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硕调剂信息。
北方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081400)目前有10个学术型研究生调剂名额。初试时考英语一和数学一的考生都可以申请调剂。我们欢迎有意向的相关专业考研学子及时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调剂系统提交调剂申请!
土木工程这一一级学科。
土木工程。
01制定目标
学科简介:
土木工程学科自200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已培养了近1000名硕士研究生。此外,还有20余名博士后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员在校进站。目前,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在校硕士研究生近400人。该学科涵盖了智能建造、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人工环境工程、工程管理等学科,并形成了城市更新岩土工程、绿色建造与清洁能源、城市防灾减灾与智慧应急等特色学科方向。
02
学科的就业前景。
我们的学科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类企业横向课题,为研究生提供优质的培养工作。我们的毕业生具备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够在本学科领域内从事工程前沿的科研、设计和信息化管控及建设工作。我们的研究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毕业生凭借解决本领域前沿技术难题和综合工程问题的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03
导师团队。
学科目前拥有近100名专任教师,其中41人为高级职称(包括6名博士生导师),65.3%的人年龄在45岁以下,96%拥有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术梯队建设合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已承担并完成近千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和各类企业课题。
04善于利用时间。
科研方向及成果
研究领域广泛,综合科研实力强劲。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设六个二级学科,分别为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智能建造、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和工程管理。目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所属全部六个二级学科的研究领域。
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科研团队在土木、市政、交通、岩土与地下工程、矿山工程等领域,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点工程数百项。在大型岩石工程、地下工程和隧道工程、高边坡与松散介质工程、地下工程开挖诱发地质灾害评价及其控制技术、建筑结构及其灾害评价、工程抗震设计、新型建筑工业化集成建造工程技术、建筑节能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我们的学科拥有5个省部级基地,包括住建部“新型建筑工业化集成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们正在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大课题研究,并开展了智能建造、城市更新岩土工程、特大型城市安全风险智慧辨识及预警、海绵城市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我们还在老矿区开发利用、灾害治理与生态重构、智能建造及建筑综合能效控制、城市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等领域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我们先后主持和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奖近百项,北京市研究生培养教育教学成果奖二项,并编写行业标准10余项。我们出版了数百部专著和教材,发表了数千篇学术论文。在某些研究领域,我们取得了突破性重大的研究成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05 分清轻重缓急,重要的事情先做
科研与育人环境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依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以及各类企业工程课题。我们致力于通过“产、学、研、用”的基地建设,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为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的一线科研、设计和建设单位提供服务。我们的培养方案立足于工程实际,以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战能力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选题方面,我们重视与土木工程设计和前沿研究领域的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全方位强化研究生的实战能力与学术水平训练;以此提升研究生就业的竞争力,更好地为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科研软硬件条件优越。
我们的学科依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唯一的研究中心“新型工业化集成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深基坑岩土工程”以及“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平台。我们拥有总值超过8000万元的各类科研设备,并在工程物理模拟、工程检测、结构动力特性测试与分析、清洁能源以及灾害预警等研究方向上拥有国内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理论分析及数值软件。
06
学科领军人物。
一级学科责任教授:孙世国,博士后,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包括:担任国家安全生产、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国家应急救援专家组成员;担任北京市安全生产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专家组成员;担任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露天开采与边坡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立体绿化与生态园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
在过去的40年里,我先后承担并完成了100多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自然基金项目、北京市创新人才项目、北京市创新团队项目和北京市拔尖人才等各类课题。在城市更新岩土工程规划设计、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深基础与地下工程、滑坡与泥石流大数据智能辨识方法、地铁隧道工程、地下工程检测和诊断技术、矿山突水智能预警及防控技术、地下开挖对山体稳定性影响、矿山复合开采诱发覆岩破坏及其对环境安全影响、冲击地压、隧道及边坡等岩土工程新型加固与全寿命周期智能监测一体化技术、灾害智慧辨识与天地空三维智能监测及预警、城市风险评估及矿山生态修复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 我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其中一等奖1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我申请了32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23项。我出版了5部专编著,并主编了国家规划教材“土力学地基基础”等2部。我发表了150多篇学术论文。我指导了100余名毕业研究生。我先后获得了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学科咨询联系方式:010-88801551,张迪老师:
010-88802383,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地址:[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civil.ncut.edu.cn/。
让我们一起拒绝毒品,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