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5月人民日报精选时评,绝佳作文素材!

【收藏】5月人民日报精选时评,绝佳作文素材!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高考已经结束,毕业生们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但是,其他的同学也不要忘记继续积累作文素材。从今年的高考作文来看,掌握热点素材仍然非常重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5月份有哪些值得摘抄的素材吧!

文末附有本文电子版。

01制定目标

《漫长的季节》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它“悬疑”,更重要的是它打动了人们的心。

编辑:周珊珊2023-05-08。

编辑:“弗洛伊德不是咱厂的”“那跳的啥舞啊那家伙把老太太都快抡上天了都”“DAN是蛋!那是DNA!”......如果你听懂了这些梗,那么恭喜你,已经猜到我们要聊什么。今天,我们来聊聊一部刚刚完结的电视剧:《漫长的季节》。

感”。 编辑:从梗概来看,这部剧的剧情并不复杂。在小城桦林,一桩普通案件的调查却牵扯出了18年前的另一桩案子。这种看似常规的开头,却用悬疑的“钩子”吸引观众深入了解。《漫长的季节》采用三条时间线交叉叙事,抛弃了电视剧惯用的线性叙事方式,仅靠人物和剧情过渡,并借助突破性的镜头语言提供丰富的视听信息。 从物理特效化妆技术令人拍案叫绝,到与主演前作《马大帅》等的“梦幻联动”,再到幽默风趣的台词和还原时代的置景,以及弹幕随着剧情上演倒流、着火等“特效”,本剧在制作、播放甚至宣发海报等各个环节都别具匠心。观众不仅能感受到耳目一新的感觉,还能体会到沉浸式寻宝探案的快乐,双方一起打上了“共鸣的响指”。

编辑:许多观众分享了他们的观剧体验,都提到了一个词:生活。剧中的东北话、钢铁厂、暖水瓶、拌桔梗等,都包含了许多生活细节和普通人,尤其是东北人的集体记忆。即使地域不同,人们也能从剧中找到有同感的瞬间。有人为支离的感情神伤,深思婚姻的过法;有人为老年的爱情落泪,触动了自己心中的“意难平”;有人则被一些印象深刻的对话打动,思考如何走出“按部就班的圈”......翻开悬疑的外壳,全是对于生活丝丝入扣的描摹。正如导演所言,“真正打动人的,总是‘人’的故事、‘人’的情感”。

编辑:《漫长的季节》在观影平台上获得了较高的分数,这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该剧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尝试。不仅《漫长的季节》获得了认可,同为悬疑剧的《尘封十三载》讲好了刑警的日常,让观众感受到这部剧的温度;《平原上的摩西》文学性十足,充满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思考;《显微镜下的大明》采用历史视角,将恢弘的历史化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人和事。悬疑剧不再为了悬疑而悬疑,更多地聚焦于塑造角色、讲好故事,让悬疑剧也有了生活之根、文化之本、现实之基。这或许就是悬疑剧佳作迭出的秘诀。

包括悬疑剧在内的各种类型电视剧,近来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2023年尚未过半,但口碑评分双高的爆款作品频出。无论是剧情丰富的《狂飙》、科幻风格的《三体》,还是都市爱情类的《爱情而已》和《去有风的地方》,都满足了观众多样化的观剧需求。无论是网络剧还是台播剧,都在朝着类型化、专业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赢得了流量,也赢得了口碑。实践证明,只要是真心实意的好作品,只要足够贴近群众、充分尊重市场,无论题材和类型,都能打动观众,实现“叫好又叫座”的双向奔赴。这不仅是对好作品的激励,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在《漫长的季节》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概括了角色一生的命运:“往前看,别回头”这不仅是对剧中人物的思考,也值得整个电视剧行业借鉴。只有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摒弃陈旧的内容模式,才能开辟吸引新观众的道路,激发行业永葆生机的活力。只有沉下心来,才能更好地前行。紧跟时代需求,才能保持发展不竭的动力。

这正是:打个响指不回头,吹起喇叭向前走。

打个响指莫回头,吹起喇叭向前走。

漫长的秋季终于过去,梅花在南山凋落,无悔尤。

02

“我爸退群了”,你理解家人的潜台词了吗?

编辑:如风,2023-05-10。

修课。编辑:近日,有网友分享了一段有趣的聊天记录:一位父亲分享欲强烈,在家族群里分享各种生活点滴,但很少有人回应。他最终愤然退群。当分享欲与免打扰相遇,当说不停的嘴巴与想静静的耳朵相遇......

越少。编辑:接受采访时,这位“退群爸爸”表示,他真心分享却得不到家人的回应,感到有些失落。但他也能理解群里的“冷清”,因为大家工作生活都很忙。许多网友分享了他们在家庭群里分享“同款”长辈的经历,其中一些人在群里“几进几出”。失落和扎心是真实的,但家人间的羁绊更是无法割舍。有人坦言,家人分散在不同地方,每天忙于自己的生活,不可能对每条分享都逐一回复。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享欲,有些人过于强烈,有些人则喜欢清净。人情亲情交织,难以分辨对错。但许多相似的场景背后,是家人深沉隐秘的内心独白。随着越来越多的生活和思绪寄托在移动互联网上,精神赡养和数字陪伴也成为家庭成员的必修课。

课题。编辑:老年社会学认为,人的衰老是双重的。除了身体机能的衰退,还有精神层面的衰老。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个心结:曾经是家庭的“顶梁柱”,但现在却成了“重点保护对象”,被需要的次数减少了,在家庭中的价值感也减弱了。面对身体机能衰退,老年人渴望得到认同的想法并不比年轻人少,但由于儿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他们被倾听、被看见、被认可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

编辑: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些顶风冒雨跳广场舞的叔叔阿姨,那些颤颤巍巍却愿意照看孙辈的爷爷奶奶,还有那些即使只有寥寥数人也仍然滔滔不绝的银发一族。可以说,在让老人吃饱穿暖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持自我效能感,让老人远离“人老了不中用了”,是精神赡养不可或缺的课题。

编辑:在类似的案例中,年轻人也有自己的苦衷。工作生活节奏快、时间碎片化,他们常常无法及时回复家人分享的照片或视频。昔日大家庭群居的生活模式越来越少,单人家庭、候鸟式养老、城市间穿梭构成新的生活场景。见一面促膝长谈、抱一抱互诉衷肠的亲子交往甚至显得有些“奢侈”,更多时候,移动互联网成为代际交流的主要空间,数字陪伴成为高质量生活的必要选项。

文章开头提到的“退群爸爸”,目前还没有加入家族群。但他感到欣慰的是,家族群变得热闹起来。与以前经常得不到回复或只有表情符号不同,现在无论哪个亲戚在群里发布什么内容,都会有人关注和回复,甚至有人会写上三四行字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他和女儿也收到了许多朋友和网友的反馈,他们表示之前不看父母发布的信息,也不太愿意回复,但现在会认真倾听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更珍视彼此,更以心换心,这是这个家族群再次火爆的原因,也让更多人反思与父母、长辈、亲戚的沟通与交流问题。

不管怎样,这位普通父亲退出家族群的举动,引起了大量网友的围观和议论。这或许道出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脉脉温情:在无数个叫“相亲相爱一家人”和“我爱我家”的家族群里,我们或许不是最活跃的那个,但家人永远是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即使我们无法做到时刻在线,但我们对家人的感激之情和孝顺之心永远不会改变。理解父母的潜台词,并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晚年生活环境,这不仅是作为子女的义务,也是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

这正是:天意怜惜幽草,人间重视晚晴。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越鸟在巢干之后,归飞的身体更加轻盈。

03

“女演员近10年无戏演再见观众哭了”,如何让稀有的剧种得以传承和发展。

许晴,2023-05-12。

编辑:最近,一条“女演员近10年无戏演再见观众哭了”的内容引发了关注。这位女演员是河南商丘四平调剧团的团长付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剧团多年来无戏可演,场地被改建成了宾馆,她也改行做了服务员。近年来,剧团发展有所起色,但作为稀有剧种,依然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为了传承和发展,剧团将舞台搬到了线上。当看到上千名观众涌入直播间时,已经54岁的付梅忍不住红了眼眶。付梅团长与河南商丘四平调剧团的故事何以引发共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编辑:在担任服务员的宾馆工作期间,付梅一直惦记着“唱戏的人必须上台”,于是她在没有客人的时候就走到登记台后面,一边走一边比划,练习唱念坐打。在进入直播间后,她从灯光是否让演员转头时多了阴影,到音效字幕是否更合适,反复打磨试验。她还抢救了曲谱,奔波于四处寻找老先生,让他们苦练功夫,惊艳亮相。全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只为一句“我们还在努力传承着”。静待花开终有时,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些动人的细节,体现了精益求精、百折不挠和与时俱进的追求,见证了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

编辑:为坚守者点赞,向传承者致敬。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探索如何将感动转化为行动,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商丘四平调剧团在直播间取得的成就,不仅唤醒了人们对地方稀有剧种生存状态的关注,更擦亮了这一稀有剧种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它展现了互联网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在戏剧百花园中,稀有剧种虽然不那么知名,但它们同样千娇百媚、各具魅力。我国的戏剧剧种可谓洋洋大观,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348个剧种,分布区域仅限1个省区市的剧种有300个,其中121个剧种仅有一个国有文艺院团,共106个剧种仅有民营团体或民间班社。这些稀有剧种虽然小有魅力,但传承着一时一地的风土人情、方言声腔、艺术审美。

与此同时,稀有剧种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流行文化盛行的时代,受众固定、传播受限、认知不广,演员后继无人、剧团难以为继的现象并不罕见。如果不加以特别保护,不仅一个剧团、一个剧种会消失,更重要的是一种地域文化、历史记忆也会随之消逝。这样一来,中华戏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失去其丰富多样性。

保护和传承稀有剧种,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戏曲振兴工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等相继出台。不少稀有剧种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政策扶持下重获新生,展现了我国丰富的戏曲生态。

稀有剧种源自民间,其生命力也在于民间。因此,我们不能丢失这个“根”,而被称为“古南戏活化石”的福建梨园戏则坚守其地方表演特色。它不去追求时髦,而是凭借天然去雕饰的表演而获得认可。不仅在泉州地区走红,还走向了国际舞台。 如今,在许多地方,送戏下乡时,乡亲们对演出的欢迎程度不亚于时下年轻人对演唱会和音乐节的追捧。开场前,能下脚的地方都站满了人;锣响戏起,观众们喝彩声不停;散场后,老乡们把演员当作亲人一样往家抢。 这种生动的局面更呼唤稀有剧种汲取民间智慧,打磨艺术精品,不断提升其亲和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上世纪90年代,传统戏曲受到电视等新传播媒介的影响,而如今这些戏曲又回到了像直播间这样的媒介载体上。以河南为例,截至2023年3月底,在河南所属的67种国家级非遗演艺项目中,已有九成开通了直播;其中,道情戏、大平调、二夹弦、四平调、宛梆、大弦戏等稀有剧种的直播观看次数均超过了百万。当然,稀有剧种走进互联网直播间并不仅仅是为了在直播打赏中求得一时的生存发展,而是更需要在“破圈”中跳出一隅,在“长尾”中觅得知音,在返本开新中擦亮传统艺术的时代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留下来、传下去,在更多地方、更多人群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这正是:梨园春色不老,直播搭台。

梨园春不老,直播搭舞台。

苔花虽然如米般微小,但它仍然像牡丹一样绽放。

04善于利用时间。

“不夜城”千篇一律吗?

发展新“夜”态,不能仅仅依靠复制粘贴。

编辑:周珊珊,2023-05-15。

编辑:我们之前曾讨论过《竹筒奶茶,能否逃过“红得快凉得更快”的魔咒》和《当“想你的风”吹遍大江南北......》,但千篇一律的奶茶和路牌让人感到乏味。不仅如此,有网友发现,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种“不夜城”,总让人感到似曾相识。

编辑:说起“不夜城”,很多人会想到陕西西安的网红街区大唐不夜城。然而,不夜城的热潮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兴起。黑龙江、山东、吉林、辽宁、安徽、湖北、广西等地都涌现出了许多不夜城。尽管各地不夜城的主题和风貌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保留了小吃摊、灯光秀、花车游行、游乐设施等元素,让人倍感亲切。

尽管如此,各种“不夜城”仍然人潮涌动。有本地人来看热闹,也有游客慕名而来,还有通过社交媒体被夜景吸引而来的。站在灯光布景相似的“不夜城”,手持同款糖葫芦、臭豆腐、铁板大鱿鱼拍照留念,成为一种新型打卡方式。虽然大多数不夜城不收取门票,但凭借摊位出租和营业额分佣,也能获得丰厚的收入。

编辑:根据商务部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国城市中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在旅游人均消费的贡献方面,夜间消费至少是白天消费的3倍。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夜间经济规模突破了30万亿元,预计到2023年底将突破40万亿元。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夜城”确实找到了正确的赛道。但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优化夜间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并尽可能长久地吸引夜间消费?

编辑:夜间旅游本身是一种差异化的创新路线。我们需要看到,复制粘贴看似前期投资少、回报快,但实际上并非长久之计。游客期待着来到这里,但发现只是把去过的景区重复了一遍。简单粗暴的复制粘贴,模糊了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质,削弱了游客的体验感和获得感。长此以往,游人审美疲劳,口碑也难免下降。从千篇一律的“千城一面”逐渐失宠,到雷同的文创周边、特产手信无人问津......现实一再证明,徒有热度而缺乏深度的“网红”难以维系。

编辑:为了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文旅部正在组织开展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申报。目前已公布了两批名单。入选的项目表明,要成功打造夜间文旅,除了需要涵盖观光、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业态外,还必须具备鲜明的文化主题和地域特色。同时,必须综合考虑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游览、休闲需求。大唐不夜城之所以能够在众多不夜城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仅仅依靠单一的特色,而是通过唐服唐妆的“不倒翁小姐姐”,唐代盔甲武将“石头哥”,以及如今“房谋杜断”的互动新玩法“盛唐密盒”,在内容上充分挖掘唐文化的深层密码,在形式上不断迭代出新,才能保持口碑、维持热度。

因此,以夜间旅游为代表的夜经济要想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在吃喝玩乐购等方面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有当地特色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故事作为支撑。借鉴学习他人的长处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略了自我特色的打造。不夜城的灯光璀璨绚烂,但别忘了“亮化”的目的是“美化”,背后的内涵还得是“文化”。如果任由相似性取代独特性,结果很容易因“找不到存在的意义”而“迷失在黑夜里”。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基础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发展夜游需因地制宜。“千城一面”难以突围,“各具特色”方能蹚出新路。沉甸甸的文化特色、响当当的差异竞争,再辅以优质服务,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目前,消费市场充满活力,文旅产业逐渐复苏。这既是各地的机会,也是一次考验。为了抓住机会,各地必须抛弃“一锤子买卖”的短视心态,真正与游客互动、为游客服务。只有不断创新、常变常新,才能不断提升用户体验,规范管理,提高用户黏性和活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出烟火气,吸引游客,释放新的“夜”态新活力。

这正是:复制粘贴,眼前易得,终究难长久。

复制粘贴眼前易,终究难为长久计。

深入挖掘特色服务,留住烟火气,聚拢人气。

05 分清轻重缓急,重要的事情先做

玩梗过红线,并非“不恰当”这么简单。

周山吟,2023-05-16。

一位脱口秀演员在表演时被指责冒犯了人民子弟兵,目前涉事演员已被暂停一切演艺工作,北京和上海的文旅部门也已介入进行调查。

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为什么会引发轩然大波呢?原因在于,这不仅仅是一个“不恰当”。

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诋毁、贬损军人的荣誉,侮辱、诽谤军人的名誉,不得故意毁损、玷污军人的荣誉标识。”喜剧机构联合发起的《促进脱口秀演出市场规范发展倡议书》也提出,“牢记文化担当与职责使命”,脱口秀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作积极、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

把低俗当作有趣,这种行为与“积极、健康、向上”有着天壤之别。以“开玩笑”的名义贬损军人荣誉,这是极其严重的问题,涉嫌违反法律。全社会都应该尊重军人,创作时也应有底线。用亵渎英雄群体的方式玩梗,不仅不好笑,也不会有人买账。网友们对无底线烂梗的批评和愤怒,正是对这些共识的直观体现。

文艺作品不能为了“流量”而失去分寸和立场。只有明辨是非、曲直,划定底线,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避免误区、走向正途,赢得掌声和喝彩。

06

“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超重”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

你是分子还是分母?

戴林峰,2023-05-09。

立夏过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们纷纷脱下厚重的衣物,有人打趣道:“五月不减肥,七月徒伤悲”,还有人调侃道:“年年减肥年年肥,日日称重日日重”。据世界肥胖协会近期发布的预测,到2035年,全球将有约40亿人处于肥胖或超重状态,占总人口的51%。面对这样的“瘦”,我们该如何“解围”呢?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审美意义上的身材胖瘦存在多元化。然而,凡事都有度,微胖萌萌哒,略胖显富态,但过胖往往会存在一些健康隐患。临床研究表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与肥胖息息相关。

人在吃,秤在看,甚至要为健康“买单”。据评估,全球2020年因肥胖和超重造成的医疗费用等经济损失达1.9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2.5%左右。可见,肥胖已从单纯的审美问题,变成了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就将肥胖症列入疾病名单。国务院新闻办此前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这意味着每两个成年人中,至少就有一个超重。那么问题来了,屏幕前的你是分子还是分母?

我国肥胖人群众多,且地区差异明显。有趣的是,在肥胖率前十名的省份中,没有南方省份;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的城市中,却全部位于南方。例如,成都因“万物皆可涮”而闻名,但四川省的肥胖率却位居全国倒数第五;佛山顺德因“一招鲜食遍天”而吸引世界目光,但广东省的肥胖率仅排全国倒数第六。川菜重油,粤菜偏甜,但为什么辣妹靓仔中胖子却不多呢?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当地独特的膳食结构。四川人“无辣不成席”,辣椒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广东人“一日叹三茶”,茶叶具有刮油解腻助消化的功效,珠三角地区的人均茶叶消费量更是全国之首。因此,爱吃并不一定导致肥胖。只有注重膳食营养均衡,才能避免肥胖症“病从口入”。

我们也应该看到,饮食习惯可能因地区和个人而异,但锻炼身体却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共同秘诀。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指导、人民网发布的《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广州和成都分别位列全国10大运动活力城市的第三和第四名。同时,成都和广州两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的四成以上,超过了37.2%的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们既可以享受美食,也可以通过锻炼身体来保持健康。

苏轼,这位北宋文学家,因与东坡肉、羊蝎子、荔枝等美食的不解之缘而广受欢迎。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美食家。他不仅爱吃,还会吃,更会做。他著有《节饮食说》,书中提到:“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这说明,合理膳食是美食家的一门必修课。再过两天,就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肥胖防控,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守护“舌尖上的健康”,夯实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的健康基石。

转变观念,携手共进,共同防控肥胖、守护健康。

这正是:发福并非福气,爱吃更要懂得美食。

发福未必是福,爱吃更要懂吃。

注重膳食均衡,既美味又健康。

扫描二维码下载本文电子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