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瓦屋山桑》:新的少年与山村

长篇小说《瓦屋山桑》:新的少年与山村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瓦屋山桑》的出版方提供了图片。

在新作《瓦屋山桑》中,作家张国龙以充满温情的笔触,书写了一代少年对命运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期盼。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山村的未来紧密相连,坚定地奔跑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

最近,《瓦屋山桑》的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包括施战军、王泉根、乔叶、李利芳、舒伟、谈凤霞、崔昕平、岳雯、陈香和安武林等。研讨会围绕儿童文学中的故乡书写、乡村少年形象建构、乡土童年叙述以及《瓦屋山桑》一书的文学性和开拓创新性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探讨。

据悉,《瓦屋山桑》即将出版。该小说讲述了一对乡村兄妹米铁桥和米李花在逆境中勤奋求学、顽强生活的故事。小说塑造了一批与米铁桥兄妹同龄的乡村少年形象,展现了新时代乡村少年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并折射出新时代乡村建设发展的新气象。

施战军,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兼《人民文学》主编,对《瓦屋山桑》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部作品充满了“健康、健朗的气息”。在他的评价中,这部作品的言语轻重适量,缓急得体,不仅照料着笔下的人物风物,也体贴着读书的大人小孩。他表示,《瓦屋山桑》的故事并不甜美,其中包含了生存难题和成长疑惑,即辛酸和苦涩。但是,在这其中,人们由衷地纯良、自有尊严、互相体恤,让故事充满了土地的湿热和草木的清香。

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在弘扬时代正能量的同时,也遵循了生活的真实。她认为,作品写出了困境、选择的艰难、生活和成长的艰辛,更让读者感受到了人间真情的温暖。

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李利芳认为,《瓦屋山桑》这部作品的创作视角关照现实、反思现实,笔触练达通透,聚焦于成长,同时重视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处理。作品以火热的生活激情为基础,以冷静节制的笔触触摸生活的本相,遵循生活自身的规律,探知人生的答案。此外,作家以系列写作的方式关注乡村少年精神成长,以浓厚的历史意识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乡村少年这一主体群的成长与社会发展问题。

儿童文学评论家舒伟,同时也是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对张国龙的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风云流淌的崇高温情》这部作品对川北乡土童年的叙事诗进行了如风云般流畅的描绘,唤起了读者对家乡的回忆,抚慰了人心。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谈凤霞认为,《瓦屋山桑》生动地描绘了山村生活的质感。书中描绘了许多劳动场景,展现了生命的自强不息。人物形象立体感强,孩子们体恤他人、担当责任、奋发向上的精神令人印象深刻,塑造了具有力量感的少年形象。

岳雯,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在谈到这部作品时表示:“阅读这部作品,就像是与整个现当代文学史相遇。当我们初读小山村风景时,会立刻联想到沈从文;再读时,作品与路遥的风格相连。作品既继承了不同文学史脉络,又充满了丰厚、多样滋味。

”文艺评论家、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香认为,《瓦屋山桑》是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语境中,对童年或少年群体生命状态的描摹。整个作品没有怨怼,也不刻意展示苦难,而是通过从容的写作给予读者深刻的感受。书中大山给予米铁桥、米李花艰辛,但同时也成为他们成长的脊梁。作品充满文字质感、文学艺术性,以及儿童经验中普遍、本质性的表达,既呈现真实、真诚的生命体验感受,又富有文学艺术价值。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刘卫弘认为,通过这部小说,我们看到了一群勇于担当的当代少年,也看到了乡村未来的美丽图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