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专家。
·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海兵
王海兵博士是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的副主任和重庆理工大学人本内控研究所的所长。他还是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的咨询专家、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的特约研究员、中国审计理论研究骨干人才库的专家、首批重庆市会计领军人才、重庆市巴南区菁英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重庆市建设会计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会计咨询专家和重庆市高级审计师评委。此外,他还兼任北京市国家会计学院和上海市国家会计学院的特聘讲师。 王海兵博士曾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和波兰人文科技大学进行交流访问。他的研究方向是人本内控与审计。
【摘要】内部审计指数是对内部审计各方面进行精细化、量化处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人员进行集成化综合评价的方法。本文构建了内部审计指数的理论框架,包括目标、相关职能、内容体系、评价标准和实践应用场景。内部审计指数在不同实践应用场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应用于内部审计部门,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内部审计能力并培养更多优秀的内部审计人才;应用于企业集团,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应用于外部机构,能够加强内部审计监管,促进我国内部审计的高质量发展。该研究对于完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体系建设、评价和优化内部审计工作、提升内部审计效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内部审计指数;理论框架;实践应用。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政府审计“两统筹”的实践困境及其长效治理机制研究(22SKJD112)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阐释专项重点项目:国家审计推进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路径研究(23SKCS058)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812(2023)12-0004-07。 请注意,我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
一、引言:
内部审计是在国家审计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内部审计的作用日益凸显,受到企业和监管部门的重视。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内部审计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财务收支和查错纠弊为主的审计,到业务活动为主的流程审计,再到管理审计,以及当前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价值审计。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内部审计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其价值也越来越大。 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这说明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较之传统定义有所延伸,不仅包括对经营活动的监督和评价,还包括提供咨询服务等。其目标相应地也增加了价值创造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更加突出增值和内部治理合规这两个目标。 在会计和内控领域,业界已经发布了风险管理指数、内部控制指数、会计指数和财务管理指数等。这些指数不仅能从一个方面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情况,还可以反映一个行业乃至全社会某一项经济活动的运行情况。 我国于1983年8月20日提出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但内部审计指数的相关研究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以及组织的第三道风险防线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数字化环境的形成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家对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内部审计体系建设,规范内部审计管理。内部审计指数化无疑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方向。 重庆理工大学人本内控研究所王海兵教授带领团队研究并发布了内部审计指数,包括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指数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指数。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指数体系设计运用了平衡计分卡,从绩效、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成长4个方面将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指数细分为25个指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指数细分为26个指标。这些指数有利于评价和改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以及内部审计体系建设情况。
二、构建内部审计指数的理论框架
在分析内部审计指数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制度环境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内部审计指数的理论框架(见图1)。
(一)内部审计指数构建的理论基础。
随着国内内部审计工作的快速发展,其已获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外部机构的广泛重视。为了实现将内部审计工作转化为组织价值的目标,需要一套有效的工具和方法。因此,针对不同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亟需研发客观、统一且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基于委托代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绩效评价理论等一系列理论基础发展起来。具体而言,委托代理理论是基于简森和麦克林(Jensen&Meckling,1976)的代理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不是外部力量的强制,而是企业内部的选择,它是委托人与代理人共同需求的产物。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来降低委托代理的代理成本,是内部审计指数提供的一种系统解决方案。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股东和董事无法对企业的经营决策进行评判。内部审计正是作为股东和经营层之间信息充分沟通的桥梁而存在。内部审计是重要的经济监督力量,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来保障委托代理双方的合法权益。 风险管理理论也得到了广泛认可。根据风险管理理论,企业在风险环境中需要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风险管理需要有效识别风险、准确评估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内部审计已发展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抓手。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环节,要求能够快速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应对和解决方案,从而有利于企业战略的落地和实现,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业务、财务、控制、风险、治理、绩效、文化等领域开展审计工作,促进全面风险管理,并为企业管理层和外部监管机构提供评价工具。
(二)内部审计指数构建的制度环境。
内部审计指数的构建受到公司管理层和外部监管机构的关注,因为它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影响力。为此,《审计法》、《内部审计准则》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资委、审计署、财政部、证监会等机构发布了与审计、监督、检查等相关的系列政策法规和制度法规文件。这些政策法律法规提出了合规要求,成为组织内部强化内部审计的最重要驱动力。 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原则进行了系统阐述,成为各单位制定内部审计制度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依据。2007年,证监会发布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对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并提出了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业务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 2015年,《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修订)增加了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保持独立性的具体要求,为内部审计团队开展各项工作,发现企业潜在的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2018年,审计署发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重新定义内部审计,并明确审计职责范围。随着审计职责范围的扩大,内部审计在企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地位不断提高,独立性也日益增强。 与会计、律师行业相比,内部审计的发展时间较短,相关流程制度仍在建立中。因此,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相应的规范和流程制度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9月,国资委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中央企业建立统一和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提升中央企业的治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定位和作用,并提出内部审计应独立、客观、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总的来说,内部审计指数的构建在考虑外部股东、管理层和监管机构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并设计了一套指标体系,能够反映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建设的完备情况和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内部审计指数的理论框架。
内部审计指数的理论框架包括五个部分:目标、角色/职能、内容体系、评价标准和实践应用场景。其中,目标是整个框架的核心。内部审计指数的目标是通过测评和利用该指数,来了解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运营管理中的价值贡献、风险管控水平以及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程度。该指数能够评价和优化组织内部审计体系,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审计能力,创造内部审计绩效,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发展目标。
内部审计指数的职能包括但不限于内部审计机构、制度、人员、行为、质量、成果和绩效。它通过评价和优化内部审计系统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指数的实现依赖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其作用路径是“内部审计指数-评价优化内部审计系统-促进组织目标实现”。内部审计指数蕴含了内部审计的四个角色和四种职能,具有丰富的内涵外延,能够为内部审计体系建设提供切实指导。
内部审计指数评价体系涵盖了内部审计的四种角色。由于内部审计在组织中通常扮演多种角色,不同组织和发展阶段会有侧重。内部审计包括“卫士”“医士”“谋士”和“骑士”四种角色,以及监督、评价、管理和咨询四种职能。其中,“卫士”侧重于检查财务系统,纠正错误;“医士”侧重于检查和优化内部控制;“谋士”侧重于支持领导决策和促进组织战略实现;“骑士”则侧重于为组织文化建设和管理提供专业监督评价服务。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是指根据董事会和管理层要求,对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督促遵守相关流程制度和法律法规。评价职能是指对企业经营决策、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执行进行评价,以提升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管理职能则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科学方法进行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按既定目标经营。咨询职能则在对各项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和管理后,针对风险点提出咨询服务意见,改进经营管理以达成目标。内部审计指数是对内部审计各方面进行精细化和量化,对内部审计体系建设和管理具有监督、指导、评价和优化作用。
内部审计的角色和职能之间存在内在逻辑联系。组织赋予内部审计不同的角色定位,这导致内部审计在发挥职能作用时存在差异。例如,内部审计的“卫士”和“医士”角色更侧重于监督和评价职能,而“谋士”和“骑士”角色则更侧重于管理和咨询职能。前者主要负责监督财务、业务、合规管理、内部控制、系统安全和尽职调查等传统领域,而后者则负责风险管理、战略和治理、能源和环境、社会责任、绩效管理和组织文化等新兴领域。
内部审计指数的内容体系包括内部审计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技术方法、信息沟通、质量控制和绩效等。内部审计目标是评估和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制度执行有效性,发现企业经营中的漏洞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内部审计对企业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评价和咨询,促进企业完善风险管理、创造价值和实现经营目标。
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并更好地发挥其监督和评价职能,许多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将内部审计部门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的运用,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以发现企业潜在的风险和漏洞。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更客观地评价流程制度的执行情况,使内部审计更客观、更公正。此外,内部审计还可以扩大审计工作的范围,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使内部审计报告更准确,发现的风险点更精准,甚至在风险发生之前进行预测和防范,从而大大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内部审计咨询服务的职能有助于在审计过程中进行更好的沟通。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帮助各部门提升业绩,因此容易获得被审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获得更充分的审计资料,实现内部信息的共享,更快找到问题的本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内部审计不仅对企业的过去进行监督评价,还对现在进行风险评估,为企业的未来提供咨询服务。为了开展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有一套合理的指标进行衡量。平衡计分卡将企业的战略与实施效果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的考核方式,不仅重视财务指标,还考虑非财务指标,既考虑价值创造又兼顾风险管理、运营协作和学习成长。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指数设计综合考虑了企业内外部环境,通过一连串的互动因果关系进行评分,既衡量内部审计实施的绩效,又兼顾客户和运营因素,并考虑内部审计人员的学习和成长。这种内部审计指数可以用来评价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能力。 在确定内部审计指数四个维度之后,需要对指标进行细化。基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结合企业经营的战略和目标,从绩效、客户、内部运营、学习成长四个方面设置了25个指标(详见下页表1)。总分为100分,其中绩效类六个指标共25分,客户类四指标共20分,运营类九个指标共35分,学习成长类六个指标共20分。每一个指标的设计和权重都结合了内外部的调研,并听取了专家和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负责人或内部审计骨干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反复推敲和综合平衡修正后确定。 内部审计指数不仅能指导公司内部治理和风险管理,还能用于外部机构经济决策以及实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评级。其本质上是对内部审计各方面的精细化和量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人员的集成化综合评价。
三、内部审计指数的实践应用场景:
传统内部审计通常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企业内部管理需求开展工作。然而,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的开展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无法直接进行比较评价。本文提出了内部审计指数的实践应用场景,具体细节请参见下页图2,旨在为内部审计实践提供全面的参考。
内部审计指数在审计部门、企业集团和外部机构都有应用场景。对于审计部门,它可以指导内部审计战略规划、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评价审计效果和团队绩效、培养内部审计人才。对于企业集团,它可以支持改进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信息化和智能化、引领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外部机构,它可以用于内部审计水平比较分析、监管机构分类管理、内部审计准则修订参考和辅助外部审计。 在不同场景的实践应用中,内部审计指数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明确可行的参照。这使得不同企业、甚至不同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绩效可以被评价,内部审计期望差距可以被测量,为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 在实施内部审计指数评价后,企业就如同司机开车有了仪表盘,能清晰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的各环节开展情况。这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内部审计工作,一方面,对于得分比较低的项目,尤其是低于行业平均分的项目,需要找出差距,加大资源投入,寻求提升对策;另一方面,对于得分比较高的项目,可以进行经验分享,提升集团所属分子公司乃至全行业的内部审计水平,间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和效益。
(一)内部审计指数在审计部门内部的应用场景
1.制定内部审计战略规划。内部审计指数第十五项“内部审计规划、年度计划和项目方案的完备性和执行情况”,有助于建立审计规划并细化内部审计工作,将具体工作规划落实到实际审计工作中。在制定审计规划时,应结合审计指数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科学评估审计风险,特别是关注公司风险多发环节和重点领域。在数据分析阶段发现风险时,可根据所发现的风险信息分析数据动态调整审计策略,甚至扩大审计范围挖掘更多风险。审计规划分解审计要点并配备相应人员以高质量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规划需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在一定周期内全覆盖企业关键部门和关键领域,并结合外部环境和企业发展阶段更新轮换被审计关键领域。
2.完善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指数第二项“内部审计通过监督、评价、指导等改进内部控制效果”,旨在通过监督、评价、指导和改进内部控制的效果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此外,第十六项“内部审计章程、制度、流程的建设和有效运营”以及第十八项“内部审计的整改跟踪机制”也对内部审计制度进行了评估。内部审计是根据企业内部流程和制度,对企业发生的业务活动进行独立客观确认和咨询的活动,以确认相应的业务是否按照流程制度开展,以及企业业务开展过程中是否存在风险,并提供改进建议和方法,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并督促责任部门进行整改,甚至可能再造流程,解决企业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提升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价值增加和经营目标实现。因此,企业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章程、制度和流程,而且相应的流程和制度也需要得到有效实施。因此,内部审计需要围绕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内部控制流程和制度的关键环节和风险点开展工作。
3.监测内部审计效果并考评团队绩效。内部审计指数的第一至六项指数通过监督、评价和指导来改进组织的治理效果、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合规建设等,促进企业效率和效益提升,并评估内部审计在战略、文化、绩效等方面的作用。绩效维度的指标分值和总得分能够全面反映内部审计效果、关系维护和沟通、体制机制和流程、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不足。通过计算当年内部审计指数得分情况,以及比较不同年度的得分情况,可以考核评价内部审计团队的绩效。内部审计团队的绩效应从分管负责人开始逐级分解,将审计部门整体工作目标分解到每位成员,并解决成员面临的问题,使内部审计工作年终考核有依据、可查证。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指数从绩效层面、客户层面、内部运营层面和学习成长四个方面对内部审计进行全方位评价。该指数与内部审计多个维度有效结合,涉及战略、文化、业务、风险、价值等,能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驱动内部审计系统高效运转,助力业务效率提升和经营目标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效果可衡量,审计团队绩效可评估,通过实施内部审计效果监测和团队绩效考评,保障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4.培养内部审计人才。内部审计指数的整个学习与成长层面(第二十项到第二十五项指数)都涉及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内部审计人才培养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需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和规模,以满足企业的内部审计需求。通过实施自我学习、内部培训和委托培养等计划,加强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持续提升审计人员的质量,促成企业内部形成人才梯队。 其次,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胜任能力的考评。审计人员道德素质培养强调审计人员要忠诚守信、尽心尽职、敬业奉献,更多的是意识形态和思想的培训。业务能力培养注重专业知识与各种沟通协调能力,比如安排内部审计人员与业务部门人员交流轮岗,让业务人员了解内部审计人员是其合作伙伴,能帮助他们发现风险,控制风险,减少部门之间的误会。轮岗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业务,积极掌握业务的流程和本质,促进业审融合。 最后,加强企业学习文化建设,优化内部审计人才培养环境,拓宽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渠道。以人才为本,尊重人才,爱护人才,鼓励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和研究,加强内部审计学习文化建设,为内部审计人才提供环境支持。
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培养职业敏感性,特别是对数据的敏感性。通过数据发现潜在问题,与被审计对象沟通时,敏锐的洞察力能帮助审计人员从蛛丝马迹或一句话中发现风险点和突破点,并由此进行深入调查。内部审计人员需具备复合型才能,对企业业务有所了解,并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能编写简明扼要的审计报告,并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人际关系,掌握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技巧,实施成功的内部审计营销策略。除了重视内部审计人员个体的道德素养和职业胜任能力提升外,还需重视审计项目团队人才队伍建设,成员之间相互协同、优势互补。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让有经验的审计人员指导新入职的审计人员,逐渐形成学习型和创新型的审计团队。
(二)内部审计指数在企业集团内部的应用场景
1.改进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水平。内部审计指数包括治理和控制两项,它们都基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概念。公司治理涉及股东、董事和管理层之间的关系,而内部控制则指公司内部的制度安排。一般而言,企业的治理结构包括“三会一层”,而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则通常为“四会一层”,即党委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内部审计指数有助于完善企业的治理水平,一方面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根据审计发现的风险点,做好防范工作,避免企业遭受损失。内部审计指数反映了企业的治理水平,因此根据客观评价,公司可以进一步修正改进,防范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2.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内部审计指数包括治理风险、控制风险、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可指导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加,因此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很多企业已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内部审计在开展业务时,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和推断业务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从业务开展和企业安全保障的角度进行审计。对于缺少流程和制度的,建议企业制定相关流程制度;对于流程制度有缺陷的,尽快完善和修订相关流程制度,促进企业建立健全以合规为基础、以治理为导向、以控制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强化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3.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目前,有些企业内部审计仍以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为主,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支撑。内部控制指数第五项、第十三项指数结合工作效率提升和信息化程度的指标,有助于内部审计向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改变了内部审计的生态环境和作业方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使内部审计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通过实施在线联网审计发现异地项目潜在风险。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了内部审计的风险识别能力,增强了内部审计面对庞大数据时分析和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内部审计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有助于防范人为干扰风险,使审计过程更加客观、公正、透明。从人防到技防,内部审计执行力得到增强,审计结果更加可信。企业内部审计通过智能化系统可以全年365天自动查找线索和疑点,进行项目化和风险台账管理,发现问题能实时进行风险预警并提供解决方案。例如,在数字化内部审计架构中嵌入ChapterGPT,能够大大提升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内部审计系统能够提高内部审计指数得分,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未来围绕内部审计指数,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建立模型,由系统自动生成评价分数,不再依靠人工主观打分。信息化和智能化将使得内部审计指数相关信息的采集、清洗、加工、分析、报告更快捷准确,生成高度综合化的指数和可视化的审计风险管理地图,有利于促进内部审计指数的应用推广。不同企业和行业的内部审计指数排名更有意义。
4.引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助燃剂”和“粘合剂”,也是“护城河”。内部审计指数通过对企业文化进行监督评价,可以引领企业文化建设。内部审计部门可以联合人力资源部门或其他指定部门开展文化审计工作。此外,内部审计指数也能促进内部审计文化建设,通过审计文化提升整个企业文化,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和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和信心,培育团队协作和风险防范意识,增加企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内部审计文化对整个公司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能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角落和业务环节,促使员工遵守内部控制和法律法规,规范员工行为,从内心深处自发地参与风险控制与审计过程,积极维护企业文化,主动守护企业价值。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使内部审计成为构建企业文化的基础。内部审计始终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事项,坚持客观性、真实性和专业性,这样的文化才能被企业各部门认可。
(三)内部审计指数在企业外部实践应用的场景
1.比较不同行业(企业)的内部审计水平。公司内部运营层面可以构建统一的内部审计指数,使不同企业甚至不同行业都有统一的标准。这样就可以对公司内部审计指标进行排名,并分享内部审计的实践案例,为其他企业提供学习榜样,快速提升内部审计整体水平。 从内部审计指数的实践应用来看,我国央企、国企、上市公司与其他公司相比,信息化程度更高,且设置了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多数公司建立了完整的内部审计制度和流程,并得到有效实施。这些企业对财务业务风险关注度较高,风险管理意识强,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得较好。因此,这些企业的整体内部审计指数得分较高。 为了让内部审计指数更广泛应用,未来可以与国资委、上市公司协会、内部审计协会等联合开展内部审计指数排行榜,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让更多企业关注和使用内部审计指数,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2.监管机构对企业内控和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内部审计指数的第十项指数“监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审计的满意度”反映了外部监管机构对内部审计的客观评价。外部管理机构,如国资委、证监会等,可以通过内部审计指数了解各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并进行分级监管。这不仅保证了管控效果,还避免了过多的投入。外部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内部审计指数对企业进行分级管理,例如参照企业税务信用等级模式分成ABCD四级。这将促使更多的企业关注和重视内部审计指数,从而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加强与纪检、巡视等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的工作机制。
3.为《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修订提供决策参考。新中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进入21世纪,我国内部审计逐渐由财务收支审计过渡到以增值为主的管理审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内部审计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内部审计指数可参考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审计实践,为《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修订提供决策参考。内部审计指数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遵循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能为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完善和修订提供更多信息和数据资料。同时可借鉴国际内部审计精髓,进一步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尤其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理论研究,逐渐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审计理论和工作方法,指导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为我国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辅助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应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紧密结合。国家审计应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报告应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分享,以实现高效的审计资源配置和共享,扩大审计成果的应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工作中的协同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可以更多地沟通和讨论。由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有许多共同的审计程序和工作内容,注册会计师可以借鉴部分内部审计内容。在使用之前,需要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并根据测试结果制定后续审计策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规定,内部审计能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协助,从而提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效率。但需注意,利用内部审计可能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因此,外部审计是否采纳内部审计提供的协助以及对内部审计有效性的认定需要加强职业判断。
四、未来研究展望:
内部审计指数研究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我们的数据调研始于多家上市公司的审计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和建模,并结合内部审计机构专业人士的反馈,对于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体系建设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不断优化内部审计指数,我们需要在实践应用中不断进行理论指导和实践推动,从而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提升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随着内部审计指数的广泛应用,更多的企业和专家将投入到实践应用和研究中去,这也有利于内部审计指数的完善和发展。
未来,内部审计指数研究将涵盖以下方面: 第一,加强审计领域战略谋划与顶层设计,增强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我们应重视内部审计指数在构建大审计监督体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并研究其实现路径。 第二,新时代内部审计指数研究应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审计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准则等,结合内部审计发展新情况、新趋势,优化内部审计指数体系。我们应从伦理、道德、文化、法律等角度赋能内部审计指数新的创新发展。 第三,结合实践应用验证内部审计指数,积累更多不同行业数据和跨年度数据,探索最佳内部审计实践以及内部审计体系建设规律。 第四,深入研究分行业内部审计指数,如医疗行业内部审计指数、教育行业内部审计指数、金融行业内部审计指数、文化行业内部审计指数等,提升内部审计指数应用于实践精确度。 第五,围绕内部审计指数开展应用研究,如开发分行业内部审计指数、内部审计指数数据库、编写内部审计指数案例、编制内部审计指数白皮书等。 第六,深入探讨数智化时代内部审计指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考虑数字化信息技术对内部审计工作模式的革命性影响。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大背景下,内部审计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与企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结合,将为企业监督咨询、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提供更多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1]
[1]王海兵,周垚,贺妮馨,冯文静.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指数构建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3):142-150.
[2]许汉友和汪璐璐.智能审计的本质问题[J].商业会计,2020,(12):4-8。
[3]刘德运.内部审计如何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基于一个框架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4(5):108-112.
[4]高虎堂.基于协同模式的PPP环保项目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研究与分析[J].商业会计,2023,(08):104-108.
[5]鄢翔、黄俊、张人方.内部代理、集团共同审计与资本配置效率[J].审计研究,2021(3):106-117。
[6]仲怀公和马圆明.审计协同视角下国有控股公司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J].商业会计,2021,(05):25-28。
[7]陈汉文和黄轩昊.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逻辑、构建与验证[J].审计研究,2019,(1):55-63.请问您对这个修改是否满意?
[8]王海兵和曹瑞翔. "'互联网+'时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3):55-60.
[9]袁利华和黄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下审计协同促进工业用地效率提高的路径探析[J].商业会计,2023,(05):33-37。
[10]王化成、陆凌、张昕、张伟华.加强会计指数研究,全面提升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J].会计研究,2012,(11):7-11+94.敬请注意,我并未改变原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