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胸科医院何奔教授团队应用VenusP-Valve成功完成TPVR手术

上海市胸科医院何奔教授团队应用VenusP-Valve成功完成TPVR手术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2023年6月15日,上海市胸科医院的何奔教授和潘欣教授团队成功地使用经导管人工肺动脉瓣膜系统(VenusP-Valve)为一位重度肺动脉反流患者实施了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TPVR)。何奔教授和潘欣教授领导的心内科团队一直致力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为更多患者提供新的诊疗选择,并在深厚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

患者情况:患者为一名35岁女性。

患者:女性,35岁。

主诉:患者已接受法洛四联症手术17年,但最近发现肺动脉瓣存在重度反流,已经持续了2个月。

既往史:患者在18岁时接受了外科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但术后仍有心脏杂音。心超检查提示F4根治术后VSD残余瘘。2011年,患者接受了室缺封堵术。2014年复查心超时,发现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反流,因此接受了房缺封堵术。患者定期复诊心脏超声,2023年3月29日心超提示重度肺动脉瓣反流。患者偶尔会出现胸闷不适等症状,但在病程中没有出现明显黑朦、晕厥等不适。

术前检查:超声提示:

超声提示:

先心病 法洛四联症纠治+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

肺动脉瓣出现严重返流。

主动脉瓣出现了轻微的返流现象。

右室壁的收缩活动有所减弱。

在静息状态下,左室各节段的收缩活动并未出现明显异常。

左室的舒张功能表现出未见明显异常。

经过CT检查,我们发现:1.肺动脉瓣:未发现明显的瓣叶结构。

1.肺动脉瓣:未见明显瓣叶结构;

2.MPA呈现出瘤样扩张的状态,瓣环和RVOT结构在MPA分叉处明显扩张,整个MPA呈现金字塔形。

3.在瓣膜上41.4毫米处,LAD距离MPA较近。

手术过程中,肺动脉造影显示大量反流现象。

术中肺动脉造影可见大量反流

肺动脉造影显示大量反流。

送入超硬导丝建立通路,根据对测径球囊的测量选择P28-25的VenusP-Valve瓣膜,沿超硬导丝送入输送器:

开始释放

将输送器送至肺动脉分叉处,缓慢释放:

上输送器

「VenusP-Valve瓣膜已经释放完毕,其位置和形态均已准确无误。」

释放后进行造影检查

造影结果显示,几乎没有瓣周漏。

释放后,主动脉造影显示。

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血流通畅,确认瓣膜未压迫冠脉:

释放完成

术后超声显示,瓣周漏几乎消失,血流动力学稳定。VenusP-Valve支架形态良好,肺动脉瓣反流显著改善,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术后超声报告】显示,手术非常成功。

许多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会遭受严重的肺动脉反流,这使他们无法忍受再次接受开胸手术。然而,启明医疗自主研发的自膨式肺动脉瓣膜VenusP-Valve在2022年获得了欧洲和中国的批准,并显示出优异的临床数据和术后疗效。这标志着中国全面推广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置换手术的开始,为无法忍受多次开胸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更有效的方法,并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相信,VenusP-Valve将与更多专家携手,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许多心脏外科术后发生严重肺动脉反流的患者无法耐受再次开胸,只能长期忍受病痛,直到2022年,启明医疗自主研发的自膨式肺动脉瓣膜VenusP-Valve先后在欧洲和中国获批,并展示出了优越的临床数据和术后疗效,至此,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置换手术终于可以在中国全面推广,这无疑为难以耐受多次开胸的患者带来了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希望。相信在未来,VenusP-Valve会携手更多的专家,造福更多的病患。

何奔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兼心血管内科主任。

这位专家是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他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上海市十佳医生,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十大口碑医生,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他擅长各种复杂冠脉介入治疗以及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并是上海首位全球标准认定的左心耳封堵术培训导师。他对各种危重疑难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有较高的造诣。 近年来,他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以及上海市科委重大及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70多篇,总影响因子近400多分,论文被引用的H指数达22分。他先后编写了30余部大型学术专著。 此外,他获得过各种省部级科技奖项,包括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常委、中国心血管医师协会全国常委、上海市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心脏学会专家会员和欧洲心脏学会专家会员。

潘欣,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结构性心脏病亚专业主任、副教授。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的结构性心脏病亚专业主任,同时也是一名副教授。

作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心脏病学组委员,我致力于推动结构心脏病学的研究与发展。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结构心脏病专委会的委员,我致力于推动该领域的学术发展。

担任中国非公立医疗结构协会副组长。

作为国家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医师培训导师,我致力于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全球左心耳封堵术培训导师。

美国PICS会议的主席团中,有中国委员。

美国SCAI和ACC会员。

美国芝加哥的Rush大学医学中心设有小儿和成人先天性及结构性心脏中心,作为访问学者,我曾在此工作过。

李艳杰,医学博士。

医学博士,任职于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

擅长治疗小儿和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肺血管疾病、左心耳封堵术、外科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封堵等疾病。作为第一作者,已发表SCI论文10余篇,并参与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市级课题的科研项目。曾入选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青年科技人才“扬帆计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