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时报报道 | “法官便民驿站”将法治力量融入基层治理 天津市北辰区探索形成多元共治新模式

民主与法制时报报道 | “法官便民驿站”将法治力量融入基层治理 天津市北辰区探索形成多元共治新模式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天津市北辰区宝翠花都社区的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林则银向记者介绍了该社区的基层治理情况。——汤瑜摄

本社记者汤瑜/摄

责编:张晶

正文共计3584字,阅读时间约为11分钟。

作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天津市北辰区在试点三年来,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通过网格治理,优化政府治理,探索形成多元共治的新模式。其中,宝翠花都社区的“法官便民驿站”是全区首个以家事纠纷化解为主要功能的法官工作站。作为将法治力量融入基层治理的缩影,它已成为北辰百姓自治的品牌。

发挥市域社会治理的优势,解决群众面临的难题。

2021年7月,天津市北辰区市域社会治理实践中心正式向公众开放。该中心设有市域社会治理综合展示馆、安全教育体验馆和市域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三个功能区。

北辰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区法学会会长郭海向记者介绍说,北辰区市域社会治理指挥中心整合了网格化服务管理、12345便民热线和“雪亮工程”等社会治理资源,建立了市域社会治理考核评价系统。该中心接入了超过5700路视频监控资源,与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综治视频会议系统相联,实现了全口径数据归集、全天候指挥研判、全方位协调处置,使社会治理“信息上得来、指令下得去、问题能解决”。

2021年5月,北辰区双街镇聚龙园小区的网格员姚煦在日常巡查中发现,一位名叫小苏的独居女子因精神疾病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然而,在走访排查过程中,姚煦却发现小苏已经失联多日。在社区民警的陪同下,姚煦打开了小苏的出租屋大门。他发现小苏因断水断食多日,已经躺在屋内地板上。姚煦和社区民警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小苏送往医院接受治疗。经过医生的紧急救治,小苏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逐渐恢复。

姚煦将小苏的情况报告给街道后,经过核查发现小苏的户籍并不属于北辰区。由于社会救助通常以户籍地作为责任划分,因此这个问题变得比较复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街道通过“津治通”启动了“吹哨”机制,并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商议解决方案。在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他们梳理了小苏的社会关系,找出了符合她本人救助规定的方案并迅速实施。最终,他们帮助小苏顺利办理了残疾证,并将其送往医院接受治疗,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郭海承认,基层工作人员与群众接触最多,也是发现群众实际困难的主要责任方。然而,复杂的问题仅靠基层工作人员或某一个单位的努力很难解决。这时,需要发挥市域社会治理的优势,通过统筹协调,既实现“谁的孩子谁抱走”的精准性,也形成“有事大家一起上”的合力。这将改变基层干部无法施展才华的困境,并真正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

“法官便民驿站”凸显了基层治理的特色。

宝翠花都社区的“法官便民驿站”于今年3月17日成立,它是北辰区首个以家事纠纷化解为主要功能的法官工作站。该工作站由北辰区人民法院宜兴埠人民法庭主导,旨在充分发挥其预防化解家事矛盾、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职能作用。通过法律咨询、以案释法等方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早期,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让矛盾不出社区。

宝翠花都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林则银告诉记者,“法官便民驿站”是将司法服务主动送到居民家门口、送到居民身边的载体,让司法服务深度融入“五常五送”工作体系,实现人民法庭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工作优势,推进司法服务进一步参与基层治理。

据悉,社区之前通常通过调解委员会成员,包括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邻居和楼长等,来解决各类矛盾纠纷。虽然调解委员会成员方便沟通,但他们大多从“动之以情”入手,由于缺乏专业法律知识,有时难以让双方当事人信服。然而,自“法官便民驿站”成立以来,它逐渐赢得了居民的信任,社区居民也愿意倾诉内心的困扰。

近日,社区居民柳女士因家庭财产分配问题而感到困扰。她打算将自己的房子留给儿子,并将存款留给女儿。然而,女儿不同意,认为子女有平等的继承权。儿子和女儿为此争吵不休。柳女士听说可以通过立遗嘱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请人代写了一份遗嘱,并亲自签名和代书人签名。第二天,她又请了两位邻居在遗嘱上签字。前段时间,她特意拿到了遗嘱的复印件,让驻站法官看看这份遗嘱是否有效。

驻站法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向柳女士解释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代书遗嘱必须有本人签名、捺印并注明日期,并且订立遗嘱的全过程必须有两名见证人见证。柳女士找人代书遗嘱并没有问题,但她并没有在遗嘱上注明日期。如果柳女士去世后,她的人身保险受益人或其他继承人无法确定遗嘱的形成时间。如果出现两份内容相抵触的遗嘱,就无法确定哪份遗嘱是后订立的,即无法确定最终有效的遗嘱。

此外,柳女士找的两名见证人都是邻居,他们与柳女士或其他继承人之间没有利害关系。他们具有见证资格,但没有见证订立遗嘱的全过程,而是第二天补签字。这样,见证人的见证行为无效,这份代书遗嘱不符合法律要求,是一份无效遗嘱。

柳女士意识到,这份无效遗嘱可能会引发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但她对如何处理财产仍然一无所知。法官与林则银沟通,为老人及其子女进行思想疏导,研究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使一家人握手言和。柳女士在“法官便民驿站”中订立了自书遗嘱,并由儿女见证她的自书行为。

去年夏天,社区居民刘某的楼上住着一位出租户,由于有事回老家,他外出时忘记关厨房水龙头,导致楼下刘某的厨房和客厅被泡。厨房的厨具和家具也遭到损坏。此外,刘某客厅的字画也被楼上流下来的水浸坏。这些字画对刘某一家来说非常珍贵,他们找到居委会和社区物业,要求楼上租户赔偿字画和厨具损失6000元。

“我们楼上楼下跑了几十次,腿都要跑断了,双方还是不能达成一致,楼上租户始终不同意赔偿。”林则银说,“后来我们找到北辰区法院宜兴埠法庭,刘婧庭长上门为租户讲解涉及的法律条款,耐心告知他从法官角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同时给双方普及各自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在很短时间内,双方心服口服。”

”最终,双方在法官的见证下各退一步,楼上租户赔偿刘某损失2000元。

"社区工作人员在处理矛盾纠纷时主要承担协调者的角色,但有时只靠‘情’很难把问题彻底解决。"林则银表示,法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使居民们非常信服。居民与法官直接接触,法官耐心地讲解纠纷涉及的法律知识。通过“法”和“情”,居民的接受度和配合度也更高。

您可以与法官一对一沟通,无需走出社区。

“法官便民驿站”成员由北辰区法学会理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区法院副院长许立带领的宜兴埠法庭干警组成。他们主要负责处理居民家事纠纷,如婚姻、继承、抚养、赡养等。同时,他们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法治宣传教育等其他工作。

宜兴埠法庭庭长刘婧回忆了“法官便民驿站”运行过程中的一些感人故事。

社区里有一位年迈的老人,她有两个儿子。尽管她一直与小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但当小儿子不幸去世后,她的儿媳并没有抛弃她。老人与儿媳和孙子一起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渐渐年迈,她想在有生之年分割自己名下的财产。然而,大儿子却不同意,他认为弟弟去世后,财产应归他所有。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尽管社区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无法改变大儿子的想法。

老人来到“法官便民驿站”,法官向她解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根据规定,如果丧偶儿媳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她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也就是小儿媳妇本身,可以分得老人的遗产。虽然小儿子先去世,但他的晚辈直系血亲可以代位继承。也就是说,按照法定继承的规定,老人的遗产应该有小儿媳妇和孙子的份额。

当天晚上九点多,刘婧接到了老人的咨询电话。在电话中,她重新梳理了法律规定,并与老人约定在“法官便民驿站”见面。第二次见面时,正值社区组织活动,社区群众积极出谋划策,但仍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刘婧将协商概要和拟定的初步意见及时与林则银沟通,林则银安排专人关注老人的家庭状况,并针对其中反映的问题上门疏导,避免矛盾激化。

最终,经过各方努力,老人一家的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老人仍然和他的儿媳、孙子一起生活,而他的大儿子每月会支付赡养费。儿媳小李表示,她照顾老人只是为了替丈夫尽一份孝心,并没有想过要分得老人的财产。一家人最终达成了协议,老人所有的财产将由他的大儿子和孙子平均分配。

据悉,自“法官便民驿站”成立以来,它已经处理了27起纠纷,并接受了170人的次法律咨询。刘婧表示,通过“法官便民驿站”的法律宣讲和居民间的座谈,居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深刻的理解。他们从最初单纯地学习法律知识,到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再到能够用法律知识帮助他人,这正是“法官便民驿站”成立的初衷。

在她看来,“法官便民驿站”不仅仅是一个教导社区居民如何运用法律维护权益的平台,更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平台。她希望每个人都能了解法律,并运用法律知识,成为法律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将矛盾化解在源头,将冲突平息在家庭内部。

林则银表示,自从“法官便民驿站”成立以来,居民们无需离开社区,就能与法官进行一对一沟通。法官会为居民提供化解矛盾的方法和专业法律知识,有效地实现了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同时,对于社区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如物业服务和物业费纠纷等,社区会向法庭反映。法庭会针对实际问题开展集中普法宣传,解决群众的疑惑,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法官便民驿站”郭海说,这是北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成果,也是一个开始。下一步,天津市北辰区法学会将加强资源整合,深入研究如何推动基层法律服务站建设,以点带面,进一步提升司法为民的温度、多元解纷的力度和诉源治理的精准度。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获取更多法律知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