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绥宁客户端6月11日讯(记者孙芳华通讯员朱葳)今年6月10日是中国的第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天,我县举办了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民族团结一家亲·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在李熙桥镇双元学校举行,通过非遗技艺表演和非遗文创产品展示等丰富形式,推进文化遗产在学校传承和创新,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延续“本土记忆”,重塑本土“文化标识”。
2016年9月,国务院批准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提议,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近年来,我县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与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县已成功申遗的非遗项目共有25个,其中包括国家1个、省级3个、市级16个、县级5个,以及48名省、市、县非遗项目传承人。李熙桥镇双元学校一直致力于引进非遗文化进校园,校园里组建了“非遗苗家剪纸团”,普及绥宁本土苗侗礼仪歌曲。在庆祝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县文化部门抓住这一契机,与双元学校的师生们共同展示我县文化遗产保护的阶段性成果。
在活动现场,我县多位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走进双元学校,向同学们展示了苗家剪纸、苗家插绣、万花茶等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许多学生跟随非遗传承人现场学习,在动手实践中增长了非遗知识。同学们和非遗传承人还带来了精彩的才艺表演,如《笙邦欢歌》、《侗族山歌》、《芦笙踩堂》、《苗家插绣》、《铜钱舞》和《竹竿舞》等,充分展示了我县丰富的非遗文化和当代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县文旅广体局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开展“非遗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让非遗物质文化活起来,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欣赏非遗物质文化、传承非遗物质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同时也让非遗这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学校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
来源:绥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孙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