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者说(三)| 多传感器融合为未来货运车无人驾驶注入活力

挑战者说(三)| 多传感器融合为未来货运车无人驾驶注入活力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品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中荣获省赛特等奖。

在第十四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竞赛中,陈姝廷团队的《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全轮转向无人驾驶货运车》项目在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该项目采用了多传感器、无线充电和全轮转向创新技术,实现了无人驾驶货运车的高速高效运行。作为长安大学参赛团队之一,该团队将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国赛中继续努力,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

作品介绍:

这篇文章描述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全轮转向无人驾驶货运车。它通过轮毂电机和转向电机实现四轮独立驱动和转向。搭载了由激光雷达、超声波探头和摄像头组成的传感器模块,结合上下位机控制系统和经典算法代码运行,实现了建图、精准定位、准确循迹和自主避障等功能,达到了L4级别的无人驾驶。该车具有高可靠性,并通过V2X技术实现多车信息交互,实现多车协同运输,具有轻载和重载等多种运载形式。

这辆车可以应用于车间,与各种装配生产线相结合,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此外,它还可以应用于港口、邮政局以及各种类型的飞机场等各种运输总量大、流动性强、搬运场景固定的公共场所。

项目成果展示(1)

(1)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实现数据融合。

通过融合多传感器数据,我们可以处理多源异构信息。结合超声波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我们可以弥补单一传感器感知能力较差的缺陷。这样,我们就能获得大量关于周围环境和车辆状态的感知数据,为无人驾驶提供支持。这些数据对于无人车的定位和决策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无线充电技术。

我们自主创新研发了跳频通讯算法,能够有效降低数据传输延迟,增强抗干扰能力。此外,我们采用了自主位置确认算法,能够杜绝充电误动作的发生。我们还采用了多重过载保护设计,确保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我们的变压器与控制电路一体化结构设计,能够节省空间并方便安装。

(3)实现全轮转向。

与传统的前轮转向相比,我们的产品采用了前后轮逆相位转向,能够大幅减少车辆的转弯半径,甚至实现原地转向,从而提高车辆的机动灵活性。在空间狭小的复杂路况中,这种设计使得车辆仍然具有极高的机动性能,能够满足车辆全方位移动的需求。

经验分享:

团队成员进行了实地测验。

1.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您是如何安排时间的?

您如何安排时间和进程?

首先,我们需要提前了解相关信息并进行组队。然后,与指导老师沟通选题,以完成初步确认。

第二步,根据比赛的各个节点,制定时间规划表,包括构思、调研、交稿和磨稿等时间安排。

第三步,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小组目前的进度,确保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前进。如有相关困难,应及时解决。总之,要多关注比赛相关事宜,了解当前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进度,更新进度条。

首先,我们可以查看历年获奖的题目,了解获奖的大致方向,并初步判断评委的喜好和比赛的特点。其次,我们可以结合最新的时代热点,询问老师的意见,了解他对相关选题的看法。最后,我们可以寻找小组中共同的兴趣点,或者选择一些贴近专业、小组比较熟悉的话题或方向,查阅相关资料,判断讨论的可行性。

3.参与了众多竞赛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它对大学生有什么意义?

最大的收获是提升了效率和实践能力,打破了原有的认知,发现自己能够同时完成许多事情。

意义:首先,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实践能力,为我们提供成长空间。通过学习促进比赛,将知识付诸实践。其次,我们能够结识许多有趣的灵魂。与志同道合的队友一起努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是一件幸福而难忘的事情。此外,获得竞赛荣誉不仅为大学生活增添了精彩篇章,也为我们未来的人生方向提供了更多选择。

团队简介:

陈姝廷,女性,出生于2003年5月7日。她毕业于长安大学汽车学院,主修车辆工程专业。她以法人身份注册成立了陕西达创鸿瑞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属于秦创原入园企业。根据陕西省2022年第八批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该公司被列入其中。此外,该公司还获得了春种基金100万元的支持。陈姝廷作为该公司的法人,拥有三项发明专利和两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她还参与了《图说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技术》一书的编写。在此之前,她曾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级三等奖。

姚静彤,女,出生于2001年8月2日,毕业于长安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目前正在申请直博至长安大学。

林子湛,男性,出生于2000年10月13日,毕业于长安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目前,他已被推荐至长安大学继续深造。此外,他已发表了两项软件著作权专利。

田子昂,男性,出生于2002年11月17日,毕业于长安大学汽车学院,主修车辆工程专业。

董康泰,男性,出生于2003年11月16日。他曾在长安大学汽车学院学习车辆工程专业,并获得陕西省大学生工程制图与3D建模大赛的二等奖。

苗占海,男性,出生于2001年11月28日,毕业于长安大学汽车学院,主修车辆工程专业。

胡强,男性,出生于2002年6月10日,毕业于长安大学汽车学院,主修车辆工程专业。

-结尾-

共青团长安大学委员会。

来源:长安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

代童。

审核|石涌泉 琚佳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