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内蒙古丨人民日报:建设草原网围栏 如何护绿又增收

央媒聚焦内蒙古丨人民日报:建设草原网围栏 如何护绿又增收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6月27日,《人民日报》第14版。

6月27日,《人民日报》第14版发表了一篇名为《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建设草原网围栏如何护绿又增收》的文章。全文如下:

阅读。

阅读。

编辑:在内蒙古,许多牧民为自家分包的草场安装了网围栏。这样做不仅能够明确归属,还能方便地在自家草场上实施分区轮牧,以恢复草原生态。此外,一些地方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保护草原:整合资源共同经营、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减轻草原压力。在建设草原网围栏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既保护绿化又增加收入?这些问题仍在探索之中。

编辑:下了公路,走上土路,回家只需二里地。然而,每次回家,牧民斯仁塔日娃都要经过好几道门。他停车、下车解开围栏绳套、拉开围栏、驾车通过,再下车关上围栏、再上车继续前进。每经过一道网围栏,这套动作都要重复一遍,共7遍。最近的两道围栏间只有几十米距离。

编辑:斯仁塔日娃家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哈日根图嘎查。在上世纪90年代,草场分包到户后,牧民们为了防止牲畜跑到别人家的草场上吃草,陆续拉起了网围栏。近年来,政府帮助牧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草原上各家各户的网围栏逐步闭合衔接起来。

20多年前,斯仁塔日娃将自家的5060亩草场全部圈上了网围栏,并将其分隔成4片,用于轮流放牧。从那时起,每当斯仁塔日娃一家人经过别人家的草场时,他们就不得不不停地穿过一道又一道铁丝网围栏。

斯仁塔日娃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牧民,他曾说过:“刚上网围栏时,放牧节省了人力,沙化也好转了,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也带来了一些不便。”

建设网围栏,保护草原生态。

鄂托克前旗位于毛乌素沙地的腹地,全旗沙地面积超过六成,农牧业人口超过七成。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这片土地上的农牧民曾经面临着艰难的生存境况。

对于当年牧场沙化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年过八旬的斯仁塔日娃仍然记忆犹新。她回忆道:“羊儿吃不饱,人们也吃不饱,草场沙化日益严重。

内蒙古拥有我国最大的草原牧区,其天然草原面积达到了13.2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在内蒙古的草原上,牧民们对于生活改善和生态转变有着许多共同的看法,而他们通常会从草场分户承包和草原网围栏建设这两方面谈起。

编辑:在80年代初,内蒙古率先在全国实行了“草场公有、承包经营、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1989年,它又提出了并实施了草场“双权一制”,即落实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到户责任制。这些举措旨在促进草场经营权的流转,并明确治理、管护责任和获取收益的权利,从而激发了群众保护与建设草原的积极性。

斯仁塔日娃在1991年开始在自家草场建设网围栏,并在2005年进行了全面修整。现在,网围栏内部被隔成4个区域分区轮牧。“围起来不怕牲畜走丢;人照看起来不用跑太远,放牧省了大力;圈住的草场没有牲畜啃食,得以自然恢复,休养生息……”他谈到建设网围栏的好处。

编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二级巡视员刘加文介绍说,在近二三十年里,我国在草原牧区推行了网围栏建设,这是草原野生动植物数量增长最快的一段时期。刘加文表示,围栏建设和分户经营共同推进,不仅提升了牧民的生产主观能动性,还促使牧民更加爱惜自家承包的草场。目前,内蒙古累计有4亿多亩草原建成网围栏,占可利用面积的40%,其中2.8亿亩是通过国家项目建设实现的。网围栏不仅为牧户分户经营划定了固定的生产资料,还间接促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持续恢复。2022年,全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达到45%,较2012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

整合草场的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刘加文表示,草原网围栏在生态修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一些新的尝试。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宝绍岱苏木奎苏河嘎查,人均草场面积仅为157亩。巴特尔一家有6口人,拥有900多亩草场。自1997年起,巴特尔一家逐步用网围栏将草场隔成7片,饲养了30头牛和20只羊。尽管在当地已经算是大户,但每年维护网围栏的费用仍然让他感到压力。“水泥桩一般不会损坏,但铁丝网受风吹雨淋影响,小修费用为两三千元,大修费用为1万元。”巴特尔说。

在当地,根据草原状况核定的草畜平衡标准,每只羊的限养面积为十几亩到几十亩不等。如果牧民仅靠养羊为生,那么他们必须面对数量不足的困境。如果养羊数量过多,则天然草场无法提供足够的草料。因此,几乎所有牧民都会购买草料来填补天然草场产草量的不足。巴特尔告诉记者,每年养羊的纯收入仅为几万元,再加上一万多元的维护网围栏费用,这确实让他感到有些为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巴特尔家这样的人均草场面积较小,牧区普遍存在一种现象。

"特别是人均草场面积小的牧区,草原承载力就这么大,牲畜数量不能再增加,怎样才能增收?"宝绍岱苏木党委书记阿拉坦苏和说:"未来只能靠规模化、集约化把养殖成本降下来。"

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道特淖尔镇乌兰图嘎嘎查,由于历史上未曾实行草场分包到户,一直由嘎查集体共同经营。

"那个时候有80多户,300人左右,6.5万亩草场状况也不好。"乌兰图嘎嘎查党支部书记彭巴特尔告诉记者,"除去围封禁牧的草场,还要留一部分集体草场,按照草畜平衡政策,如果分户承包根本无力支撑畜牧业生产。"在2000年前后,乌兰图嘎嘎查集体养殖了超过1.4万只羊。然而,由于草原超载和草场生态压力巨大,效益不稳定,嘎查牧民人均收入在全旗基本处于垫底位置。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一直推行“减羊增牛”的战略,旨在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减轻草原压力。相较于羊,牛对草原的破坏更小,且价格更稳定,同时还能节约人工成本。然而,在大多数地区,牧民在“羊改牛”方面仍然面临着资金、技术和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和实际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集体集中养殖的优势就得以显现。

彭巴特尔指出,乌兰图嘎嘎查在短时间内成功地将1.4万多只羊转换为1100多头牛,从而降低了载畜量,保护了草原生态,提高了经济效益。他表示:“我们成立了牧民合作社,整合生产资料,降低人工成本。2019年,嘎查牧民人均年收入比2.88万元的全旗平均水平高出3000元左右;2022年,我们嘎查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比全旗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1万元。”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意识到牧区单户生产经营方式的弊端,如生产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对接市场难等。一些地方的牧民开始自发成立合作社,拆除网围栏,整合草原和牲畜资源,集中规划、规模养殖,以打破发展瓶颈。

通辽市扎鲁特旗巴彦塔拉苏木东萨拉嘎查的“养牛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东萨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吴云波计划将合作社从单一的养牛发展为多样化的经营。合作社开始延长产业链,建立了饲草料基地、肥料加工厂、奶制品厂和餐饮公司,并在全国多个地方开设了牛肉直营店。在合作社,牧民们成为股东,而股东再就业则成为工人。

优化网围栏,推进牧区现代化。

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是内蒙古牧区现代化试点的先锋。2019年6月,牧民们自发组织成立了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整合了5838头只牲畜和39万亩草场。合作社严格控制载畜量,让牧民自愿入股。同时,对网围栏进行了优化,累计拆除96公里。芒来嘎查党支部书记米吉格道尔吉表示:“我们把牛羊整合到一起,750只基础母羊一群,接羔后将近1500只羊,只用一个人就能照看这一大群羊,节约了大批劳动力。”

刘加文表示,在草畜平衡且生产方式科学合理的地方,可以适当减少草原网围栏。但是,如果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草原承载能力,甚至拆除禁牧区围栏以放牧,这种行为必须坚决制止。

"进一步做好围栏的优化工作也不能停。"刘加文表示,如果草原上没有围栏,可能会导致生态恶化的情况重演。同时,目前的围栏措施将家畜和野生动物分开,如果没有围栏的限制,人类活动和家畜进食可能会占用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下一步,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和野生动物专家一起规划草原围栏建设,充分考虑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和迁徙通道等因素。"

兰州大学教授侯扶江建议,应采取农区和牧区互补的措施,利用农区土地种植一定数量的牧草和饲料作物,以弥补牧区发展对草料的需求。

侯扶江教授表示,在全国范围内,只要将农区用于饲养牲畜的草料减少20%,就能有效缓解牧区草原的压力。他说:“集约化发展的同时,还要通过进一步引导,让草原上曾经依赖放牧生存的人口转移到其他产业。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令我们欣喜的是,随着农村牧区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也加速转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统一。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主动顺应时代发展,保护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在祖国北疆谱写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局长王肇晟如是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