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坚决防止违法占用耕地、破坏生态和人居环境、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等问题。政策针对性强,及时出台。
耕地保护关系到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这些年来,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们都能保证14亿多中国人每天准时用餐,吃饱肚子,而且饭碗越来越稳固,吃得越来越好。这是我们牢牢守护耕地这个粮食安全命根子的有力证明。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2022年,耕地保护督察发现了一些违法违规重大典型案例,主要涉及侵占耕地挖湖造景、超标准建设绿化带、庄园综合体等“要景观不要吃饭”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各类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对于新增违法“零容忍”,必须依法查处整改。同时,对于过去不合理流失的部分优质耕地,我们应当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因地制宜、有计划、有节奏地恢复回来。但是,在恢复过程中,我们绝不能“简单化”“一刀切”。
立足于我国国情和法律,我们必须坚决打击那些侵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进行造园、造湖、造林、造景等行为。这些行为绝不是所谓的“翻烧饼”或“退林还耕”,我们不能偷换概念。我们应该有序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实践表明,通过正确处理耕地保护和生态退耕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并助推乡村振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持续进行退耕还林。这一点必须明确。退耕还林的地块必须严格限定在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15至25度坡耕地等范围内。这些地块生态脆弱,宜林不宜耕。我们严禁在林地、湿地、河道湖区以及严重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开垦耕地。同时,我们也严禁在永久基本农田上造林种树。这两个方面都是明令禁止的。
目前,我国在耕地保护方面已经逐步完善了制度、规划和技术手段。党中央和国务院最近发布了我国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其中明确了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这些保护红线包括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和315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都是非常重要的政策举措。 为了落实这些保护政策,我们需要遵循划管结合的原则,并落实《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我们不能为了拆除东墙而补西墙,必须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生态保护制度。
这些新事物最终都要“落在地上”。对于实际生产经营的农民来说,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之外,应更好地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通过利益调节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和集体保护耕地、维护森林的积极性。
“国之大者”需要“为大于其细”。春耕秋收,夏耘冬藏,农业生产有自然节律。对于违规利用耕地的整改复耕,我们必须尊重农业生产规律,不能不顾果树盛果期、林木成林期、鱼塘收获季,强行拔苗砍树、填坑平塘。我们还要尊重农民意愿,合理合情、实事求是地设置过渡期,做好政策解释和合理补偿。我们要有计划、有目标、有节奏地将耕地找补回来,让耕地保护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农民成为保护耕地的重要行动主体。
来源:新华网记者乌梦达田晨旭。
采编:盛冉 排版: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