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求职,无论是即将步入职场的新人,还是已经步入职场的人士,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你是否也有这些误区呢?
经常与他人比较。
编辑:当你在求职时,是否会经常思考如何选择职业才能获得周围人的认可?你是否会花费大量精力去关注本专业其他毕业生的去向?其实,这就是从众心理的表现。
编辑:好工作并非“比较”而得,这里的比较指的是对求职企业所在行业及其发展前景、公司及部门成长性、岗位重要性、公司技术研发实力、薪酬待遇、团队中牛人比例、工作内容挑战性、工作技能匹配度、企业文化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的深入了解。这些方面的纵向分析才是衡量一份工作优劣的标准。
编辑:简历应当详细填写。
所谓简历,就是简明扼要地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附件可以相对全面地展示自己的能力,也就是“简历要简,附件要全”。在简历中,除了基本信息外,还应附上一张能让人产生好感的标准照。这样可以提高面试的机会。对自己的能力评价非常重要,一定要写。但是,不要使用“热情积极”或“善于沟通”等建议,因为这些评价可能不准确。最好能够描述自己的成长性,例如反应敏捷、协作性高、学习能力强、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等。
附件的添加对于简历来说是锦上添花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附件可以包括荣誉证书、实习证明、发表文章、参与或组织活动等。
编辑:通过海投简历,您可以提高成功的几率。
编辑:即使是再高明的求职者,想要通过一两封简历就找到理想的工作也是困难的。然而,过分追求成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决策,例如在短期内投送上百份简历。寻找理想的工作,首先要通过简历投递。但是,不要过度海投简历。虽然表面上看来你获得了更多的面试机会,但由于面试间隔期过短,准备时间不足,准备不充分会导致表现不理想,进而打击自信心,最终不得不降低期望。
编辑:不要在一家公司申请两个岗位。定位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是新人求职的最大忌讳。即使你认为自己是多面手、综合能力强,也要优先考虑一个最匹配自身工作能力优势的岗位。正确的做法是设定筛选标准,只向符合标准的公司提交简历,不要让不符合要求的公司进入你的视野,以免混淆视听。
准备工作就是背诵简历。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面试前需要做准备,但是如何才算是“准备充分”呢?有些人认为只需背诵简历或准备自我介绍就可以了,但这还远远不够。你需要登录公司官网和官方微博,查看公司动态,包括最近的公司大会资料和公司领导的发言,以便更好地了解公司和行业情况。此外,你还需要去行业论坛查看有关该公司产品的评价和同行评议,并做好笔记,整理出一个大纲。 接下来,你可以通过行业性网站来了解岗位工作的日常情况,并做好相关工作储备,包括关键技能的自学。你也可以直接与行业内人士交流,快速了解如何做好这个行业。最后,从你应聘的岗位角度出发,准备一份书面资料来证明你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和认知。在面试时,可以思考并列举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与你的应聘岗位有关,而不是一些无意义的建议。
如果你非常渴望进入一家公司并获得特定岗位,那么在投递简历之前,你可能需要为这家公司或岗位做一些准备。例如,你可以为企业做推广和产品推荐,或者利用自己的资源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面试时过于谦虚。
在面试时,保持礼貌和谦虚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要过于谦虚。面试只是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你证明自己能够胜任某个岗位。因此,与其说“我愿意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不如说“我相信自己可以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但同时我也愿意承担公司需要我做的基础性工作”。当然,所有的自信都应该有具体案例来支持。
编辑:第一份工作的起薪通常不高。在面试后半部分,面试官通常会询问你的期望薪资。公司在薪酬问题上通常有弹性,这意味着你可以恰当地谈论薪资。作为年轻人,好的工作机会比薪酬更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薪酬不重要,这个话题也可以谈论。如果面试官认可你的能力并认为你非常适合这个岗位,即使你的期望薪资高于预算,也不会立刻拒绝你。
面试时,应注视对方的眼睛,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回答问题时应快速反应,语言组织应有逻辑性,对于复杂问题的回答应有层次感。若能引用面试官在面试前半阶段所使用的术语,将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是说,即使在面试现场,你也依然在快速学习。“就像您刚才提到的……”
编辑:还有一个“我没什么要问了”的细节是,在面试现场,你其实在快速学习。
面试的最后,面试官会让求职者提问。不要以为考试结束了,就可以松一口气,因为这是附加题。一般来说,面试开始时和最后提问是“印象双倍计分期”。
编辑:很多人在最后提问时会说“前面您说得很清楚了,我没有什么要问的了,谢谢”,这样的回答往往会让自己陷入失败的境地。
编辑:那么最后的环节为什么呢?不要问太多有关福利、待遇、休假、晋升的问题。相反,可以问一些与长远发展相关的问题,让自己看起来积极上进。例如:“我的团队中成员平均资历如何,工作业绩表现如何,最好的员工是什么水准”“除了例行的周会,项目组成员一般还会有哪些沟通和内部的学习”“公司有没有一些公开的工作文档或资料库,可以让我事先学习”“除了必须达成的指标,公司对我应聘的这个岗位还有什么其他期望”“公司对部门未来的发展期望是什么”等。这些合理且高质量的问题会让面试官觉得求职者更“专业”,是一个懂得“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