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高校思政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以高质量高校思政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个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他进一步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思政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高校是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让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们要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规律和高校思政教育规律,持续开创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不断丰富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强化人才支撑。

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战略支撑,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高校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校要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做好思政育人、立德树人工作,不断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思政教育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培养高水平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生命线。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教育具有铸魂立本、统帅全局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高校。在“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有且只有一个答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需要思政教育为高等教育发展凝心铸魂,确保高等教育初心不移、本色不改、目标不变。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方向决定了“培养什么人”。高校要通过高质量的思政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只有深入把握和运用高校思政教育规律,将思政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打通思政教育与高校发展、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育好国家需要的人才。

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实现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是各种思想观念汇集的学术殿堂,也是各种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阵地。高校必须严守意识形态安全底线,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敢于同一切错误观点斗争,善于应对不良思潮,从根本上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使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提升。

将思政工作规律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各个领域。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和稳定的内在联系,是在历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规律。它决定并指导着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任务、方针、原则、方法和制度。实现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任务,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又要深入学生中间,大兴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合理诉求,让学生感受到有感情、有温度的思政教育,不打折扣地将思政工作规律落实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将教书育人规律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教书育人规律是教书和育人的统一,是言传和身教的统一,贯穿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做好“教书”的工作,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既在专业领域不断钻研和耕耘,为提高学生专业文化素养奠定坚实基础,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探索“双师思政课堂”新模式,以更为制度化的举措常态落实各级领导干部上讲台、进课堂,推动“思政教学微创新”,贯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升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性和悦纳感。实现“育人”的目标,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优秀的榜样。同时,以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作为推动建立知信行相统一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重要突破口,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基层,在切身实践中体悟社会百态、回应社会关切,将学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将学生成长规律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全周期。青年正处于人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需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将学生成长规律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全周期。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升学、求职等方面面临着不同的现实问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随之产生不同的动向。高校思政教育要用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平台,加深对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学生思想行为动态的研判。及时提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青年学生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顺利渡过每一道难关。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直面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与青年思想深处的困惑,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敢于向错误思想亮剑。环境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促进高校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信仰建设。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先有信仰。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力军。要真正培养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就必须重视思政课教师的信仰建设。这并不是抽象的,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高校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信仰建设,完善对思政育人模范先锋的表彰机制,充分调动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有信仰的思政课教师讲述信仰、传递信仰,不断增强和凝聚信仰的力量。

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在思想性、学术性和实践性方面相统一。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思想灌输,而是将思想、学术和实践有机结合。思政教育内容涵盖了众多学科领域,不同专业背景和思辨能力的学生需要在内容上注重思想性和学术性,通过学术争鸣来传递思想。思政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根本目的,也是讲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在实践中领悟思政内容、检验思政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要促进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和互动,培养既具有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培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思政教育必须使高校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影响更加深刻,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和斗争更加复杂。要防止错误意识形态对高校学生产生不利影响,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应变求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对青年学子提出的批判和质疑要做到不回避、不敷衍,讲清楚、讲透彻。高质量的高校思政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温度,真正认同社会主义道路,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许涛,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