足和成就感。这种做法能够培养出热爱奔跑的兔子。此外,通过培养孩子发自内心的学习热情,孩子才能在学习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取得真正应有的学习水平。
让孩子在赏识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在案例中,孩子通过教父亲讲学,巩固了知识要点,并获得了信心和动力。他从父亲那里获得了重视的感觉。赏识是教育的真谛,也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著名歌剧演唱家恩瑞哥·卡罗素在10岁时,他的音乐老师曾说过:“你五音不全,不能唱歌。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然而,当卡罗素回到家后,他感到非常伤心,并向母亲哭诉。然而,他的母亲却肯定地告诉他:“孩子,其实你很有音乐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唱歌时比昨天乐感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的!”后来,在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卡罗素表示:“是母亲那句肯定的话,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他们内心充满自豪和信心。这时,他们特别需要有人来分享快乐和成功。因此,父母们应该找准时机,创造情境,并适当地给予孩子赏识。
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
现在,许多家长都有能力并且愿意帮助孩子完成作业。但是,长时间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孩子在遇到稍微困难的问题时直接向父母求助。
一位妈妈在博客中写道:“教育孩子的过程,让我感触很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我就是太‘认真负责’了,久而久之,孩子把我充当了他学习中的拐杖。有一段时间,一开始学习,就喊妈妈,离开我就不行。现在我再慢慢地放开他,逐渐让孩子丢掉拐杖,增强他的自理能力。”
在案例中,农民父亲的育子之道蕴含着相似的主题。由于父亲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他无法辅导孩子学习。这看似不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却是有益的。正因为父亲知识的局限性,他的儿女们只能依靠自己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可能会导致孩子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实际上培养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倾听孩子,并真诚地作出回应。
编辑:倾听是沟通的前提,相信每位父母都深知这个道理。然而,也许你忽略了一些细节,例如倾听后是否采取了相应的行动。不妨听听这个故事。
编辑:李艳芳(妈妈)忙碌了一整天,回到家后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准备晚餐。然而,五岁的女儿却遇到了一道算术题的难题,前来寻求妈妈的帮助。李艳芳心里很是烦躁,但还是压抑着怒火,温柔地对她说:“知心话”女儿听从妈妈的话,乖乖地去看了动画片。而李艳芳后来也忘记了这件事。第二天早晨,女儿发现作业还有未完成的部分......此外,“身体语言”也是不容忽视的。美国人类学家的研究结论是:在所有影响力中,语言仅占7%,音调占23%,表情及肢体动作各占35%。由此可见,语言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编辑:放下身段,与孩子“好好说话”。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与孩子平等交流的意识。他们在说话或做事时,很容易不自觉地带着“高高在上”的腔调。这样,孩子从学校“受教育”回来后,还得继续听从家长的“灌输式教育”。他们很讨厌家长这样的教育方式,于是很容易“发展”成叛逆的孩子。
没有一位家长不希望与孩子交流,但为何成效常不令人满意?答案在于家长并未真正与孩子处于平等的交流状态。静下心来思考,平时我们是用怎样的语调与朋友交谈,而对孩子又是怎样说话的?是否居高临下?生气时是否对孩子叫喊?渐渐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变成了你说话时的正常声音?放下架子,与孩子“好好说话”,有时候比长篇大论的大道理更有效,更能让你和孩子成功交流。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