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乡”社区支持计划由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发起,旨在通过支持社会组织在城乡社区中开展公益项目,探索社区公益的经验和路径。能力建设是“未来+乡”支持社会组织伙伴的重要内容。在定期开展的培训、工作坊、项目点参访等活动中,项目伙伴能够一起学习工作方法、讨论问题困惑、分享经验成果。
在2023年3月,“未来+乡”举办了一场线上咨询工作坊,旨在为社区项目提供支持。这是该工作坊首次采用协商式共创的方式,旨在通过“一对一”咨询转变为“多对一”共创,为社区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找到发散式、启发式的解决方案。本次工作坊由北京灿雨石信息咨询中心设计和协作,参与者包括“未来+乡”的二期同行机构、北京灿雨石信息咨询中心的项目团队及专家、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的项目官员,共计15人。以下内容为工作坊讨论的共创产出。
在社区项目开展过程中,居民自组织和志愿者团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自身能力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他们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从众多需求和想法中选择优先行动?此外,社区如何开拓更多资源获取渠道,让居民自组织和志愿者团队能够持续回应这些多元需求?
这是成都卓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卓兴社工”)在开展社区治理工作时遇到的真实案例。
卓兴社工项目试点小区位于青城山脚下环山公路旁,居住着上万名居民。2007年,当地村民被拆迁安置在这里。这个小区是一个典型的“三无”小区,没有门卫、管理员或物业管理。小区内邻里关系紧张,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
卓兴社工以小区公共环境卫生为切入点,公开招募了一批小区居民,通过积分兑换形式参与打扫小区公共环境卫生。这一行动逐渐形成了可以自我管理和运转的志愿者队伍,大大改善了小区卫生环境,赢得了社区两委的认可和信任。
在志愿者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他们成立了一个类似物业综合服务性质的管理小组。在看到自己的行动给小区带来的积极变化后,管理小组成员们产生了更高的积极性。他们希望能够动员居民一起开展更多行动,回应小区中更多的问题和需求。
然而,大家对于小区发展的想法各不相同。有人关注儿童,有人关注老年人,还有人希望借助小区在青城山脚下的优势发展旅游业以增加收入。在资源、精力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管理小组面临着如何选择切入点的问题。此外,这些行动和服务也需要资源支持。如果没有开拓更多、更可持续的资源来源,大家的行动将难以持续。
居民自组织/志愿者团队成立后,居民们提出了许多需求和想法。然而,在自身能力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居民自组织/志愿者团队应该从哪些需求开始行动呢?
社会组织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当居民想法众多时,“觉得可以做这个,可以做那个”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这表明社区活力正在被激发。社区需求日益多样且复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需求也各不相同。但社会组织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知道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社会组织的定位不应该是直接满足居民需求,而应该是成为连接社区居民、政府各部门和专业组织的桥梁,扮演协作者的角色,帮助社区居民分析不同群体的分布和需求,达成共识,并进行能力建设。在社区居民活力被激发时,社会组织应该支持他们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从大脑中闪现的想法到具体落实所需的资源、限制和挑战,以及是否具有业务产品、策略计划、服务对象数量是否符合公益原则以及能否链接政府公共财政资源。
居民自组织/志愿者团队负责需求和行动的排序。在小区需求众多且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社会组织可以支持居民自组织/志愿者团队使用“共识决策工具”给需求和行动的轻重缓急程度赋权,筛选当前居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优先顺序后,聚焦于一两件事情,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居民自组织/志愿者团队的能力。
社会组织可以支持志愿者团队开展志愿者评估,一方面识别有愿意且有时间能够持续开展公益行动的人;另一方面,细分出更多志愿者“岗位”,明确志愿服务内容与服务时间,让志愿者能够按自身情况开展志愿行动。这样,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都能清楚地掌握“我们自身都有什么”,在“我们还没有的服务里”中匹配“我们还有哪些精力和时间”,确定“力所能及”的服务行动。
当项目周期内投入的资源耗尽时,社会组织应开拓更多的资源获取渠道,以让居民自组织/志愿者团队能够持续开展行动。
转变根源性观念。如果志愿者队伍最初开展行动是为了获得物质奖励,那么社会组织应该从根本上引导志愿者们的观念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小区是属于居民的,小区公共事务是居民自己的责任。
建立内在激励机制,保护志愿者的热情。激励措施不仅仅是物质奖励和补贴,社会组织可以支持居民自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表彰、团建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满足参与者的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等精神需求。
通过商业合作,我们可以获得可持续的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小区空间资源来引进商业合作,例如快递柜、饮水机、广告栏等,并进行收费。我们也可以进行商家需求征集,为商家提供收费服务。此外,我们还可以拉取商业赞助,为小区提供物质奖品等。
找到责任主体或受益方,通过向其收费获得可持续资源。在卓兴社工项目案例中,现阶段小区公共设施维护完全依靠志愿者。随着时间推移,设施会需要维修更换。可以尝试建立以志愿者为带头人、逐渐扩大响应面的机制,以防患于未然。
以上共创成果是参与者对卓兴社工项目案例中问题所给出的具体解决思路或方法。这些经验来自参与者在社区工作中不断地实践和尝试。虽然缺少理论的抽象和提炼,但更具实操性。希望给同样在社区一线实践的伙伴们以启发和思考。“未来+乡”社区支持计划也将持续开展培训、交流、工作坊等活动,为关注社区公益的伙伴们提供相互支持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共创机构名单:
这次工作坊是由北京灿雨石信息咨询中心设计并协助举办的。与会者包括“未来+乡”的二期同行机构、北京灿雨石信息咨询中心的项目团队和专家,以及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的项目官员,共计15人。
成都卓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一家致力于社会工作的专业机构。
濮阳的星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崇州市一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成都青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一家致力于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机构。
协同创造社会服务中心
「爱链万家社会服务中心」。
北京灿雨石信息咨询中心,这是一家专业的信息咨询机构。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
协商式共创工作坊。
解读:来自公众号“社区参与行动”
协商式共创工作坊是一种活动形式,其参与者约15人,氛围开放包容。在自由对话的2小时左右时间里,参与者聚焦于1-2个案例,激发彼此的灵感,共同创造出更加多元化的发散式和启发式解决方案。
协商式共创工作坊指大约15人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下,聚焦1-2个案例展开一场2小时左右的自由对话,参与者在互学的过程中相互激发灵感,共创出更加多元的发散式和启发式解决方案。
适用场景:1、对于那些没有直接解决方案的复杂议题;
1、没有直接解决方案的复杂议题;
2、议题中信息严重缺失或存在信息壁垒。
3、利益相关方尚未确定。
4、对于那些我们没有把握或存在严重争议的议题,进行模拟协商。
5、要求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多角度的方案。
6、通过团建活动,让员工快速熟悉新业务和技能。
7、在政策(包括决定和规约等)实施前进行实验。
8、模拟可能升级的冲突,以形成安全阀。
其特点在于包容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使用起来非常便捷。
包容开放、灵活多变、使用便捷。
前提:通过协商来达成一致。
协商性
成员们共同商量,汇集了几个重要的观点和方案。“置身事外”的人可以参与其中,不一定要是利益相关方。只要对话题有关注或感兴趣,都可以参与其中。
关注案例。
讨论的聚焦程度越高,成员的注意力就越集中,从而使讨论更加高效且具有价值。具体来说,针对某个实践案例,我们可以提出协商式对策。
熟悉成员
由于时间有限,无法让成员们破冰,也无法让分享人介绍“来龙去脉”,因此此类工作坊最好在相熟的成员之间开展。
共同研究员,意指
打破了权威专家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局限性,强调每个成员都是“研究员”,是一种合作研究伙伴关系,一起分析案例、发表观点、提出策略等。
由专业人士担任引导员。
需要一名引导员,他能够自然地引导成员们进行提问,并适当地提醒他们当前讨论的重点。
程序:1、开场白
1、开场
引导员将介绍协商式共创工作坊的主题和流程。
2、分享案例
邀请参与者分享他们在实践案例中面临的阶段性“瓶颈”。这些“瓶颈”可以是组织层面的,也可以是执行人员个人层面的。
3、集中精力解决
分享者精心提炼出了几个核心问题,(数量不超过3个)
4、自由交流。
提出问题应对方法
5、展示成果
我们将收集和整理您提出的建议、策略等,并展示为共创成果。
// 降低热射病病死率,关键在于预防。
“未来+乡”社区支持计划。
在2020年,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将原有的“幸福家园”乡村社区支持计划进行转型升级,推出了“未来+乡”社区支持计划。这一计划旨在关注城市和乡村社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需求,并支持社会组织通过解决社区真实问题和满足公共需求来培育社区内生力量和推动社区多元参与。通过实践探索,该计划旨在提升城乡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截至目前,“未来+乡”累计投入资金约650万元,支持34家社会组织在全国40多个社区开展公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