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2月19-22日,招商局慈善基金会举办了“社区发展共创营”第一期——社区自组织培育专题交流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陶传进教授的专业指导下,40余位社会组织伙伴、社区书记、社区骨干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和共创。他们从“社区自组织寄托着怎样的理想、能否落地、效果及难点”的思考出发,通过九个典型案例呈现了培育社区自组织的不同脉络和可行做法。通过对话的方式,对做法背后的原理进行了挖掘和解读,最终呈现出“社区自组织培育的本质和整体发展格局”,为一线探索者提供了清晰的当前位置和可行的发展方向的启示。
感谢所有参会伙伴的共创共建。在整理和推送交流会关键内容的同时,我们委托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研究团队在交流会基础上对《社区自组织培育专题研究报告》进行丰富和升级。后续将正式发布。
这篇推文将介绍社区自组织1.0阶段的典型案例,包括核心做法和现场对话形式的解读。希望这能成为大家进一步了解自组织培育议题的线索,或导读研究报告的途径。我们期待与伙伴们的进一步探讨。

在社区自组织从无到有的发育过程中,存在着三个质变意义的阶段。其中,自组织从萌生到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组织,即1.0版本。这一阶段通常以自娱自乐型自组织为主,也可能包含志愿服务等其他类型。它更多地停留在“私益”或“互益”的层面。本文推送的案例主体是成都市青白江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其在成都某社区的做法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如何实现社区自组织从无到有?如何打通社区自组织的发育通道?
其经验表明,首先需要找到一个两委支持力度大、邻里熟悉度相对高的社区。
在与社区两委达成合作共识后,项目的前4个月,社工们利用网格员的合法身份,带着几名社工深入社区各个楼栋或公共场所,通过“混脸熟”的方式与居民建立熟络关系。在这个阶段,社工们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产出,而是通过与积极分子和普通居民的单独走访、院落走访等方式,收集他们关于兴趣爱好、想法意愿等方面的信息。这个步骤的关键在于要有足够的“下渗深度”。
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将自身需求暴露出来,社工在社区层面通过培训会的形式传递出该项目可以为自组织提供资金和能力建设等支持的信息。同时,社工继续通过私下走访来针对性地回答居民的疑问。因此,有一部分居民与下渗的社工已经从熟络关系发展到了初步信任关系。
在建立初步信任的过程中,社工致力于促进居民表达自我需求,并将他们的需求引导到社区平台上。通过提供支持和满足合法需求,让居民感受到活动的社区支持和合法性。 社工发掘了一位有很高行动意愿但因客观因素暂未开展行动的自组织负责人,并给予资金、心理和陪伴等支持,鼓励其先真正行动起来。这位负责人组织了坝坝宴活动,并在成功举办后被邀请在自组织生活会上公开分享。分享中,他不仅分享了实际行动中的经验和感受,还以真实案例回应了其他居民的顾虑,例如垫付资金是否能报销、行动内容是否有明确方向等。 通过这些努力,许多居民心中的疑虑被消除,对社工和项目的信任程度也加深了。为了让更多自组织真正行动起来,社工采用打造“率先吃螃蟹的人”的方式拓宽了自组织成员的视野和行动空间。例如,鼓励一位男保安成立舞蹈队,动员其组织端午节社区活动,并为其链接川化厂文化墙讲解员的自我展示资源等。每当保安来自组织生活会上分享时,他们都会邀请该保安自我分享如何拉赞助、如何进行服务对象需求与项目资金两者之间的匹配,这给居民带来了眼前一亮的感受,也让居民彻底相信了项目的真实性,并切切实实地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上述做法的综合作用下,越来越多的自组织开始行动起来,陆续出现了旗袍队、水电志愿服务队、上门看望和陪伴老人等队伍。经过一年时间的培育,该社区的自组织从最初的3支增长到31支,并在项目期内保持正常运转。因此,1.0版本的社区自组织培育技术难度并不大,但无论是在前期“下渗”还是在后续的支持、陪伴等环节中,都需要有充足的时间。

Q交流会上的每一个案例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类型,其精髓在于从无到有。从一个极低的起点出发,我们不追求过高的目标,也不挑剔具体的类别。简而言之,就像在外面撒下一些种子,几天后看看能否长出嫩苗。王会长,能否再总结一下你们工作中所在的小区,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
王会长,您能否再总结一下你们工作的小区这个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开始去了解居民的需求;第二个阶段是动员和激活居民参与;第三个阶段是居民开始申请成立自组织,一年内形成了30多个社区自组织。项目结束后,有些发展分化,有的升级为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但也有些走向消亡。
「A」
Q您认为居民从哪个阶段开始自己做事情?
我认为,居民开始自己做这件事应该是在第三个阶段。特别是在有居民形成示范效应之后,大家会主动思考社区的问题。
「A」
您是否注意到从这个阶段开始,自组织越来越不需要您的参与,您的工作时间占比也越来越低?目前,社区自组织占您或社区书记工作时间投入的比例是多少?
答:是的,现在基本上我们每年投入的时间只有一两次。
「A」
这就是需要总结的。撒下种子能够存活,但要长出苗,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如阳光、温度、湿度、土壤和松弛程度。此外,还需要一场雨。社区之前一直未能“发芽”,但青白江社工协会介入后,情况发生了改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满足了以下几个条件:首先,真正深入社区的毛细血管,找到并了解具体居民个体的情况和关注点;其次,取得居民的信任;第三,在获得信任后支持他们做一些事情,并给予小额资金支持;第四,这件事情不是由居民自己完成,而是由他们自己来完成。1000元的小额资金作为额外的奖励。
为什么这些条件很重要呢?因为如果这件事是居民自己的事情,他们本来就有做好的意愿。即使社会组织退出了,他们仍然在做,这说明这是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比如,有人喜欢唱歌跳舞,有人希望在社区发挥作用,解决社区问题或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有人想成立自组织跨社区做更多的事情,但不一定有舞台。他们可以讲故事,比如一个学生的爷爷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理事长,退休后仍然喜欢摄影。北京奥运会时他无法去现场,只能对着电视拍摄。这个场景令人心酸吗?一个老人内心有表达自我、获得价值感的需求,这时候不是要让他参加活动、成立自组织,而是他自己要成立,你只需要帮助他满足这个条件就可以了。
所以对于自组织从无到1.0这个阶段,重点不是组织多了多少,不是“百年老店”可持续的问题,而是回答“居民有这个需要,但为什么却没行动?”,解决“如何推动需求从掩埋状态到被激活进而发芽”的问题。
“社区发展共创营”。
“社区发展共创营”是一项由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策划举办的活动。该活动旨在关注社区发展领域的核心议题,联合社会组织、专业支持方等多方伙伴,共同探索议题的格局、发展脉络、关键节点问题及解法、自身所处位置及可行方向。通过探索从项目资助及实践、有效解决方案输出到示范以及更广泛的应用,推动议题更有效地解决,形成一个闭环。首期交流会由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和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