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安部一直致力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全面加强“四专两合力”建设。全国公安机关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和举措,深入推进打防管控各项工作,有效遏制了案件的快速上升势头,并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依然严峻。10种常见诈骗类型中,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电商物流客服、冒充公检法、虚假征信等占到了近80%。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的发案率最高,占发案的三分之一左右;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造成的损失金额最大,占造成损失金额的三分之一左右。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网络刷单返利类诈骗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变种最多、变化最快的主要诈骗类型。它也成为了虚假投资理财、贷款等其他复合型诈骗以及网络赌博、网络色情等其他违法犯罪的主要引流方式。这种诈骗形式导致重大案件时有发生,被骗金额高达百万元。受骗人群主要包括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及无业人员。
【典型案例一】邵某在微信群内看到了一条“免费送礼品、点赞评论返佣金”的信息和一个二维码。他扫描了这个二维码并联系了客服,下载了一款APP。在APP内,“接待员”指导他进行刷单任务。邵某完成了5单小额任务并收到了相应的佣金,可以将它们全部提现到银行卡中。于是,他开始认购金额更大的组合任务单,投入了总本金11万元。但是,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后,邵某发现已经无法提现。APP“接待员”告诉他,这是因为邵某操作失误造成了“卡单”,需要再做一次复合任务才能提现。这时,邵某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虚假的网络投资理财诈骗。
在这类案件中,诈骗分子通过各种方式将受害者拉入所谓的“投资”群聊,然后冒充投资导师和金融理财顾问,发送虚假的投资成功消息或“直播课程”来欺骗受害者。或者,他们通过婚恋交友平台与受害者建立恋爱关系,然后以拥有特殊资源、投资平台漏洞等理由来获得受害者的信任,最终诱导受害者在虚假投资平台上开设账户进行投资,并给予前期小额投资试水返利。一旦受害者加大资金投入,就会发现无法提现。这类案件的受骗人群通常是具有一定收入和资产的单身人士,或者是热衷于投资和炒股的群体。
【典型案例二】于某在某直播平台观看炒股知识直播时,收到主播好友请求。私聊后,双方添加QQ好友。对方将于某拉入投资交流群,于某在群内看见其他人投资获利,便下载该APP并按群管理员指示操作。小额试验成功盈利并顺利提现。于某感觉获利丰厚,在APP内累计投资347万元。月底发现余额无法提现,发现被对方拉黑,方才意识到被骗。
虚假网络贷款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媒体、电话、短信、社交工具等渠道发布虚假信息,声称能够帮助受害人办理贷款、信用卡或提额套现。他们会冒充银行或金融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受害人联系,谎称可以“无抵押”“免征信”“快速放贷”,诱骗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之后,他们会以收取“手续费”“保证金”“代办费”等费用为由,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当诈骗分子收到转账后,他们会关闭虚假APP或虚假网站,并将受害人拉黑。这类诈骗的受害人群多为急需贷款且经济拮据的人员。
【典型案例三】樊某接到自称某金融平台客服的来电,询问其是否有贷款需求。樊某正好需要资金周转,便添加了对方企业微信好友,并下载了某款“贷款”APP。在该APP上申请贷款后,对方以交会员费、解冻金、证明还款能力等为由要求其转账。樊某向对方转账13.7万元后,对方仍称贷款条件不满足不能放贷,随后便失去联系。樊某发现下载的APP已无法登录,才发现被骗。
诈骗分子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企业客服,谎称受害人网购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售卖的商品因违规被下架,以“理赔退款”或“重新激活店铺”需要缴费为由,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并通过屏幕共享或要求下载指定APP等方式,指导受害人转账汇款。
诈骗分子会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企业的客服,声称受害者的网购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或违规被下架。他们会以“理赔退款”或“重新激活店铺”需要缴费为由,诱导受害者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他们还会通过屏幕共享或要求下载指定APP等方式,指导受害者转账汇款。这种骗术主要针对经常在电商平台上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或电商平台的店铺经营者。
【典型案例四】杜某接到一通自称某网店“客服”的电话,对方声称杜某前几日购买的染发剂存在质量问题,现在需要向杜某进行退款理赔。杜某轻信了对方的说法,并按照对方的要求下载了一款APP,打开手机屏幕共享功能并按照指示进行操作。随后,杜某收到银行卡被转款2万元的短信,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的个人身份信息,然后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与受害人联系。他们以受害人涉嫌洗钱、非法出入境、快递藏毒、护照有问题等违法犯罪为由进行威胁、恐吓,要求受害人配合调查并严格保密。他们还向受害人出示“逮捕证”“通缉令”“财产冻结书”等虚假法律文书,以增加可信度。最后,诈骗分子要求受害人到宾馆等封闭空间,在阻断与外界联系的条件下“配合”工作,将资金转移至“安全账户”,从而实施诈骗。
【典型案例五】杨某接到一自称是上海市公安局警察的来电,称杨某名下一个银行账户涉嫌非法洗钱,要其到上海市公安局接受调查。杨某声称无法前往,对方便要求其添加QQ好友,并发来一张显示杨某照片的文件,其中包含涉嫌洗钱要被判刑等内容。杨某深受恐惧,对方又以涉及警务秘密为由,要求杨某到无人的房间配合调查,并声称要想解除嫌疑就需把卡里的所有钱款转到“安全账户”,待案件查清后将返还钱款。杨某遂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转账5万元。然而,对方要求删除所有聊天记录后,杨某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虚假征信类诈骗是指诈骗分子以受害人有不良征信记录为由,诱使受害人进行网络贷款,从而实施诈骗。
诈骗分子冒充银行、银保监会工作人员或网络贷款平台工作人员与受害人联系,谎称受害人之前开通过校园贷、助学贷等账号未及时注销,或谎称受害人信用卡、花呗、借呗等信用支付类工具存在不良记录,需要消除不良征信记录、验证流水等,否则会严重影响个人征信。随后,诈骗分子以消除不良征信记录、验证流水等为由,诱导受害人在网络贷款平台或互联网金融APP进行贷款,并将钱款转到其指定账户,实施诈骗。
【典型案例六】王某接到一自称是银保监会处理高息贷款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王某有贷款逾期造成的不良记录,将影响个人征信。经过交流,王某相信了对方的身份。随后,王某按指引先后3次向所谓的“中国银保监会认证对接账户”的3个不同账号转账,共计25万元,其中23万元为王某从3个金融平台借贷的款项。当对方一再问及该问题时,王某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虚假购物和服务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或其他网站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元购物”等广告,或提供“论文代写”“私家侦探”“跟踪定位”等特殊服务来吸引受害人关注。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会诱导受害人通过微信、QQ或其他社交软件添加好友进行商议,并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或更方便等为由,要求受害人私下转账。当受害人付款后,诈骗分子会以缴纳“关税”“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为由,诱骗受害人继续转账汇款,并在事后将受害人拉黑。
【典型案例七】李某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出售某名贵白酒的广告,于是他按照广告上留下的联系方式添加了对方的微信好友,并咨询了有关详情。对方声称自己是厂家直销,可以提供内部价,但需要私下交易。在商定价格后,李某向对方的账户转账了11000元。几天后,当李某向对方咨询物流配送信息时,却发现自己被对方拉黑了。这时,李某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为了找到骗子,李某在网上搜索私家侦探,并添加了一名自称是私家侦探的人为好友。对方声称可以通过手机定位来找到李某想要找的人,但需要先支付1万元的劳务费。李某向对方提供的账号转账了1万元,但随后发现自己再次被对方拉黑了。这一下,李某连续两次上当受骗。
冒充领导和熟人进行诈骗。
诈骗分子会使用受害人的领导、熟人或孩子的老师等照片、姓名等信息来“包装”他们的社交帐号。他们会以“假冒”的身份添加受害人为好友,或者将受害人拉入微信聊天群。在添加好友后,诈骗分子会以领导或熟人的身份与受害人聊天,表现出对受害人的关心。他们会模仿领导或老师等的语气与受害人交流,以获取受害人的信任。然后,诈骗分子会以需要帮助或不方便接听电话等理由要求受害人向指定账户转账。他们还会以时间紧迫等借口不断催促受害人尽快转账,从而实施诈骗。
【典型案例八】李某的QQ账号被诈骗分子拉入了一个工作群。由于群里成员的名字都是本公司工作人员,李某没有再核实。几天后,李某收到群消息,称有人冒充总经理要求李某核对公司账户上还有多少钱。李某核对后,骗子冒充的总经理要求李某把账上资金全部打给对方指定账户。由于害怕得罪“领导”,李某便将公司账上的40万元全部转出。后来,公司总经理收到银行短信询问,才发现被骗了。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
诈骗分子在社交媒体和游戏平台上发布广告,宣传买卖网络游戏账号、道具、点卡的优惠活动。当受害者与他们联系时,诈骗分子会以私下交易更优惠、更方便为由,诱导受害者与他们进行私下交易。或者,诈骗分子会要求受害者添加所谓的客服账号,声称可以参加抽奖活动,但随后以操作失误、等级不够等理由要求受害者支付注册费、解冻费和会员费。一旦受害者支付了这些费用,诈骗分子就会将他们拉黑。
【典型案例九】沈某在玩游戏时,看到游戏聊天框内有一条“进群免费领取游戏道具”的消息。他申请并加入了这个群,然后在群内添加了一个网名为“派送员”的人。对方告诉他,只需扫描群内的二维码就能领取大量游戏福利。沈某使用微信扫描并填写了相关信息后,突然显示微信将被冻结。他立即联系了“派送员”,对方声称是由于沈某操作不当才导致,并向他推荐了一个网名为“处理员”的人。“处理员”要求沈某通过转账来证明微信是他本人在使用,并承诺验证后会如数退还所有资金。沈某按照对方的要求,先后向指定账户转账了18000元。然而,他后来发现自己被对方拉黑了,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婚恋交友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收集大量“白富美”“高富帅”的自拍和生活照,按照剧本塑造不同的身份形象,在婚恋、交友网站上发布个人信息。诈骗分子通过社交软件与受害人建立联系,用照片和虚假身份骗取受害人信任,长期经营与受害人建立的恋爱关系。然后,诈骗分子以遭遇变故或项目资金周转等为由向受害人索要钱财,并根据受害人的财力状况不断变换理由要求其转账,直至受害人发现被骗。
【典型案例十】谢女士在网上结识了一位自称是派驻某国的军医的“外国大兵”。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并表示希望将来能在中国定居。在与这位“大兵”的交流中,谢女士被他优雅的谈吐和日常关心所打动,并与他建立了恋爱关系。“大兵”告诉谢女士,他要把全部财产转移到中国,以便与她共同生活。但由于遇到海关拦截,他需要谢女士帮忙缴纳一笔费用才能通过。谢女士随后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了5万元。后来,由于需要缴纳“解冻费”“手续费”等,她又多次向对方银行账户转账40余万元。然而,直到对方将她拉黑,谢女士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来源:公安部刑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