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聂宏斌
编辑|张章
齐鲁。
我的闺蜜小琳突然告诉我她想辞职。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她的单位和工作岗位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我无法理解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小琳告诉我,她在单位里过得并不快乐。她每天都在为处理人际关系而烦恼,感到非常疲惫。经过深入了解,我发现小琳很容易将自己的遭遇与他人联系在一起,总是过度关心他人的事情。例如,当她看到同事不开心、工作态度消极时,她会想自己是否在聊天时给对方带来了压力?当她带实习生时,如果实习生没有通过考核被淘汰,她会非常自责,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够,对实习生帮助太少。更令人惊讶的是,当她看到同事工作没有完成时,她会觉得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及时帮忙分担。我真担心她会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自己。
聂宏斌,心理咨询师:
齐鲁,你好!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深知共情的重要性。它能让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所遭受的痛苦。因此,我非常理解小琳的处境和感受。当她频繁与他人共情时,内心一定非常煎熬。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我不会像小琳那样被来访者的情绪影响。这与心理学中常提到的边界感有关。从你的描述来看,小琳属于高度敏感者,她缺乏边界感,无法分辨哪些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哪些是由于他人而产生的情绪。她还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过度解读外界变化,尤其是与自己相关或相近的负面事件,经常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导致的。
早在1997年,美国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就提出了“高度敏感者”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对身体、情感或社会刺激有增大或加深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的人”。研究表明,15%—20%的人属于高度敏感者,男女比例相当。高度敏感者并不等同于性格内向,因为有30%的高度敏感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活跃气氛,属于外向型人格。
高度敏感并不是一种疾病或障碍,而是一种稳定且持久的人格特征。伊莱恩·阿伦将这类人描述为“具有感官加工敏感度基因特点的人”,即对内外部刺激都非常敏感,反应过度,最终被各种情绪感染。简单来说,他们的感知刺激阈值远低于普通人,能够捕捉到常人难以察觉的微妙变化,并对刺激产生过激反应。
许多研究表明,高度敏感是遗传、教养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的影响最大,而教养和环境因素则可以增强或减弱特定遗传基因携带的敏感特质。因此,高度敏感的特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由于个体生病或产生某种障碍所致。
对于高度敏感的人,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呢?
首先,重建感受。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来看,个体可以通过重构认知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对于高度敏感的人来说,他们需要重新构建自己的感受,摆脱情绪化、过度思考等负面标签。他们应该能够认识到情绪的产生是因为外界刺激较大,而非单纯的内心想法或内向敏感。
其次,我们要学会控制周围的环境,减少外界对自己的关注。对于高度敏感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容易将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与自己产生联系。因此,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多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们可以尝试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
最后,积极探索,降低敏感度。正如前文所述,环境会增强或减弱因遗传基因而带来的敏感特质。因此,可以尝试去探索一些能够带来积极情绪的体验,如爬山、骑行、做手工等,不断积累属于自己的能量,从而降低对他人负面事件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