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AFA。
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程序与制作。
任课教师:许洋洋和王中乐。
软件助教:赵云飞,课程班级:
课程班级:2020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程序与制作》是一门高阶课程,建立在学生前期已经上过的两门核心专业课《创意编程》和《物理互动》的基础上。它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在人机交互艺术领域的技能,并结合他们所学习的Processing、Arduino及其他计算机语言知识,学习新的机械制图软件SolidWorks和AutoCAD。通过深入学习编程、线路设计及机械结构设计,学生将能够针对项目输出高质量的人机交互艺术作品。 在课程中,学生将通过老师在理论以及审美上的教学,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进阶。通过学习工程制图软件及相关硬件设施,学生将了解精密仪器的设计方法和制作流程,并通过项目执行获得一定的机械装置制作的实践能力。最终,学生将结合艺术的创作方法,获得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和创作的能力。
本次课程不仅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带领他们参加国家工信部举办的“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比赛主题为数字文创艺术设计竞赛,旨在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动文明互鉴。引导学生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以人机交互艺术与数字文创的方式创新设计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学生在课堂上输出多组作品,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表达与传承、湖湘文化与湖湘民族精神传颂、少数民族文化视觉元素提炼与艺术再创作、优秀民俗文化研究与创作等主题。学生不仅学习到高阶人机交互艺术创作与思辨能力,还通过思政内容有机嵌入感受到中华文化魅力,为传承历史文脉、用理念、智慧和技术精心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民族精神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作品名称:《杼锦》。
作者:杨博言、张轶雯、王一晴。
装置采用纺排推拉的形式,模拟织布的过程,还原中国传统锦缎的样式。结合现代科技,通过计算交互者推动的力度与次数,生成属于交互者的独一无二的纹样,投影在经线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织布流程。当有人与装置交互时,会织出带有不同纹样的锦缎,说明艺术与传统文化都离不开人的意识与行为。将不同的传统杼机形式组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延续,让每个人都能体验传统的织锦过程。本装置结合环保观念,用聚乙烯材料代替织线,将废弃之物赋予新的意义,宣示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传统文化共同发展。
「展示视频」
作品图片展示
机械设计图纸。
组装图纸
作品名称:《释析》。
作者:叶思睿、杨柳青、商乐宁、俞丛林、李祖安。
该作品通过分析数据、释放事件、演绎历史和给出答案来实现析释。它结合了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概念,并融入了春秋战国的元素,打造了一个整体装置系统。对于观众来说,这个装置不断地迭代算法和事件,历史具有确定性。但是,当算法带来的迭代结果作用于现实时,它更像是一个问题抛出,我们对于因原本不能预知结果而不能介入对结果产生改变的局面有了新的选择。
「展示视频」
作品展示图。
过程。
作品名:《太阳栖息的地方》。
作者:章子晴、易子琪、张玉玲、孙一心和李欣滢。
我们以《山海经》中对扶桑树的描述为设计灵感,以其形象为装置主体的设计蓝本。我们结合了扶桑树的图像和京剧头冠的造型,来表现过去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同时,我们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和材料,来表达人们对自然观念、态度和关系的变化。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作品,展现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观念不断转变,从而表达对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的欣赏和赞扬。
「展示视频」
作品展示图。
机械设计图纸。
组装图纸
作品名称:《传弦之韵》
作者:林嘉钰、周俞玥、陈天朗、董怡晨。
通过运用新媒体艺术中的多种技术媒介,我们将民族非遗文化进行艺术加工,对其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抽取和演化。我们将提取部分民族纹样和库姆孜乐器外观,以交互装置艺术作品的形式进行展示。交互装置将以民族乐器与传统纹样为外观原型,结合艺术装置辅以灯光,融入三种版本的传唱形式,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呈现。
「展示视频」
作品展示图。
机械设计图纸。
组装过程图。
作品名:《Flowermech》。
赵洪模、黄熠、钱宇轩、吴柯兵。
该装置旨在通过展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责任。
首先,装置通过监测交互者的脑电波专注力水平,将注意力作为衡量人类与自然互动的指标。这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决定了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程度,并反映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态度。装置以这一数据为基础,通过控制机械花的张合频率来表现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影响。
机械花是装置的象征性元素。当交互者的专注力过分集中时,装置会加快机械花的张合频率,使其动作更加激烈。这意味着,当人类对自然过度干涉时,自然界会感到不安和紊乱。在装置中,鱼儿是受影响的对象。它们惊恐地逃窜,象征着自然对人类行为的敏感和回应。
通过这个装置,我希望观众能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拥有改变自然的强大能力,但同时也需要承担保护和尊重自然的责任。装置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引发观众反思自己对自然世界的影响。同时,结合湖湘文化和道教元素,装置传递了谦逊、和谐、平衡的价值观念。
这个作品的目的是引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思考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通过互动和对话,它让观众意识到我们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我们行为对自然产生的影响。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荣。
这是我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一种表达,也是对湖湘文化和道教思想的一种借鉴和融合。我希望通过艺术的形式,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促进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例如,机械花的张合频率更高,鱼儿受到惊吓,到处逃窜。这象征着我们对自然的干涉。那么,谁才是那个受到惊吓的鱼儿呢?是人类还是自然呢?
「展示视频」
作品展示图。
组装图纸
作品名称:《红窗》。
作者:周佳禾、骆歆妍、赵艺、孙嘉琦。
剪纸窗花是中国古老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造型多样。它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产出,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我们选择以窗花为创作基础,采用红色亚克力板进行镂空切割,拼接叠放形成窗花样式,以此来展现多样的民间艺术和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表达。
「展示视频」
作品展示图。
机械设计图纸。
程序的编写。
作品名:筑遗·创意傩面艺术
项建卓、操升怡、陈伊赟、郑好。
“傩”是一种避难的方式,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它包含傩舞,也称为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中国傩戏在多省均有流行,但以贵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包括贵州全省、云南东都、四川南部等地,时至今日仍为傩祭和傩戏流行的地区。这些地区保存了大量的傩戏,品种齐全,特色鲜明。
贵州傩戏(德江傩堂戏)是贵州省德江县的地方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作品以贵州傩戏的傩面具为主要元素,运用数字技术将超未来的赛博朋克风格与传统傩面具相结合,实现传统与机械的碰撞。
「展示视频」
作品展示页面。
组装图纸
机械设计图纸。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影视动画系的资讯,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阅读今日文章,感激不尽]
只提供高质量、精彩的推送内容。
编辑:董怡晨
校对丨王楚含 曲文基,审核丨
审核丨安泽文、李首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