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成了“老油条”,以后怎么办?

年纪轻轻成了“老油条”,以后怎么办?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关注我们,一起洞察新商业的本质。笔记侠是一个中国新商业知识干货共享社区,拥有超过7000篇干货笔记,涵盖宏观趋势、组织管理、商业模式等28个主题,并且可以精准搜索。

内容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第7499篇深度好文:5855字|12分钟阅读。

你是否听说过“老油条”这个词?

所谓“老油条”,指的是拥有丰富的经验,并且熟知职场上所有明规则和暗规则。

当然,“职场老油条”的定义因人而异,有褒有贬。

比如,如果你已经入职10年,经验丰富,阅历丰富,你能够帮助新来的同事适应环境,熟悉工作流程,那么你就可以被称为“老油条”,这是一个褒义词。

再比如,我已经入职8年了,我认为自己资历丰富、人脉广泛,喜欢指挥新同事,利用制度漏洞“划水”和“摸鱼”,对新工作流程和方法持极端抵触态度。

到哪儿都把我叫做“老油条”,这是贬低我。

一般人,谁不喜欢你这样的“老油条”呢?

然而,“划水摸鱼钻空子”中的“老油条”也并不少见。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01

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

就成了“老油条”?

1.职场上的“老油条”。

职场上的“老油条”,一般带有贬义,指的是那些玩世不恭、油腔滑调、不求上进,且有一定资历的人。他们虽然数量不多,但能量却不小。

在MBA教材中,有许多类似的例子。例如,福特前首席执行官马克·菲尔兹(MarkFields)在担任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的3年期间,年薪高达2800万美元,但公司业绩和股价却持续下滑。甚至股价一度缩水40%。最终,他被福特公司解雇,并获得了1.5亿美元的赔偿。

然而,在菲尔兹任职期间,福特汽车并未推出任何新车型,也没有进行任何有意义的战略规划。这位被誉为福特“最水”的CEO,成为了职场中经典的反面教材。

特斯拉总裁马斯克曾说过:“我可以容忍努力但成效一般的人,但绝不容忍那些故意低效且死不悔改的人。”

被马斯克点名指出的这类人,被称为“职场老油条”,他们通常给人一种不急躁、不慌乱的印象。

他们在做事之前总是先观察风向,如果别人说好,他们也会跟着说好;如果别人反对,他们也会跟着反对。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个人意见,只有明哲保身。

他们并非对某事没有意见,而是将反对意见和负面想法私下传播,怂恿他人出头,自己则永远两面光。

"老油条"的行为并不可怕,但确实会影响团队的氛围。马云著名的"消灭老白兔"理论,正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般人所拥有的成就感、荣誉感和画大饼的套路,对他们来说是很难产生“疗效”的。

他们唯一愿意、有精力主动去做的事情,大概就是与所有可能影响他们现状的变化变革进行“斗争”。

不管这些变化变革是否对团队有益、对公司有益,只要它们影响到他们继续平稳地“划水”“摸鱼”,他们总会明里暗里进行各种软硬兼施的抵制和阻挠。

总体来说,职场“老油条”主要体现在行为和心态两个方面。它指的是那些在职场上混迹多年,拥有丰富经验和阅历的人。他们对企业的规章制度了如指掌,并能恰当地运用它们。由于他们资历深厚,熟悉周围环境,所以对其他人和事常常表现出消极怠慢和故作姿态。有些人甚至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成为这一类“职场老鸟”。

2.“老油条”一词的起源。

“老油条”的来源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由于个人原因,另一种是由于环境原因。

首先,是那些想要安于现状、混日子的人。

这类人身上有鲜明的特点:等待、依靠、索取,推脱、拖延、阻碍。

他们总是等待安排,不主动行动,习惯于“幼鸟投食式”的工作方式。

依赖他人。喜欢依靠,“这事儿肯定有人操心,我就不需要操心了。”

”喜欢依赖他人,“这事儿肯定有人负责,我就不需要负责了。”

推卸责任。对于容易取得成绩的事情,应该自己承担;对于需要承担责任的事情,应该推给他人。一旦出现问题,就说这是别人的过错,与自己无关。

拖延进度。一天之内就能完成的事情,却为了显得“没那么简单”而拖延两天,好让自己“看起来付出了很大心血”。

拉圈子。职场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建立圈子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一些类似于“政治同盟”的圈子,对组织风气的危害非常大。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划和选择,即使是混日子,也是个人选择,无可厚非。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选择混日子,是因为被逼无奈,或者被外界环境所影响。

这就是环境的“组织黑洞”效应。

在一个拥有“黑洞”的组织中,任何能量都会被消化,无法激起任何浪花。

也就是说,任何人一旦进入这个组织,都会迅速被同化。

无论多么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一旦进入这样的组织,也会感到“一拳打在棉花上——有劲使不上”。

渐渐地,我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组织黑洞”,往往是通过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组织运营等“明规则”,以及企业文化、内部风气等“潜规则”来影响新人的。

年轻人如果发现,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突破一些“藩篱”,那么他可能会选择躺平。在有“黑洞”的组织中,个体努力可能最终毫无意义。

组织健康学创始人——伊查克·爱迪思,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他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10个阶段,包括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

在“贵族期”的企业中,会产生“组织黑洞”。这种文化具有山头主义的特点,即我的地盘由我主宰。

山头主义。我的地盘我做主。

每个人都希望减少冲突和变化,“你好我好大家好”。

重视过去的成就,对未来的欲望就淡了。

奖励那些顺从他人意愿、听从指示的人,“别没事找事”。

更关心如何完成任务,而不是关注为什么要这样做或做什么。

是否重视着装、说话和惯例的正式性。

"贵族期"的企业文化氛围较为沉闷,缺乏灵活性。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在于他如何去做。

只要保持低调,不惹麻烦,就能在公司中生存得很好。与上级关系融洽,甚至能得到提拔。至于成绩,并不重要,没什么大不了的。

“贵族期”的下一个阶段,就是“官僚化早期”。这个阶段会让年轻人更加失望和绝望。

在这样的组织中,躺平实际上是有意义的,至少它与环境融洽相处。而努力工作、取得成绩,却被认为是“不合群”,与他人格格不入。

他们都会希望你“别没事找事”。

02

首先,我们应该先弄清楚这几件事情。

那么,对于那些想拒绝“组织黑洞”吸引的人,或者不想变成“老油条”的人,该怎么办呢?

解决办法其实大部分都在我们自己身上。

但是,如果直接提出,很容易被视为“职场PUA”。因此,我们需要先达成一些共识。

1.工资是职位定价的基础。

为什么要工作?

赚钱。当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就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持家庭的物质需求。

那么,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工资”的含义。

有人说,我每个月都领工资,难道我不知道什么是工资吗?

是的,但经常接触并不代表真正了解。例如,钱是物质生活的工具,而电脑则是工作中的工具。每天使用电脑并不意味着对电脑的了解,就像每天使用钱并不意味着对金钱的了解一样。

你可能会认为工资是用来衡量你的价值的,这是很正常的想法。但遗憾的是,这也是一个错误的想法。

工资实际上是为职位定价,它取决于职位的重要性。

销售副总裁的工资往往高于前台人员。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否毕业于清华北大或阅读了500本书,而是因为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不同。

工资是根据职位而定的,职位背后是责任。承担的责任越大,交付的价值也就越大,相应的职位定价也就越高。这是工资背后的真正逻辑。

老板在面对新员工时,常常会说一句“谎言”:“好好干,你们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听起来似乎很正确,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否则,为什么每个职位的工资都不尽相同呢?工资的高低实际上是老板根据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等级划分。

老板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的工作都非常重要。

清洁阿姨、人力资源部招聘、工程师敲代码,这些工作都很重要,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其中一些工作可能比其他工作更为重要。

想要获得更高的薪酬,最佳的方法是承担更重要的职责。而不是夸大自己的能力,或者抱怨老板不懂得赏识。

记住,承担的责任越大,获得的报酬也就越高。

那么,职位的价格从哪里来呢?

由最便宜的能胜任者决定。

例如,在招聘流水线工人时,工厂往往会支付很低的工资,因为这类岗位的招聘需求量很大。而对于AI工程师这类稀缺职位,互联网公司会支付更高的工资,因为需求量相对较小。

职位的价格取决于应聘者的稀缺性。供给越稀缺,价格就越高。这是我们在大学经济学课堂中所学到的朴素定理。

这话可能听起来有点扎心,但确实如此:你的薪水取决于可替代者中,最便宜的那个人。

那些觊觎你职位的人可能比你更优秀,他们出价更低,随时准备趁虚而入,让老板毫不犹豫地解雇你。

为了让自己更具价值,我们应该努力掌握那些稀有的、不可替代的能力。

在想要涨工资之前,不妨问问自己,那些排队的人是否比你更具价格优势。

2.大多数升职都是被认可的。

在职场中,人们都渴望升职加薪。然而,当谈到升职时,我们往往忽略了加薪。

如何升职?例如,一个级别为5的年轻人,他非常渴望挑战自己,希望升职到级别6。

当然可以。年轻人应该勇于拼搏,不断进取,这样才能受到老板的青睐和公司的鼓励。

但是,如何才能晋升到级别6呢?

直接向老板提出申请,可能吗?例如,“老板,我认为我能干好级别6的工作,能不能给我升职?”

”如果你是他的老板,你会有什么想法呢?

很可能是“小伙子有想法,但你说自己能干好,我一点没看出来。”。

这时候,老板需要承担很高的决策风险:如果他无法胜任,该怎么办?

谨慎的老板不会冒这样的风险。

如果这个年轻人已经在级别5的职位上表现出色,达到了级别6的成绩,那么老板看在眼里,再提出“想升职”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老板看到你能够胜任工作,他不再担心后顾之忧,因此决策成本相对较低。

换句话说,如果您想升职,可以通过自己的成绩来降低老板的决策成本。首先,您需要拿出结果,让老板确认。然后再谈升职的事。

当你还是一个级别5的员工时,提前开始做级别6的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老板提供额外的服务,让他知道把你的能力放在第6级是完全可行的。

这样,当级别6的职位出现空缺时,你将成为老板的第一选择。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你的业绩卓著,升职加薪也是必然的。

用你的成绩,去告诉上级“我怀才不遇”,而不是仅仅依靠口头表达。

晋升的道路,就是老板的“追认”。

3.资历只被鼓励,不被奖励。

资历越深,职级越高,生活越美满。这是对的吗?

不可否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在某些公司,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然而,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将这些特殊情况下的做法视为可行的方法,因为它们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对于99%的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胜任这份工作,这是值得恭喜的,但并不值得骄傲。

正如前文所述,无论你多么胜任工作,这个职位的重要性都不会改变,其价值也不会改变。

举个例子,华为早期创业的员工中,前1000名和前100名都是非常资深的人才。当人们看到他们的工号时,都会感到肃然起敬。

人们惊叹不已,感慨道:“哇,你是资深员工,一定非常出色吧。

其他员工内心深处会有一种敬畏感,开会时不敢分心,说话时也言听计从。这是因为他是最早的员工,拥有最丰富的经验,与高层管理人员交往最频繁。

任正非在得知此事后,决定收回工牌并进行重新排序,随机发放。

任正非深知,资历并不等同于判断力,也不等同于能力。资历只能证明你在公司工作了很长时间。

4.员工与企业之间,是合作关系。

员工与企业之间,虽然听起来是雇佣关系,但实际上是合伙关系。至少,在员工离职之前,他们是事业合伙人。

你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与企业签订了一份协议,共同完成一件对双方都有益的事情。

在职位上,你所产生的业绩就是最好的交付物。企业会利用你所做出的成果来实现其目标。

随着企业的发展,你将获得成长,并在行业内获得一定的地位,甚至拥有大量的资源。

例如,毕业于知名大公司的员工,在创业融资方面会更加顺利。如果他们想加入其他公司,成为首席执行官或总裁,也会比其他人更容易获得职位。

在业内,人们谈论你工作过的公司时,往往会形成一种基本的观点,从而影响他们对你的看法。

这不就是合伙人关系吗?

老板出钱,打工人出力,这是事实。即使你离开了这家公司,它仍然会对你产生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更何况,在这家公司养成的工作习惯、方法、心态等,都会对你的整个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03 拒绝成为“老油条”,年轻人应该怎么做?

拒绝成为“老油条”,年轻人应该怎么做?

好了,我们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接下来,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拒绝成为“老油条”?对于年轻人来说,应该怎么做?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常常期待公司能够为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想法。

公司的首要责任是促进自身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顺便帮助每个人成长。

你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应依赖于公司。

在未来的5年或10年里,你希望将自己的天赋带到哪里?你希望在哪栋写字楼里工作?你希望与哪些人一起欢呼和流泪?这些都只有你自己能够决定。

千万不要以为,只要你干得好,老板就不会亏待你。

老板可能会在经济上给予你一定的回报,但是你和老板毕竟不同,他并不一定能够真正了解你的内心想法和未来发展方向。

从最糟糕的情况来看,当公司遇到困难时,老板可能已经无暇顾及你的成长了。

还是那句话,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自己来操心。

佛家有云:“物随心转,境由心造”

我们每天都会做出超过30万次的决定,其中90%都是不经意间做出的,是由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所驱动的。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领导力教授赖安·戈特弗雷森认为,人们在面对相同的情境时,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认知,是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同。

简而言之,人们之间的不同心态导致了他们无意识行为的差异。

戈特弗雷森在《心态》一书中,用“金字塔模型”为我们展示了心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根据“金字塔模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心态是基础,它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等。

心态,是底层基座,决定了我们是谁、生活理念、工作理念等;

进而决定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学习和行动;

最后,它会影响我们在生活、工作和领导力方面的表现。

换句话说,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以及如何做出选择。然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一点。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并且拥有最好的思维模式。

戈特弗雷森提出了4组“积极VS消极”对照心态,如下图所示。

导致我们消极的4种心态包括固定型心态、封闭型心态、防御型心态和内向型心态。

固定型心态,就是认为自己的能力、天赋、智力是永恒不变的,别人的也是如此。

封闭型心态,即不愿意接受外界的新事物,以防暴露自己的弱点。

防御型心态,意味着总是想要躲避问题,避免损失。

内向型心态,并非指性格上的内向或外向,而是指你所拥有的能量是朝向内还是朝向外。

“老油条”的心态,通常指这4种。

与此对应的,有4种积极的心态:成长型的心态、开放型的心态、进取型的心态和外向型的心态。

1.成长型心态。

在成长型心态的人看来,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给自己设限。

面对困难时,他们会说:“要不要再试试别的办法?这件事一定有出路。”

面对变化,他们会说:“变化意味着更多可能性,我们可能更容易成功哦。”

面对失败时,他们会这样安慰自己:“失败意味着成长空间,我还能进步,做得更好。”

拥有成长型心态的人非常珍惜学习和挑战的机会。因为无论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有机会去挑战,就意味着可以不断提升自己。

失败并不可怕。你失败时的想法决定了你需要多久才能重新振作起来,并且能否取得胜利。

2.保持开放的心态。

拥有开放型心态的人,就像是真相的求索者。

对于他们来说,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不断接受新思想,质疑旧思想,不断迭代成长。

达利欧是桥水基金的创始人,他使桥水基金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机构。2016年,《财富》杂志将桥水基金评为美国“第五大最有影响力的私人企业”。

他成功的秘诀在于拥有开放的心态。对于达利欧来说,彻底的开放思想意味着将追求真相和透明度结合在一起。

3.积极进取的心态。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曾说过:“成年人被淘汰最主要原因是学习能力的下降。”

生活是不断前进的,仅仅防御是无法避免问题的。面对问题并扩大防御圈是最佳选择。

也就是说,真正的舒适圈并不是指你一直待在原地不动,也不是指你完全脱离舒适圈,而是指你不断打破熟悉的壁垒,从而扩大你的舒适圈。

4.外向型心态。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人类超越自卑的终极方式就是将自己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联系,通过在社会活动中创造价值来实现自我价值。

人们天生喜欢考虑自己,这是人的本性。但是,当我们超越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本性,开始思考“我能带给别人什么”时,我们便拥有了外向型的心态。

拥有外向型心态,是我们能看到和欣赏别人真正价值的唯一方式,也是我们与人合作最有效的促成方式。

04外向型心态

结语:

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种合伙关系。

工资是为职位定价,而价格则由最能胜任此职位的人来决定。

升职,是老板对成果的“追认”。可以改为升职,是老板对业绩的“追认”。

资历值得鼓励,但不值得奖励。

最终,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如何做出选择。

认清职场的真相,对“怎么调整状态”和“调成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就能做出更好的判断。

年轻时就成为了“老油条”,表面上看似怠慢了工作和他人,但实际上是怠慢了自己宝贵的时间、精力和价值。

不是“PUA”,是真话。

自去年以来,“精神辞职”一词逐渐流行起来。

那么,究竟什么是精神辞职呢?

肉体在这里,灵魂却已经去了别的地方。比如,我可能不再拥有上进的心态,不再努力工作,而是把工作和生活完全分开,只尽力完成自己的分内之事。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精准地卡点上下班时间,及格线完成工作,不主动、不拒绝、不配合、不负责,无为而治、得过且过等等。

然而,当我们回首往昔,若因某家企业或某个人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朝着消极的方向前行,那么我们很可能会为此感到后悔。

愿我们都能够调整好心态,稳步前行,持久不衰,走向远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