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要培养一些庸俗的爱好

科研人员要培养一些庸俗的爱好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近年来,科研人员中突然去世的年龄较大者不在少数。这些逝去的人数虽然会在短时间内引发一些波澜,但过后似乎又让人觉得一切如常。

科研人员所面临的压力,与社会公众对他们工作的看法相去甚远。许多人认为,大学教师工作轻松,经费充足,游山玩水,哪里有什么压力?

对于普通的科研人员来说,每天都要面对论文和项目,还要应对各种考评、表格和报账事务。这些事情让人感到烦恼,但又无法摆脱。或者说,他们并不想摆脱这些事情,因为他们已经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和科研训练,仍然怀着希望坚持做一些事情。(一位大学老青椒的寒假流水账)

因此,许多人一边抱怨一边咬紧牙关坚持。从学校的基金申报群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焦虑。

科研人员的压力和焦虑感,可能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从提出想法、讨论分析、实现方案、写作论文、投稿、与审稿人和编辑斗智斗勇,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数年。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有些实验性学科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实验室,导师购买的设备和耗材需要通过发表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来完成。学生的博士资格也需要依靠高档次的论文来获得。

不做不行,这是不行的。

这种艰辛、复杂、繁琐的工作所带来的快乐价值却很低。也许自己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发表了一篇三区的文章,但如果其他人发表了一篇一区的文章,那么自己这两年来的努力所带来的快乐就会大打折扣。(读博后当大学老师怎么样?)

对于杰出的科学家来说,获得成就感只能通过在Nature、Science或顶级会议上发表文章来实现,而获得快乐的难度则更大。

有人提出要关注科研人员的身心健康,但科研人员的疲劳与体力劳动者不同。科研人员的压力主要来自内心,许多人除了吃饭和睡觉外,都在思考问题。即使不在实验室,他们也在思考问题。因此,仅仅落实休息制度并不能产生实质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帮助科研人员调整呢?

我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是,科研人员应该培养一些“庸俗”的爱好,而单位领导也应该为科研人员提供帮助,培养他们的“庸俗”爱好。(在读博期间,你有哪些“不务正业”的经历?)

书法、音乐等高雅爱好确实能让人平静,但很难带来快乐。

所谓“庸俗”的爱好,直白地说就是吃喝玩乐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够直接带给人们快乐感,而且这种快乐感还会直接作用于人体。

不同的人对快乐的感知点也不同。我们应该想办法帮助那些工作压力过大的科研人员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庸俗爱好”,让他们从繁琐、枯燥且极具挑战性的研究中解脱出来。

培养一名科研人员,从小学到博士毕业,至少需要20多年的时间。而且,要在业内取得成功,还需要若干年的努力。这真是一项不易的任务。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磨刀不误砍柴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