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县成立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它是粤赣闽三省的陆路交通枢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客家先民南来北往的中枢地域。这造就了兴宁开放并蓄的多元文化。
千百年来,兴宁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人文古迹遍布全城。超过2500座的围龙屋、10个中国传统古村落、168座特色古民居以及众多的历史古迹,都在讲述着它们背后的历史典故。
如今。
小编将带领大家走进黄陂镇。
了解这里的人文风貌。
刘氏总祠是兴宁市的一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兴宁市黄陂镇联丰村榕树下。它是为了纪念入粤始祖刘开七而建立的,由闽、粤、赣、桂、琼华南五省刘氏宗族合建。该祠堂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于2008年2月重修。它采用三堂一围龙结构,门前设有禾坪和半月形池塘。门额上方悬挂着1700年建总祠时留下的“刘氏总祠”和“状元及第”牌匾,是兴宁目前所知规模最大的祠堂。
躲世围,位于兴宁市黄陂镇五星村,是一座特色古民居。据说它建于清朝咸丰年间,为钟氏兄弟四人合建,旨在躲避“长毛”(太平天国军队)。该楼为四角碉楼,坐南向北,共四层。原建筑向北只开一个大门,窗户仅开在碉眼处。建筑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
围龙屋的故事。
据传,钟氏祖公启传在佛山办事时,听到一位在曾国藩手下任职的老乡透露军情: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朝廷军队征讨时,难免会引起纷乱。老乡建议启传多加留意防范。启传从佛山回来后,便在岗背五星村坪田段建了一座四角楼,以防范战乱爆发。然而,由于他自身财力有限,一时无法筹措到这么多款项,于是召集兄弟一起建造四角楼。四角楼建成后,被命名为躲世围,寓意躲避世乱。
春芝楼是兴宁市的一座特色古民居,位于黄陂镇中心村凌角塘。它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坐南向北,由二堂二横一围的围龙屋组成,门前有禾坪和水塘。春芝楼的分布面积为1100平方米。龙厅的瓦面特别高,没有花头脑,围龙屋与堂屋的落差超过4米。在客家民居中,春芝楼显得非常有特色。整座房屋呈椭圆形,而不是传统的半月形围屋。房屋建造者巧妙地利用地形,结合传统的客家围龙屋依山而建,外形小巧美观。
↓↓↓寻找房屋!租赁房屋!2秒内即可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