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艳阳高照,风卷云舒,草木飘香。5月的武汉,热情似火。由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委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承办的“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学习班”于5月28日在武汉会议中心隆重召开。省内外众多肿瘤领域的顶级大咖齐聚一堂,吸引了众多医务工作者踊跃参与,进行交流与学习。
5月28日上午8点半,本次会议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腹部肿瘤科主任刘红利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始。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季湘年副院长和肿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涛教授分别发表了致辞。在致辞中,季院长高度肯定了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近年的发展,并表示希望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能够携手各位专家,共同推动湖北省肿瘤治疗迈向更高水平,共同承担起肿瘤患者健康生活的责任,为健康中国贡献协和力量。
作为主办方的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腹部肿瘤科学科带头人张涛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协和肿瘤中心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支持。他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专家、团队和医院的交流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他期待本次活动能够给大家带来新的体验和收获,并衷心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副院长季湘年也发表了致辞。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党委书记兼主任张涛教授发表了致辞。
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理论基础篇和临床实践篇。
理论篇
第一部分 主持: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胡建莉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刘莉教授
首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石敏教授以《双轨研究驱动下的HER2阳性胃癌治疗》为题,分享了她对HER2阳性胃癌治疗格局演变的思考和心得体会。她详细阐述了HER2阳性胃癌患者研究的未来趋势。
接下来,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宋明洋教授发表了题为《结直肠癌的临床与转化流行病学》的演讲。在主题演讲中,宋教授首先介绍了结直肠癌的流行现状,并强调了三级预防对于降低结直肠癌人群负担的重要性。基于这一认识,宋教授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结直肠癌流行病学方面的一系列工作,包括揭示膳食因素通过特定肠道菌群影响结直肠癌发生的人群研究,以及建立结直肠癌筛查的风险评估模型以提高结肠镜筛查效率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教授强调了临床试验研究在流行病学证据转化应用方面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其实施原则。
在讨论环节中,襄阳市中心医院的龚伟教授、十堰市人民医院的喻雄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马虹教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付强教授分别发表了精彩的发言,分享了他们对这一主题的观点。
理论基础篇第二部分,由湖北省肿瘤医院梁新军教授和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李爽教授共同主持。
首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李健教授以《MSI-H肠癌免疫治疗热点话题与北肿经验分享》为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专题报告。他通过梳理免疫治疗在晚期和局部进展期MSI-H结直肠癌的全程管理中的已有成果,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这一热门话题。李健教授不仅提出了MSI-H结直肠癌一线治疗的最优方案和免疫治疗耐药后的治疗方案选择等热门话题,还分享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这些问题上的宝贵经验。最后,他指出,未来仍需开展更多临床研究,以更好地明确这些问题。
随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陈永顺教授发表了题为《寡转移/寡进展食管癌的定义和治疗》的演讲。他详细阐述了食管鳞癌的寡转移定义、治疗选择以及治疗方案。陈永顺教授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在讨论环节中,黄冈市中心医院的吕文天教授、孝感市中心医院的李俊教授、武汉普仁医院的柳艳飞教授以及荆门市中心医院的谢玉权教授分别发表了讲话。
理论基础篇第三部分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黄乔教授和黄石中心医院的唐昃教授的主持下顺利举行。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张剑威教授带来了《MSS型肠癌免疫治疗研究新进展》,他着重介绍了最新的研究结果和进展。
夏凡教授,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带来了《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放免策略:机遇和挑战》的演讲。他深入分析了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策略、机会点和治疗难点。
在讨论环节中,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何忠时教授、荆门市人民医院的彭冰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王文博教授以及咸宁市中心医院的王超教授分别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在理论基础篇的第四部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林振宇教授发表了题为《结直肠癌的双面信使:MSI-H/dMMR》的演讲。他详细阐述了如何正确认识微卫星不稳定(MMR)、微卫星稳定(MSI-H)和/或DNA错配修复(dMMR),以及如何检测这些状态。他还探讨了MSI-H/dMMR与结直肠癌治疗决策之间的关系,以及MSI-H/dMMR与其他基因突变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后,林教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梁新军教授,来自湖北省肿瘤医院,带来了《晚期胃癌一线免疫治疗探讨--从临床研究到真实世界》。他带领我们回顾了免疫联合化疗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中的临床研究,以及2023年CSCO指南的更新。他还展示了真实世界研究如何在更广泛的患者人群中验证免疫治疗对晚期胃癌患者带来的生存获益。
临床实践篇第一部分。
临床实践篇第一部分:襄阳市中心医院龚志敏教授和麻城人民医院胡金敏教授担任大会主持。
首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于丹丹教授为大家带来了《武汉协和医院MDT模式》。她对协和医院MDT团队的基本情况、团队管理、运行情况和工作亮点进行了详细介绍,特别强调了在MDT模式下取得的优异成绩。同时,她也对MDT诊疗路径和模式的推广心得进行了深入解读。
接下来,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曾海教授分享了一例《一例肝细胞肝癌的治疗病例》的病例。他详细地介绍了70岁男性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强调了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所获得的良好收益。同时,曾海教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结合该患者的经历,发现药物有效性预测是恒定话题,原发性肝癌二代测序的价值几何?”,引发了在场专家们关于该问题的热烈讨论。
在两位教授精彩演讲之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王晶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的徐洪丽教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金敏教授针对两位教授的讲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对病例进行了充分讨论,举办了一场现场的“MDT”。
临床实践篇第二部分:咸宁市中心医院周剑教授主持。
姚洋教授,来自襄阳市中心医院,带来了《一例胆管癌转化治疗病例分享》的演讲。他详细地描述了患者在MDT讨论后,经过新辅助治疗、手术、术后辅助治疗等一系列治疗过程的心路历程。
分享结束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李品东教授和杨盛力教授针对此病例提出了一些问题,并分享了他们自己的观点。他们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共同探讨了临床新诊疗思路。
临床实践第三部分,由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刘俊丽教授主持。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罗秀萍教授在《一例肠癌综合治疗病例分享》环节中详细阐述了她对一例术后复发且多发转移的直肠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和心得的见解。她还就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提出了疑问。
分享结束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赵磊教授和唐境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分享了他们对患者的下一步治疗方案的看法与见解。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为患者制定清晰的规划与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康复。
大会接近尾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刘红利教授总结了会议内容。他对参与本次大会的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并对台前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给予高度肯定。刘红利教授强调,医学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希望各位专家朋友们在本次会议中有所收获,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期待与各位专家朋友明年再相聚!
文章来源: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