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当刘正阳3岁时,他患上了重度耳聋,原因是持续高烧。他的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但仍然无法恢复他的听力。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佩戴双耳助听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勇气。编辑:助听器使他能够听到外界的精彩声音,但也让他听到一些不友善的声音。例如,有些人会告诉他,由于他的听力问题,他应该换学校、不要出国、或者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刘正阳不断与这些否定性的声音抗争,克服身体上的障碍,证明自己的优秀,并主动融入这个多彩的有声世界。
不一样编辑:直到他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孩子的成长让他逐渐明白:融入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与他人相同,而是面对不同时,也能保持做自己的勇气。
01.原来我们并不相同。
刘正阳出生于1991年。在3岁时,他患上了高烧,听力受到了严重损伤。当时,人工耳蜗植入在中国尚未普及,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听到声音,在医生的建议下,刘正阳的父母为他配备了一副助听器。
之后,父亲每天都会教小正阳说话。他把小正阳的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让小正阳感受声带的震动。然后,他让小正阳看着自己的嘴形,重复自己的发音。在父亲的陪伴下,刘正阳学会了说话。
很快,刘正阳就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当时,学校老师犹豫是否要接受刘正阳入学。老师说:“孩子有听力问题,他能跟上吗?”尽管父母多次与老师沟通,但老师仍然无法打消对刘正阳入学的疑虑。最终,父母无奈地对老师说:“让他试一试,如果刘正阳期末考试的两门但是主课没有得100分,我们就让他退学。”
他听懂了父母话语背后的无奈,也感受到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不同。因此,在学习上,他变得更加用心。他学会了“耳眼并用”,当听不清老师的话语时,他会紧盯着老师的嘴型,试图看懂“老师在说些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也开始关注这个认真听课的孩子。每次讲课时,老师都会站在他身前,以便他能听清楚。学期结束时,刘正阳真的像父母和老师约定的那样,每门主课都考了满分,并留在了学校。
02.“否定声音”声不断
然而,生活总有起起落落,事情也并不能总是如人所愿。在高考那年,刘正阳的发挥并不理想,未能考入心仪的学校。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决定出国留学。
申请国外大学需要提供高中学校的成绩证明。刘正阳需要去学校请老师帮忙办理。老师得知他的决定后,担心地对他说:“你听力有问题,何必为难自己呢?”
实际上,刘正阳的父母也对此感到担忧:“一个听障者在自己的母语环境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去了国外,还要面对全新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这能行吗?”尽管如此,他们仍然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去试试吧,如果难过的话就随时回来,我们照顾你。”
老师和父母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刘正阳出国后发现,尽管他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语言不通、课业繁重、水土不服等多重压力仍然超出了他的想象。全英文授课的环境让他一时难以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加上老师的语速过快,更增加了他的学习难度。
随着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出现,旧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刘正阳曾无数次地产生过“要不回去吧”的想法,但是那些“充满否定的声音”却让他无法轻言放弃。
大一的第一个春假来临了,这给了刘正阳一个“喘息”的机会。在这个春假里,刘正阳并没有外出旅行,而是选择抱着300多页的教材,逐页逐句地阅读、标记,并把每一个不认识的单词都翻译出来。
充分的准备总是能带来信心和底气。在春假结束后,刘正阳似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大一第一个学期结束时,他就像6岁时考到第一个“双百分”一样,取得了令自己满意的期末成绩。
随着留学生活的逐渐适应,刘正阳对自己的未来人生规划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在大三时,他凭借出色的专业课成绩向学校提出了申请,将自己的主修专业从心理学更改为他更喜欢、更感兴趣的视觉艺术。毕业后,他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并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刘正阳的作品
03.成为一名父亲。
结婚两年后,妻子告诉他一个好消息:“你要当爸爸了!”
作为一名准父亲,刘正阳感到无比的兴奋和紧张。他无法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情绪,直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在产房里,他陪伴着妻子,当护士递给他一把剪刀时,他被要求去剪断宝宝的脐带。
在那一瞬间,刘正阳脑海中的许多画面浮现出来,但他内心深处只有一句话:“我是一名爸爸了,我要照顾好我的孩子。”
实际上,刘正阳毕业后所面临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回忆道:“否定的声音”这个词在他脑海中浮现。在求职时,由于他的“听障身份”,许多公司对他是否录取产生了犹豫。在工作中,由于他的听力问题和文化差异,他面临着一些隐形壁垒。但是,刘正阳像当初一样,充满斗志,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屈不挠地克服了这些“否定的声音”。
求职时,很多用人公司因为他的“听障身份”而对录取他犹豫不绝;上班时,由于听力问题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他在融入职场环境中也会遇到一些隐形壁垒。面对这些,他仍像当初“考双百分”、“翻译教材”那样,充满斗志的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绝不让这些“否定的声音”成为现实。
当刘正阳的大女儿四岁时,他的小儿子也出生了。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开始更多地关注家庭。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开始好奇爸爸的助听器。每当这个时候,刘正阳都会把孩子们抱起来,让他们摸一摸耳朵上的小巧精致的机器,然后认真地告诉他们:“这是助听器,爸爸的听力不好,有时会听不到声音,带上这个就会让我听见声音。你们跟爸爸说话的时候可以大点声,如果爸爸还是没有听清楚,也不要生气,我们一起重复一遍。”
“这是助听器,爸爸的听力不好,有时会听不到声音,带上这个就会让我听见声音。你们跟爸爸说话的时候可以大点声,如果爸爸还是没有听清楚,也不要生气,我们一起重复一遍。”
两个可爱的孩子给予了刘正阳百分之百的理解和接纳:“我的女儿放学会主动把口罩摘下来再跟我说话,因为她怕爸爸看不到她的口型;和女儿出门,如果碰到有人跟我说话,她还会细心地提醒我;我的儿子知道爸爸有个放助听器的干燥盒,每次看见都要嘱咐我让我把助听器放进去。现在,我的儿女就成为了我的‘耳朵’。”
在孩子们的影响下,他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去面对曾经困扰过他的“否定的声音”。他不再试图征服它们,而是以平等的视角去观察这些声音的来源。
"其实,人们一直在说听障人群融入社会,但是融入不是让我们变得和大家一样。而是即使不一样,我们也可以勇敢地去做自己。这也是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我身上能够学习到的。"
刘正阳现在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属于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以及一种与“否定的声音”相处的方式。
在他三十岁生日那天,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写下了一段话:“要始终保持初心,保持热血,脚踏实地。然后,把所有的理想放飞到天空上,燃烧成火焰,再进化成太阳。”
希望这段话,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充满阳光与力量,鼓舞着他与家人,在生活的激流中不断前行,焕发着如同太阳般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