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的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据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在个别地方,端午节还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它融合了夏季时令的“祛病防疫”风尚,并将端午视为“恶月恶日”。端午节在北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的纪念内容,最终形成了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的民俗大节。它包含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等活动。
端午节食粽子。
粽,又称“粽籺”,俗称粽子,其主要材料为糯米和馅料。它采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包括尖角状和四角状等。粽子的历史悠久,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而被人们食用。
龙舟竞渡。
划龙舟一直是端午节期间最盛大的活动。它披着红衣,带着绿意,百龙汇集,村村欢笑。龙舟趁着美景“趁景”,探亲访友,锣鼓喧天。人们争先恐后地观看“斗标”,万人争睹,场面十分壮观。此外,还有一开数百围的龙舟饭,都是不折不扣的民间狂欢。
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插艾草和菖蒲是一个重要的活动。艾草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具有香气,能够开窍醒神。它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称之为“水剑”,寓意着能够斩断千邪。正因为这两个原因,人们在门前悬挂菖蒲是很常见的。而艾草则代表着招百福,它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能够使身体健康。
拜神祭祖。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先民选择“飞龙在天”这个吉日,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为主要目的的习俗。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非常重要的习俗之一,因为天地是生命的根本,而祖先则是人类的根本。因此,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都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刻都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所以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佩香囊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节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