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击长空,壮观无比;鹏飞大海,春意盎然。
把检察英才聚集到检察工作现代化中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需要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
最高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全国检察业务专家评审工作,将其视为贯彻党中央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我们坚持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不断强化组织领导。为此,我们专门下发了《全国检察业务专家评审和管理办法》,严格条件程序,确保评选出代表各业务条线的领军人才。
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评审是最高检在重塑检察工作职能、重组机构和重构机制后首次开展的评审。与第四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评审相隔6年,评审难度和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姚舟,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和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检察院检察长,在担任县区院副检察长和市检察院业务部门领导等职位后,一直坚持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在处理林某某等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案时,姚舟带领办案团队提前介入,精准甄别案涉价值4亿余元的林权,将其与主要犯罪事实同步移交法院,并以“托管”形式维护案涉经济作物。这样,姚舟不仅依法收回了林权,而且其经济价值并未受损。
编辑:“越是涉及常见罪名的案件,越要有高标准和能动履职的意识,从大量案件办理中总结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让每一起案件都成为精品案。专家都是案子‘喂’出来的,多办案是成为专家的无上秘诀。”
编辑:辛龙因杀害女友制造坠亡假象而被判无罪。最高检受理了申诉,并全面复勘了现场、重新鉴定、完善了证据。最终,依法提出了抗诉,法院以故意杀人罪改判其死缓。这起案件被写入2023年最高检工作报告。办理这起案件的是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最高检第二检察厅检察官郭竹梅。
... 编辑:“重罪检察事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必须时刻绷紧‘从政治上看’这根弦,锤炼过硬业务本领。”郭竹梅用“三个力”来概括检察办案人员不断深耕、精进业务的过程。她强调,要提高融会贯通的能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将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真正融入法律研习、渗入日常办案,力求高质效办好每个案件。她还提到,要有坚如磐石的定力,矢志不渝追求公平正义,不遗余力履职尽责。对程序中的案件要认真审查办理,对已决的申诉案件,也要认真审查办理。坚持有错必纠,既要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也要为被害人伸张正义,切实肩负起检察官指控证明犯罪和法律监督的神圣职责。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力,“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检察官能力素质的塑造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坐得了冷板凳、耐得住性子,俯下身办案、沉下心思考,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
编辑:徐伟勇,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最高检第五检察厅检察官,在同事眼中是一个“工作狂”。他曾办理了反贪转隶后最高检直接立案侦查的第一案,并指导督办黑龙江谢某违法保外就医案等一批社会影响大、关注度高的重点案件。
编辑:徐伟勇热爱检察侦查事业,曾远赴新疆三年支援边疆地区法治建设。他认为,检察官的职责使命在于在罪与非罪之间,客观审慎地依法作出判断。他说:“要深刻领悟法治精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注意发现困扰检察侦查工作发展的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这次评选是强强对决,优中选优,每位候选人都是实务能力与理论功底兼具的专家型人才。”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专业评审评委(下称“评委”)、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教授施鹏鹏认为,他们善于监督、敢于监督,对法律规范、案件事实之间的逻辑联系有清晰认识,对疑难案件解析有深入的洞察力,专业且勤勉地守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评委、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表示:“书面评审侧重于学术研究能力与案件分析能力。学术水平高和司法实践能力强是参评人员在该环节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现场答辩环节,参评人员面对评委随机提问时,从容不迫、对答如流,展现了新时代检察官的风采。”
李辰,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北京市通州区检察院检察长,在最高法和最高检联合挂牌督办的某公司侵犯知识产权案中,成功办理了涉案金额逾百亿元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等影响重大、新型案件近400件。她对办理过的案件如数家珍,因为每一个案件都经过了反复打磨。她说:“一名优秀的检察官不仅要有严谨的逻辑和出色的技能,更需要顾全大局的胸怀和检察为民的社会责任,做到兼顾天理、国法、人情。”
陈赛,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天津市检察院第三检察部检察官,曾担任上级交办重大职务犯罪专案组成员。他负责证据审查、重大问题论证等重要工作。他认为,面对日益复杂的职务犯罪案件和集中出现的重大疑难问题,检察办案人员应以理论武装头脑,将阅卷审查、出庭公诉、法律文书制作等办案素能融会贯通,持续提升履职能力,让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历史检验。
作为一名经济犯罪检察人员,郑明玮在辽宁省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的职位上,参与了某内部交易案中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与非法获取证券交易内幕信息人员的认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明确了争议焦点,并依法认定双方构成内幕交易,展现了中央打击证券期货犯罪的决心和力度。
郑明玮指出,经济犯罪案件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办案人员必须将高质量、高效率的办案作为基本价值追求,将检察办案的质量、效率和效果有机地统一于公平正义之中。仅仅依靠“业精于勤”是不够的,还需善于思考,追求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副主任宋建立是一个热爱钻研的人。他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检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知识产权检察办案人员在办案中不断深入研究和理清思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处理以“蒙娜丽莎”商标争议行政纠纷监督案为代表的一批重要案件时,宋建立不仅深化了理论研究,而且还发表了40余篇论文,并出版了多本专著。他表示:“知识产权检察需要刑事、民事、行政以及公益诉讼等方面的综合法律知识。办案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产权理论储备,还要具备在办案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四大检察’融合履职的能力,更要有提炼升华办案经验的能力,四者层层递进。”
“参评人员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让人能够感受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纪律严明的检察队伍建设成效。”评委、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马一德表示,此次评选出的全国检察业务专家不仅业务精湛、理论功底深厚,而且逻辑清晰、表达能力出色,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忠诚、廉洁、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检察队伍新风貌。
“他们心怀‘国之大者’,法学理论功底深厚,司法政策研究精微,准确适用法律能力强。”评委、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说。
石娟,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重庆市检察院检察六部副主任,除了日常工作外,还肩负着重庆民事检察业务的素能培训等重任。她乐于这种充实忙碌的感觉,并表示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更多战友,不仅是责任,更是一种幸福。
编辑:石娟认为,学习和办案永无止境,只有不断武装自己,才能满足党和人民对检察履职更高要求和期待。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她一边工作一边进修法学博士学位。她以自己办理的案件为基础,研发了多门实训课程,并两次参与最高检西部巡讲支教,撰写了大量关于行民交叉和虚假诉讼的调研文章。
编辑: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上海市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何艳敏自2014年起被评为上海市检察业务专家。如今,她荣膺全国检察业务专家,这无疑是她十年磨一剑的成果。何艳敏紧扣行政检察六大职能,率先提出“穿透式”行政检察监督观点,并被最高检提炼在全国推广。随后,她又提出“一案三查”的行政诉讼监督办案思路,并被写入新修订的行政诉讼监督规则。
编辑:桐花万里,丹山路正长。何艳敏认为,“此次评审注重深学细悟新思想、新理念,公开透明、客观公正,真正用成果评能力,用业绩来选人。”作为一名近三十年的“老检察”,在参评过程中结识了更多年轻有为的检察才俊。她深刻感受到这次评审对打造高学历、高素质、高层次检察专业人才高地的重要意义。
黄凯,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第八检察部副主任(兼任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负责人),今年44岁。他拥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博士学位,专注于主责主业,致力于打造精品案件,强化对下级院的办案指导。黄凯不仅业务能力强,还承担了多个最高检检察理论研究重点课题,并在《中国法律评论》《中国应用法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论文。他积极参与司法解释、地方重大立法活动调研、论证工作,并研究开发公益诉讼检察素能培训课程,向兄弟单位传授理论和业务技能。
黄凯表示:“与时俱进求新知、解新题,是专家的进身之阶。被评为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是一份认可,更是一份责任,将时刻激励我在检察为民道路上奋进前行,不断长本领、强业务、建新功,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央党校教授王勇,作为本次参评人员的评委之一,表示每位参评人员都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丰富的实战经验、扎实的理论素养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他认为,“他们坚守办案一线,不断更新法律监督理念,提升监督能力,切实将检察工作的温度、厚度、深度及力度不断转化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实效。”
“书面评审是静态的,现场答辩是动态的。这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对参评人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基本功与综合素能相结合的综合履职能力的全面考查。”评委、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教授王毓莹表示,在各自的领域中,这些业务专家都有着较高的建树。他们通过实际行动,为“四大检察”的全面协调充分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最高检第九检察厅检察官王广聪负责指导编写的最高检第四十三批指导性案例——惩治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犯罪综合司法保护案,令评委们印象深刻。该案是王广聪多年参与办理和指导大量案件的一个缩影,他特别注重理论指导和逻辑论证,对于新类型新领域案件的办理非常重视。
自2010年博士论文研究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社会调查制度以来,王广聪一直坚持在未成年人司法领域学习和思考。他持之以恒地以学促工,以工助学,发表了多部论著,包括变迁时代未成年人刑事审前程序、国家责任下未成年人公益诉讼、中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实质平衡、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的司法适用和未成年人监护监督法律体系等。这些论著在国内未成年人司法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自2010年博士论文研究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社会调查制度以来,王广聪一直致力于研究未成年人司法领域。他先后出版了多部论著,包括变迁时代未成年人刑事审前程序、国家责任下未成年人公益诉讼、中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实质平衡、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的司法适用和未成年人监护监督法律体系等。 作为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和山东省检察院第十检察部主任,郭琳处理了超过千件各类案件。这些案件包括备受社会关注的“现象级案件”和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邻里争执、财产纠纷等“小案”。 郭琳始终牢记民心就是最大政治,以求极致的标准办理每一起案件、处理每一封来信、接待每一次来访。他凭借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突出的专业实务能力,公开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多项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并主讲多门全国检察精品课程。
“信访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如何打开信访人心结,做到息诉罢访,并不是一件易事。专注于一件事,并且做到极致,就成了专家。”郭琳表示,成为检察业务专家是一项极高的荣誉,它激励并鼓舞着广大检察干警勇于创业、争先创优。“获此殊荣,既感荣幸之至,更觉责任之重。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更努力提升素质能力、更高质效做好本职工作,争当‘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行动派和实干家。”
”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最高检案件管理办公室二级高级检察官刘华英,致力于构建“四大检察”流程监控制度体系。作为主要执笔人,她起草了人民检察院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的“四大检察”流程监控要点,涵盖了“四大检察”案件办理的主要流程和关键节点。这完善了全院、全员、全过程实时动态案件办理流程监控,实现了流程监控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刘华英一直致力于案件管理一线,不断加强检察一体化履职。他全面深入研究梳理相关规定,查找并统计实际开展情况,与多地多次研讨,征求各业务条线意见建议,起草制定内部移送法律监督线索工作规定、案件办理部门开展法律监督线索管理工作实施细则。他还从零起步牵头推进律师互联网阅卷工作,起草《人民检察院开展律师互联网阅卷试点工作规定》及相关方案、通知,推动实现律师互联网阅卷全覆盖。
数字未检发展等诸多探索,具有引领价值,启发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挺教授。他表示:“作为专家人才,他们对自己的业务达到了如数家珍的程度,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在为民实践中主动开展反思或前瞻性思考,敏锐识别共性问题,结合检察发展规律,找到进一步推动业务发展的方式方法。”
编辑:”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浙江省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晓霞认为,检察理论研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检察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她强调必须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不断提供优质的检察理论研究产品,积极助力顶层设计,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编辑:王晓霞在法律政策研究室的立法研究职能中,连续四年组织调研起草“关于检察公益诉讼专门立法的议案”,为推动全国人大开展检察公益诉讼专门立法提供了帮助。她还与相关职能部门合作组织编撰出版了《大数据法律监督办案指引》,加快了数字检察战略的推进。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她发表了30余篇论文,并出版了10余部专著和参与编著。此外,她还组织承担了130余项最高检、中国法学会、浙江省法学会等课题。
编辑:“当前,检察工作恰逢最好发展时期,为每一位检察干警提供了实践锻炼、成长成才的机会和平台。”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天津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黄祖帅常感“本领恐慌”,坚持学习探索。“不啻微芒,造炬成阳。哪怕有一点的领悟,都是努力思考的结晶,日积月累,一颗颗结晶最终会串联出一件件美丽作品。”
黄祖帅通过不断积累知识,实现了质的飞跃。近年来,他发表了20余篇研究文章。他认为,法律政策研究是检察工作的思想策源地,为检察工作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黄祖帅说:“把办案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这是从工匠到专家的必由之路。我将保持对人民检察事业的热爱与情怀,继续为检察理论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检察机关法律政策研究业务条线人才济济,不局限于‘一域’作研究,而是着眼于‘全局’找方案,对全面深入推进检察听证工作、司法责任制改革中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检察权研究、案例研究制度等一系列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路径。”评委、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余凌云告诉记者,这充分说明检察队伍的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是检察机关享有很高声誉的职业荣誉,含金量高。他们不‘就案办案’,而是有理有据有思路地分析问题,以诉源治理推动更高水平社会治理。”评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家弘表示,检察事业不仅是法学研究的“富矿”,更是法学研究的“沃土”。他深刻感受到检察机关在深化检察理论研究、提升法律监督质效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以及检察机关在将检察理论实务研究贯穿检察改革全过程各环节,积极回应党和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方面的担当和作为。
“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检察研究中心主任宋英辉教授对参评人员的综合履职能力给予了肯定。他告诉记者,参评人员在司法实务中锐意创新,积极探索出了一系列成果,对检察改革乃至司法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案情复杂,尤其是涉及多领域的案件,他们换位思考,针对案件背后的问题开展诉源治理,凝聚了社会治理合力。”
“这次评审由大检察官担任评审组组长,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代表、最高检相关业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前四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担任评委,确保了较高水平的评审质量。”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李玉萍表示,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在检察理论与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果丰硕。他们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规范性文件或政策性文件,为检察实践提供切实服务,推动了我国司法制度的发展。
新时代是奋斗者成就伟业、造就人才的时代
彭胜坤,湖北省武汉市检察院检察长,也是第三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他回忆起十年前参评的情形,感慨万千。
在彭胜坤看来,评选第五批全国检察业务专家是检察机关落实打造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检察队伍的具体举措,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同时,这也是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业务专家的示范标杆作用,促进履行新时代法律监督职责使命,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这一基本价值追求的有力举措,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必将激励全国检察干警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不断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聚高质量发展正能量,切实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最高检党组强调,要锚定检察工作历史方位,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政法工作全局中乘势而上,不断开创党和人民的检察事业新局面。
最高检政治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最高检将紧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以此次全国检察业务专家评审为契机,发挥检察业务专家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紧紧抓住法律监督这个根本职责,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高层次检察领军人才队伍,锻造新时代过硬检察铁军,全面提升检察队伍建设现代化水平。积极服务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大的检察力量。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