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举措,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护理服务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开展了以“强基础、提质量、促发展”为主题的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为此,研究制定了《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
关于《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政策的解读
一、制定该条例的背景
国家卫生健康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秉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优质护理、护理专项规划和发展意见等,不断改善护理服务,提升群众看病就医体验。这些措施包括:不断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开展延伸护理服务,使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显著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惠民生效果,全国约有2000个医疗机构为行动不便老年人等群众提供7类60余项上门医疗护理项目;快速发展的老年护理服务,从业人员和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然而,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护理服务需求相比,护理服务内涵与外延仍有一定差距。
二、主要内容(第五条至第七条)
行动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总体要求、任务举措以及组织实施。
(一)总体要求:
本次行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护理服务需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护理问题。我们将持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力争用3年时间,开展以“强基础、提质量、促发展”为主题的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这将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和贴近社会,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任务举措:
行动计划提出了4个方面共19项具体任务。首先,加强临床护理,促进护理服务贴近患者,包括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加强基础护理、注重沟通交流、强化人文关怀和做好健康指导。其次,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服务贴近临床,包括加强巡视观察、保障护理质量安全、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提升中医护理能力,并为护士减负。再次,拓展护理领域,促进护理服务贴近社会,包括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提高基层护理服务能力和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供给。最后,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工作取得实效,要求医疗机构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加强护士人力配备、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和加强信息化技术支撑。
(三)组织实施,行动计划要求
行动计划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及时跟踪评估,创造有利条件,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三、工作要求: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改善护理服务对促进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意义。主要负责人应亲自领导,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方案,并做好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统筹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医疗机构应按照统一部署,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本单位改善护理服务目标和任务,并有效落实。每年应开展评估总结,通报各地进展情况,并挖掘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加强宣传推广。
2.国家医保局首批推出16项医保服务便民措施。
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关于实施医保服务十六项便民措施的通知》。该文件旨在解决百姓办理医保业务的堵点问题,包括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保信息查询和医保电子凭证就医购药等。它通过简化手续、精简材料、压缩时限和创新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更高效的医保服务。《通知》要求抓紧落实,确保在今年8月底前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效。
具体措施包括:(一)优化医保关系转移接续。
(一)优化医保关系转移接续
1.简化手续。在基本医保跨省转移接续过程中,不再需要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凭证》和《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联系函》等材料。
2.缩短办理时限。基本医疗保险跨省转移接续的办理时限从45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
3.参保人无需在转入地和转出地之间奔波,可自主选择线上办理或到经办机构窗口就近办理。此外,参保人还可随时在网上申请并查询办理进度。
(二)简化异地就医备案手续,提高异地就医结算服务的质量。
4.为群众提供多种渠道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参保人员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等线上渠道申请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
5.对于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在完成登记备案后,如果未申请变更备案或参保状态未发生变更,那么备案将长期有效。在备案有效期内,患者可以在就医地多次就诊并享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6.如果参保人员在住院前未办理异地就医备案,他们可以在定点医药机构的指导下申请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在出院结算前完成登记备案后,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应提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7.在发生急诊抢救时,未办理异地就医备案的参保人员将被视为已备案。他们可以按照参保地的异地急诊抢救相关待遇标准直接结算相关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
8.参保人员在出院时,若因自费结算而未办理备案手续,可按照参保地的规定申请医保手工报销。
9.参保人员在申请异地就医备案时,可直接选择就医地市或直辖市等,并且在备案地开通的所有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均可享受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10.允许跨省长期居住人员在备案地和参保地之间双向享受待遇。在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备案有效期内,如果确需回参保地就医,也可以在参保地享受医保结算服务。
11.参保人员若具备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5种门诊慢特病资格,且在开通相关门诊慢特病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可享受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三)推行医保经办服务“一窗通办”:
12.推进医保经办服务窗口的“综合柜员制”,实现窗口前台不分险种、不分事项、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后台分办联办快办,让群众只需进一扇门、取一个号、在一窗办即可完成。
(四)推进高频服务事项的“网上办”
13.为了方便参保群众和参保单位,我们可以利用医保服务平台的“个人网厅”和“单位网厅”功能,实现参保登记、参保信息变更等医保领域高频服务事项的“网上办”,从而提高网办率。
(五)我们提供多种渠道,以便群众能够及时查询医保信息。
14.参保群众可以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网上办事大厅或地方医保服务平台查询个人缴费记录、个人医保账户、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医保药品目录等信息。
15.在医保经办大厅、有条件的银行营业网点、社区服务中心、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等场所,设立医保自助区,以便群众查询个人缴费、账户余额等重要医保信息。
(六)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就医购药服务。
16.推动医保电子凭证在就医购药全流程中的应用,使参保群众无需携带实体卡,只需出示医保电子凭证二维码或刷脸,即可完成看病买药。
3.《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2022)》正式发布。
6月17日,《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2022)》在青岛盛大发布。据悉,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是国内首个医院创新转化榜单,它覆盖了国内所有三甲医院,为国内医院提供了基于专利基础上的医学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指南。
根据榜单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三甲医院的专利申请总量和授权总量分别下降了34%和40%。然而,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却上升了20%。此外,PCT申请量上升了7%。更为重要的是,专利转化成效显著,总量达到了1544件,较去年上升了54%,授权总量和许可总量分别上升了48%和84%。葛均波院士表示,这表明医院的专利质量正在提升,专利转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根据榜单,前十名医院依次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1.唐亚梅教授团队新发现:过早绝经与增加痴呆风险相关。
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和改善痴呆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过早绝经与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风险增加有关。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过早绝经与痴呆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机制和中介因素。
唐亚梅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题为《Association of earlier age at menopause with risk of incident dementia, brain structural indices and the potential mediators: a prospective community-based cohortstudy》。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06年至2010年间招募了社区人员。研究对象为已过更年期且无认知障碍或痴呆的女性,根据基线时自我报告的绝经年龄分为三组:绝经年龄<40岁、40-49岁和≥50岁,作为对照组。中位随访时间达12.3年。
结果表明,过早绝经与全因痴呆风险增加有关,且与大脑结构灰质指数呈负相关,与白质高信号呈正相关。通过对中介分析的探讨,研究表明绝经后合并症,如睡眠障碍、精神障碍、虚弱、慢性疼痛以及代谢综合征等,可能是导致过早绝经人群痴呆风险增高的中介因素。因此,该研究提示我们应该关注这些人群的痴呆风险,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
2.Nature子刊:社会隔离和孤独与死亡风险上升有关。
社会隔离指的是客观上与他人社会联系的缺失或有限。它可能表现为局限的社交网络或不频繁的社交来往。孤独是一种主观悲伤感,指期望的社会关系与实际社会关系之间的落差。研究表明,社会隔离可能会促进不健康行为,如营养不良和缺乏运动,并被发现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它还与睡眠障碍和免疫功能障碍有关。此前研究分析了社会隔离和孤独是否是死亡的风险因素,但结果并不一致。
2023年6月19日,哈尔滨医科大学赵亚双教授、王茂清教授等人在Nature子刊Nature HumanBehaviour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systematicreview andmeta-analysisof90cohort studiesof socialisolation,lonelinessandmortal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90项研究和逾200万人进行了分析,发现社会隔离和孤独与全因死亡风险上升有关。因此,减少社会隔离和孤独或能提升健康和幸福感。
3.打破「阿司匹林」的神话,顶刊研究发现,与贫血风险增加20%相关。
阿司匹林(Aspirin),又名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具有百年临床应用历史的药物。它被誉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缓解疼痛、发热和抗炎药。此外,阿司匹林还可用于预防心脏病、中风,甚至某些类型的癌症,如结肠癌和直肠癌。因此,它被誉为「神药」,既有药用价值,又能预防疾病。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疾病。红细胞能够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如果红细胞数量不足,身体组织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从而出现疲劳、头晕、心悸等症状。
2023年6月20日,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权威期刊《内科学年鉴》上发表了一篇名为「 Effect of Low-Dose Aspirin Versus Placebo on Incidence of Anemia in the Elderly: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Aspirin in Reducing Events in the Elderly Tria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每天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与贫血风险增加20%有关。研究表明,对于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应考虑定期监测血红蛋白。
4.四川大学魏霞蔚教授等团队合作发现,BA.5感染后,针对XBB奥密克戎亚变异株的低水平中和抗体。
鉴于奥密克戎亚变异体(Omicronsublineage)的致病性减弱和感染性增强,中国大陆新冠肺炎应对策略最近进行了相应调整。在中国成都,感染波主要由BA.5亚变体引起。重要的是,要确定感染后BA.5混合抗SARS-CoV-2免疫力,以及各种免疫背景下,是否足以形成针对新出现的奥密克戎亚变异株(尤其是XBB谱系)的免疫反应。2023年6月19日,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y在线发表题为“Low levels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XBB Omicron subvariants after BA.5infe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收集了108名在BA.5感染浪潮中感染的参与者血清和鼻拭子样本,并评估了对假病毒的中和作用。
结果表明,来自个体的恢复期血清,无论其疫苗接种史如何,对新出现的XBB和XBB1.5亚变体的中和能力均有显著下降。尽管在接种BA.5后,血浆中针对部分假病毒的中和抗体略有升高,但XBB谱系的中和活性明显受损。此外,研究者还分析了接种次数、年龄和性别对BA.5感染后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总之,研究结果表明,BA.5感染后,目前杂交免疫诱导的对XBB血统的中和作用仍处于较低水平,这表明我们迫切需要开发基于XBB亚血统以及未来变体设计的下一代新冠肺炎疫苗。
5.每天睡前滴一次眼药水,有效延缓近视加深!JAMM子刊
近视是一种常见的屈光不正,在2020年,全球近视患病率达到了30%~34%,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50%。大多数人近视的发生是在6~12岁之间,目前延缓近视的措施包括角膜塑形镜和多焦点隐形眼镜等,它们能够缓解眼轴变长和度数加深。但是,由于眼轴过度拉伸且不可回缩,近视一旦发生便会伴随终生,且不可逆转。
许多研究都支持,低浓度阿托品可以用来延缓近视的进展。然而,关于阿托品的最佳用药浓度和用药安全性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2006年,新加坡的研究团队开展了ATOM系列试验(ATOM1和ATOM2已经完成,ATOM3正在进行中),其中ATOM2试验比较了0.5%、0.1%和0.01%浓度的阿托品,发现0.01%的效果更好,而且安全性更高。中国香港的研究团队也开展了一项关于低浓度阿托品疗效的试验(LAMP试验),他们对比了0.05%、0.025%和0.01%浓度的阿托品,认为0.05%的浓度效果更好。
近日,JAMAOphthalmology发表了CHAMP3期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该试验评估了0.01%和0.02%的低浓度阿托品与安慰剂对比治疗儿童近视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表明,0.01%的低浓度阿托品能有效减缓6~10岁儿童眼轴延长和度数进展,且安全可靠。
6.研究了5万人的数据后发现,“免疫复原力”强的人寿命更长,抵抗感染能力也更强!
在我们身边,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人似乎一生都比其他人更健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为什么有些人寿命更长,而有些人却早逝?为什么有些人到了老年仍然健康,而有些人却患上老年痴呆症?这些问题的答案仍然未知。然而,一种可能性是免疫特性的变化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感染是塑造人类基因组的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因素之一。在这些自然选择的微生物的驱动下,宿主的最佳反应是延长寿命。因此,免疫机制可能是在对炎症应激和祖先遗传的抵抗力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当代,这些抗感染机制可能具有降低合并症负担和延长寿命的优势。此外,鉴于免疫力对孕产妇和胎儿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与抵抗感染和过早死亡相关的免疫特性可能在女性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性别优势可以为观察女性在免疫能力和寿命方面表现出的优势提供基础。
鉴于此,美国个性化医疗VA中心SunilK.Ahuja教授团队近日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Immune resilience despite inflammatory stress promotes longevity and favorable health outcomes including resistance toinfectio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由作者团队开发了一套衡量免疫复原力水平(“immuneresilience”IR)的指标。该指标通过测量(i)CD8+和CD4+T细胞水平之间的平衡,以及(ii)长寿相关免疫能力和死亡相关炎症的基因表达特征来实现。IR指标和机制作为衡量免疫健康和改善健康效果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