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天
来源:男孩派原创。
儿子今年9月份即将步入小学,我却仿佛已经看到了他即将高考的场景。
当我接儿子放学时,妈妈们聚集在门口,互相询问:“你家孩子学写字了吗?他在哪里练习书法?
“你家孩子学写字了吗?在哪练的字?
你们已经完成了拼音的学习吗?
20以内的加减法是否已经学会?
请问您是在英语班报名吗?那里是否有外教?
我竖起耳朵仔细聆听妈妈们的交谈,心中不禁感到一阵寒意。
她们中,有的孩子已经完成了小学一年级的学业。
有些孩子在周末的7个辅导班中度过:识字课、口才课、思维课、英语课、钢琴课、编程课和美术课。
有些孩子在放学回家后,还要被妈妈强迫上2个小时的网课。
最令人担忧的是,人们为了追赶他人而不断努力,这种压力甚至出奇地一致。他们担忧自己如果停下来学习,就会跟不上他人的脚步。
别人都在学,我们不学,到时候跟不上怎么办?
妈妈们的焦虑心态,让我想起了著名的剧场效应:“在电影院里,每个人都坐着看电影。
“在电影院里面,大家都是坐着看电影。
突然,有人站起来,挡住了周围观众的视线。这导致了后面的观众无法继续观看,只能站起来。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
教育内卷也是这样。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他人,妈妈们不得不跟风,让孩子提前学习、过度学习,甚至“比着学习”。
然而,盲目且疯狂的内卷真的对孩子有益吗?
北大教授刘擎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内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事实确实如此。
一位上海的母亲曾经讲述过一件事情:她的邻居是一位非常严厉的“鸡娃妈妈”。
她的邻居是一位“鸡娃很凶”的妈妈。
当女儿刚进入幼儿园时,她就开始教授她小学一年级的课程。
当女儿刚上小学时,她的成绩确实非常优秀。
然而,在三年级时,女儿的成绩出现了下滑的迹象。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为女儿补习。
然而,女儿的成绩并未有丝毫的起色。
有一天,她在电梯里严厉地责备女儿:“你怎么这么不努力。
女儿含泪对她说:“妈妈,求求你了,别逼我了。我的脑子已经转不动了,我不想再学习了。
“妈妈,求求你了,别逼我了,我脑子转不动了,我不想学习了。”
然而,她完全不顾及女儿的痛苦,仍然不停地责备她。
后来有一天晚上,邻居家的女儿在自己的房间里烧毁了所有书籍,差点引发一场火灾。
回想起来,真是得不偿失。
超前抢跑,孩子在短时间内获得了优势,但却损害了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
不仅如此,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生于宏华指出:“孩子过早地学习知识,会使大脑额叶皮层的认知功能过早发展,从而导致情绪稳定能力较弱。
“孩子过多过早学习知识属于过早发展大脑额叶皮层的认知功能,会导致情绪稳定的能力较弱。
当孩子进入初中和高中,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他们可能会无法承受,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杭州一个10岁的男孩,一直活在父母的紧盯之下。
只要考试成绩不是第一名,不是满分,父母就会严厉地责备他:“为什么不是第一名?
“为什么不是第一名?”
然后,他们会更加疯狂地逼迫他学习,让他去补课。
结果,他被父母逼得患上了癔症。每当听到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他都会精神崩溃,有时甚至会浑身抽搐,瘫倒在地。
全能学霸张一得,3岁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已经完成了小学课程,5岁时能够用英语写作,高中时更是在竞赛中屡获殊荣。
这样一个一路闪耀的孩子,竟然在考上美国顶尖名校后选择自杀。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在校6-12岁的孩子中,约有17.5%患有精神障碍。
“在6-12岁的在校学生中约17.5%的孩子患有精神障碍。
在18岁以下,有30.28%的抑郁患者,即超过2800万人。
种种惨痛的代价都在提醒我们:盲目抢跑和内卷,正在悄悄地摧残着我们的孩子。
盲目的抢跑和内卷,正在悄悄地毁掉我们的孩子。
它会消磨孩子的学习兴趣,打击孩子的学习动力,给孩子的心理蒙上一层沉重的阴影,使孩子与成功渐行渐远。
许多网友评论说:台湾画家蔡志忠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父亲。
台湾画家蔡志忠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爸爸。
但我却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清醒的父亲。
女儿上小学的第一天,他带着女儿来到教室,问她:“知道如何返回吗?
在得到女儿肯定的回答后,他真的让女儿独自一人走回去。
女儿早上起床困难,他不停地叫她,但最终还是任由她睡到迟到。
当女儿12岁时,她为了获得更多的零花钱,决定考取看护执照。
他没有批评女儿浪费时间,影响学习,也没有阻止她,而是建议她:“要不要用画画来赚钱?
要不要画画赚钱?
当他的女儿数学考试不及格时,他邀请她去吃牛排,并称赞她:“哇,不及格呢,真厉害。
“哇,考零分呢,好厉害。
就像走过一公里地雷区,没有踩到一颗地雷。”
他从不限制女儿的学习,也不强迫她参加补习班和兴趣班。他不会拿女儿与他人比较,而是始终尊重、支持和鼓励她。
许多人认为他对女儿“不加以教导”。
然而,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蔡志忠的“不加施教”不仅没有把女儿养废,反而让女儿变得更加优秀。
当蔡志忠的女儿12岁时,她已经能够独自从加拿大飞到日本旅行。
17岁时,她独自前往美国参加面试,最终通过了4所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大学期间,她凭借着5年的时间,成功地完成了两所学校的双学位课程。
蔡志忠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他不鼓励竞争,而是培养了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孩子。
蔡志忠用一种不竞争的教育,培养出了一个有竞争力的孩子。
他用自己的信任和支持,帮助女儿变得独立、勇敢。
用自己的宽容和耐心,为女儿创造了探索人生的机会,让她有机会成为大器晚成的人。
正如作家陈丹青所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激发人的创作力,唤醒生命感和价值感。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作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当孩子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时,他们的内在动力会被激发,他们会变得更加聪明、能干和有悟性。
因此,真正优秀的父母,必须具备“反内卷”的特质。
催熟的果实并不甜美。
即使是大的孩子,也未必能够始终获胜。
与其“拔苗助长”,“本末倒置”,不如放平心态,以更长远的目光来陪伴孩子成长。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更为可惜。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
教育不当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内卷越严重,越是要保持清醒。
只有当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以下三点,我们才能避免让孩子成为“内卷”的牺牲品。
1.与其强迫孩子变得优秀,不如找到孩子发展的最佳位置。
在热播剧《小舍得》中,田雨岚和南俪都曾疯狂鸡娃,但最终都失败了。
田雨岚不断给儿子施加压力,强迫他变得优秀,扼杀他的兴趣,剥夺他的休息时间,最终导致儿子抑郁成疾。
南俪被迫陷入“内卷的怪圈”,她强迫女儿学习自己不理解的奥数,不断逼迫她刷题,最终导致女儿离家出走,亲子关系日益恶化。
教育家维果斯基曾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指出:给孩子设立目标时,必须考虑到两个因素:
给孩子设立目标时,必须考虑到两个因素:
孩子现有的水平;
孩子潜在的成长潜力。
过高的期望和巨大的压力可能会对我们的孩子造成压力过大,从而压垮他们。
只有放下攀比的心态,对孩子多一些耐心和了解,为他们设定一些踮起脚尖就能达到的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帮助他们平稳有序地提升。
2.与其强迫孩子自律,不如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
在宁波,有一位父亲为他的儿子制定了一张暑期学习计划表,看到这张计划表,让人感到非常窒息。
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除了吃饭和短暂的休息时间,还有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
儿子就像一个机械的钟表,他没有自己的时间,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
记得美国心理学家利克·埃里克森曾经说过:“孩子需要发展自主感。如果自主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孩子就会否定自我,产生自我怀疑。
“孩子需要发展自主感,如果没有发展好,就会否定自我,从而产生自我怀疑。”
换句话说,被强制、约束和控制的自律,只是一种压力,而不是真正的自律。
被强制约束和控制的自律,是压力,而不是真正的自律。
要想让孩子学会真正的自律,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取舍和尝试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知乎上,有一位父亲分享了他教子育儿的经历。当他的儿子刚开始学习写字时,他总是亲自指导儿子写字。
儿子刚学写字的时候,他总是拿着儿子的手教他写字。
然而,儿子的进步速度却很缓慢,他的挫败情绪也很严重。
之后,他采取了鼓励而不给予帮助的方式,让孩子自行尝试写作,练习书法。
他发现,儿子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步显著。
所以,只有当孩子主动想要去做一件事时,他们才能越来越有动力,越来越自律。
3.让孩子尽情玩耍、放飞自我、积极锻炼。
前段时间,电子科技大学的宁博宇同学入选了华为“天才计划”,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
与众所周知的学霸形象不同,宁博宇的生活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他从小就热爱运动,尤其是街舞、跳高和游泳等。
宁博宇的世界不是只有读书,他从小到大都特别爱玩,爱运动,尤其喜欢街舞、跳高、游泳等。
在小学时期,他对悠悠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因此获得了成都市悠悠球电视大赛的冠军。
在中学时期,他成功地打破了成都四中24年来的跳高记录。
在大学期间,我曾获得过街舞、跳高和蛙泳的冠军。
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B站UP主,擅长多种内容。
正如脑科学博士洪兰教授所言:“运动、阅读和游戏是促进孩子大脑发育的三大法宝。
“激活孩子大脑发育有三大法宝:运动、阅读和游戏。”
宁博宇成功的秘诀,除了爱玩、爱疯、爱运动之外,再无其他。
正是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活动,帮助他释放压力,活跃思维,让他在松弛有度的良性循环中不断进步。
斯图尔特·布朗曾经花了41年时间采访了6000人,深入了解他们的童年经历。他发现,那些童年时期没有自由玩耍的人,在成年后往往缺乏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认知技巧。这些人在成年后也可能不太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并且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
“童年不能无拘无束玩耍的人,培养不出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认知技巧,成年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
对孩子而言,玩耍和运动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那些未曾充分释放的童年时光,早已被命运暗中标上了价格。
真正为孩子着想,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快乐的童年。
让孩子尽情地玩耍、放纵、运动,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成长得更好。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而非短跑。它需要孩子拥有持久的耐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我们越是希望孩子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就越需要克服内心的焦虑,保持冷静的心态。
只有父母能够稳定自己的心态,孩子才能在人生中保持稳定。
愿我们都能在内卷的大浪潮中保持清醒,放眼未来,培养出一个真正独立、内心充盈的孩子。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