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与去年同期相比,刑事案件下降了20.59%,治安案件下降了57.59%,矛盾纠纷类警情下降了23.65%。这些数据来自都匀市公安局小围寨派出所上半年的“成绩单”。
编辑:今年以来,小围寨派出所围绕“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的整体思路,以“两队一室”警务机制改革为抓手,致力于打造精细、专业的综合指挥室,专注于社区警务队,致力于提升案件办理队的实力,有效降低警情、控制发案、消除隐患,进一步增强了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打造“最强大脑”,我们致力于建设精细的综合指挥室。
近日,小围寨辖区发生了一起摩托车被盗案。派出所综合指挥室迅速进行研判和追踪,成功锁定了嫌疑人的身份和藏身之处。案件办理队民警根据抓捕指令迅速展开工作,成功将嫌疑人抓获。
“你们是怎么这么快抓到我的?”面对“神兵天降”般的抓捕,犯罪嫌疑人感慨万分。实际上,正是由于综合指挥室这个“最强大脑”的精细指挥和精准调度,才使得众多犯罪分子“无所遁形”。
作为“两队一室”改革的“最强大脑”和“神经中枢”,综合指挥室整合了派出所的精锐力量。它不仅整合了警情信息处置和警力指挥调度等职能,还建立了合成作战、执法视频采集、舆情形势管控和勤务管理等机制。
“社区警务队,团山村发生土地纠纷,请社区民警立即调查。”“案件办理队,盗窃手机嫌疑人已经比对出来,目前所在位置······”每天,在这间综合指挥室里,值班民警有条不紊地对辖区各类警情进行精准研判及处置。各类指令勤务扁平调度,形成“信息研判、指令下达、跟踪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式。
同时,综合指挥室还实行“日会商、周研判、月总结”制度,定期收集社区警务队和案件办理队的需要,为“两队”前端提供精准打击、精准防控和精准服务支撑,实现了“一室”牵动“两队”,以及“两队”反哺“一室”的良性循环,确保各项工作高度聚合、有序推进。
做实社区警务队,夯实“治理根基”。
一大早,社区警务队民警王帮模就来到辖区群众家中开展走访工作。对于“两队一室”警务机制改革,王帮模认为,以前社区民警琐事多、日常管理重叠,沉到社区开展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够。现在,社区警务队组建后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社区警务队原则上不参与辖区治安、刑事案件办理,精耕细作社区责任田,只做专业的“社区警”。
让社区民警扎根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是“两队一室”警务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小围寨派出所社区民辅警从15人增加至25人,有效充实了社区警力配置。这不仅让社区民警能够全身心地“融”入社区,还实现了从“下社区”到“在社区”的转变。
“社区民警每天都在走街串巷、入户走访,晚上还有警车闪着警灯在巡逻,感觉心里很踏实”剑南社区书记李响说。
社区民警每天都在与群众交流,包括说防范、聊家常、听民意和办实事。他们能够很快回应并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同时,社区民警还积极发动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社区民警、保安力量、治安积极分子等群防群治力量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模式。这套模式能够实现对辖区内“泡”等全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与服务,助推社区警务工作更深入、更扎实地开展。
锻造“执法尖刀”,打造专业案件办理队。
近日,辖区群众王大爷遭遇了养老诈骗。案件办理队民警接到了来自综合指挥室的研判指令,根据指令开展循线追击,成功破获了此案。在案件办理队侦办案件的同时,社区警务队也接到了指令,对受骗群众王大爷进行了回访。他们深入分析了诈骗分子的诈骗手法和伎俩,剖析了受害人的受骗原因和心理,并提出了有效预防此类诈骗的防范意见和具体措施。
在“两队一室”警务机制改革中,社区警务队被比喻成一张覆盖辖区的“防护网”,而案件办理队则被视为派出所打击违法犯罪的“铁拳”。为了提高办案效率,该所将一批年轻且擅长侦查办案的民警集中在案件办理队,负责线索核查和案件侦办等工作。
“我们办案中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社区民警,社区民警也能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为打击提供线索,助力案件侦破。”该所分管案件办理的副所长施兆鑫感慨地说。
施兆鑫副所长表示,“两队一室”警务机制改革让民警感受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背后有着强大的警力支援和智能支撑。
在未来的工作中,小围寨派出所将进一步推进“两队一室”警务运行机制改革,致力于将综合指挥室打造成最强的智慧大脑,将社区警务队建设成群众身边的派出所,将案件办理队建设成最锋利的破案尖刀,实现“线索及时发现、案件及时侦破、防控同步跟上”平安建设闭环,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取得“加速度”的成绩。
▌三审:柯艳
▌二 审:文安宇,一审:
贺凯林,编审:
编 辑:杨丰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