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从不缺少为国家无私奉献的人。无论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还是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哀壮,都展现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我们身边有一位杰出的人,他毕生致力于为祖国做出贡献。在他去世时,他留下了遗嘱,将一生积蓄全部捐献给国家。
他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乡土作家周立波。
1。
提起周立波,很多人都会想到那个著名的主持界名嘴。但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不是他,而是我国近代著名乡土作家周立波先生。相信很多人对他都印象深刻。
在战争年代,人们都希望能够拿起武器保卫国家,无论是那些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战争前线拼命搏杀的将士,还是那些挥笔成刀的文人;
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在人人自危的时刻,如果没有他们的挺身而出,会有更多的同胞受到伤害。
2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字凤翔,又名奉悟,出生于湖南益阳。他是一位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和编译家。他给自己取的笔名是根据英文单词“liberty”的谐音而来的,因此得名立波。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
当然,周立波能够接触到英文单词,要感谢他的父亲。他是村子里唯一的私塾教师,能够给予周立波的只有浩瀚无边的知识。至于金钱方面,他恐怕无法给予帮助。
在父亲的指导下,周立波的文学天赋得到了充分挖掘。他酷爱阅读,勤于思考,在冥冥之中,他似乎早已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
在他14岁那年,周立波考入了长沙省立第一中学。这所学校致力于追求思想进步,并受到了徐特立等人的深刻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周立波逐渐爱上了新文学。
后来,周立波意识到国人麻木不仁,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不再坐以待毙。
于是,周立波开始用文字唤醒国人。尽管他只是一位书生,但在文学领域,他就像鲁迅先生一样,是一位革命战士。他浑身充满着不屈不挠的傲骨。
3保持冷静。
在1929年,周立波成功考入了上海劳动大学。在那里,他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并加入了左翼戏剧家联盟。
在随后的几年里,周立波一直致力于发表“红色刊物”,他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将进步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民群众。
1937年,抗战爆发后,周立波毫不犹豫地奔赴抗日前线。当然,与真枪实弹相比,他的拿手武器是笔杆子。
周立波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他一边记录着所见所闻,一边歌颂着战士们的英勇事迹。那些感人至深的场景,让他流下了无数热泪。
4岁
后来,周立波先生担任了《七七日报》和《中原日报》的副社长。
周立波先生被誉为“乡土作家”。所谓“乡土作家”,指的是那些创作灵感源自乡村现实的作家,就像我国当代的“山药蛋”一派。
周立波先生的文学素养深厚,其作品独具风格和特点。因此,他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之一,与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并称为“四杆铁笔”。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柳青的《创业史》是两部极具代表性的农村文学作品。它们描绘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壮丽画卷,堪登经典之作。
《暴风骤雨》是他的一部杰作,曾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作品中主要人物包括赵玉林、郭全海和老孙头。
《湘江之夜》《山乡巨变》,成为一代经典。
他的短篇集《铁门里》和《禾场上》都非常出色。
他的散文报道集包括《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和《战地日记》,以及译著《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等。
在1978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湘江一夜》的作品,该作品在1979年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他的作品深入浅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了好几代人。
5分钟的冥想
然而,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却在1979年因病去世。尽管专家们齐聚北京,但仍然无法挽救他的生命。
周立波先生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作家,他一生都在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在1979年,这位被人民所喜爱的乡土作家不幸在北京因病逝世。
在周立波先生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自己所有的财产全部捐献给国家,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最后一点力量。
妻子在得知周立波先生的叮嘱后,看着躺在医院病床上的丈夫,不禁泪流满面。她的丈夫周立波真正做到了为祖国奉献一生,这已成为他青年时期的宏伟志愿。
在周立波先生逝世后,他的妻子强忍悲痛,整理了他的遗物,并将他毕生积蓄的全部款项捐献给了国家。
周立波先生在其一生中始终坚守原则,从未忘记自己农民的儿子。他将自己的文学创作风格融入生活,保持着朴实坚毅的品格。
作为一名党员,周立波先生将他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组织;
作为一名中国人,周立波先生将他的全部热爱都献给了祖国;
作为一名作家,周立波先生将他的才华全部奉献给了人民。
可以说,周立波先生的一生都与一个词紧密相连——奉献。他以笔为武器,在国家危难时刻唤醒国人。他一生为国为民,直到染病死亡那刻,仍不忘将一生积蓄捐赠给国家。
他一生经历曲折,但伟大,值得我们细读、品味,更值得缅怀、学习。
编辑:本图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