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延安情

三代人的延安情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见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和建立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实践铸就了延安精神,现在或曾经战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访过延安的人们与之结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实际传承。

编辑: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中华魂》杂志社和《中华魂》网联合举办了“我的延安情”征文活动。我们希望通过您讲述在延安的经历,让广大读者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请在投稿时,在邮箱主题和稿件首页注明“延安情征文原创稿”。联系电话:010-67052722。

第一次与延安近距离接触是在20年前。当时,我担任长庆油田筑路工程总公司道桥技术员,在延安安塞县王窑水库附近的一个石质山涧修建了一座混凝土桥,用于油田生产运输车辆通行。2002年,长庆油田原油年产量仅为600多万吨,修建一座“正规桥”并不常见。由于条件有限且忙于工期,我没有时间去延安城游览。

2022年,我因工作需要多次来到延安。我住在离延安主城不远的长庆油田员工生活基地——河庄坪。在工作之余,我先后登上了宝塔山、走进了枣园等革命圣地,实现了自己多年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心愿。后来,我陪同老人专程来了一次延安。长庆油田转战陕甘宁的峥嵘岁月使他们对延安有着异乎寻常的深厚感情。再后来,儿子考上军校,现在的延安大学等革命纪念地又成为他们的集训基地之一。可以说,三代人与延安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父辈们奋斗不息。

我的父母和岳父母都出生于1940年代,他们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创造新中国的辉煌成就。在那个家庭环境各不相同的时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全家最好的房子里,正中央贴着毛主席的画像,左右两侧分别是对联: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 1970年代,我的父亲和岳父转业后参加了长庆石油大会战。当时,修路并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石油筑路工人的标配是洋镐和铁锨。除了这些,他们还要用手推车、架子车、骡马畜力、石匠凿的大碌碡和极少的老掉牙的汽车。除了这些,几乎全靠人力。有时候,他们要在晴天“淌土”埋没脚腕,雨天时稀泥齐着腿肚。他们学习毛主席的“愚公移山”精神,开山修路。当遇到大面积坚硬石头时,有时会用炸药,配一两个“铲车”。这些都是后来才有的。 他们曾经去过延安附近的黄土沟壑和山涧川道修路,但由于抢晴天、战雨天的修路繁忙,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城里转转。他们想去延安城毛主席住过的窑洞看一看,这也是他们的心愿。

2000年后,随着他们陆续退休,我终于有机会陪同他们来到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那天早上,当我们来到枣园革命旧址时,平时不怎么拍照的他们站在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群像、办公生活的窑洞前拍了许多照片。那天的太阳温暖如春,七十多岁的他们兴奋得像个孩子,几乎一路欢快地在伟人工作生活的故居前驻足细观、流连忘返。那天他们说得最多的话是:毛主席英明,共产党伟大,如果没有他们在延安13年的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中国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辈情:延续。

再回到我之前提到过的“公干”到延安的事情。那是我们两个兄弟单位10年前的一个项目,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最终结算未能完成。

正因为这件事,我才有几次机会往返于延安。在此期间,我结识了一位80后的“油二代”领导,他的父母都是第一代石油人。这两年,他凭借传承父母奋斗实干的精神,凭借出色的工作业绩被提拔到县处级领导岗位。他待人热情,没有“架子”,工作细致严谨,浑身充满干事创业的劲头。每次见到他,不是在下班后抽出时间,就是在刚结束会议的会议室里见面。

编辑:对于一个困扰了10多年、久拖未决的遗留问题,我原本并不抱有太大希望能够解决。然而,在与他沟通了基本情况后,他强调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并表示这不仅要符合当下企业的合规管理要求,还要考虑到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尽管在处理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具体的流程困难,但大家群策群力,逐级汇报,多次协调,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编辑:曾记得,有一次我们因工作原因错过了食堂吃饭的时间。我坚持请他去外面吃,他点名要我和他一起去延安当地的农家乐。我们吃了小米干饭、黏米油糕、洋芋擦擦和臊子饸饹,这些美食成了我们最爱。而且,趁我不注意时,他偷偷地买单结了账。

编辑:这件事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艰巨”的工作任务。它让我感受到了80后、90后等一代又一代石油人不变的初心和牢记的使命。他们继承了艰苦创业、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让人不由自主地觉得延安这方水土永远是一个锻炼人、培养人的热土。

不久前,我比他先一步看到了关于他领导的团队在当年生产建设中取得的气田区域年度钻井累计进尺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时,我正在办公室,立刻将那篇新闻稿件转发到了他的邮箱中。这其中流露出了我对他们80后努力工作的敬意。

到2022年,长庆油田已经连续6年油气年产量超过6000万吨,成为中国陆上第一大油气田。从延安到鄂尔多斯盆地,石油人源源不断地为祖国送上鼓舞人心的油气,点亮万家灯火,促进祖国百业兴旺,让人民安居乐业。

2022年国庆假期结束后,我再次来到延安。在那里,我基本解决了工作上的问题,主要是与兄弟单位见面、道谢。当晚,我住在河庄坪镇陕西延安干部学院附近的宾馆。

当我办理入住手续时,无意中得知前段时间他们刚刚迎来了一些年轻的大学生解放军。由于我的孩子在2022年考上了军校,之前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看到新入校的硕士、博士生都要在西安、延安开展几个月的集训。没想到还有这么巧合的事情。后来,我仔细阅读了学校的相关新闻报道,发现这些硕士、博士生除了参观革命旧址、领悟革命初心外,还把训练场搬到了南泥湾。他们从那里出发,开始进行数十公里的武装行军,并进行山地模拟对抗等系列训练科目。作为军队中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他们选择到延安开展高层次学员的集训,必定也是看中了延安精神的永恒不朽。

自从孩子进入军校以来,我发现他变得更加勤俭节约,更加勤奋,也更加能吃苦。他的言谈举止也更加符合军人的标准。他说:“听习主席的话,做党的好战士”这正是他们新一代战士的忠诚信仰。 有一次,我和他谈论了他们学校的硕士、博士生到延安集训的事。我们聊到了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以及2022年10月27日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的重要报道。我可以看到他对延安的向往,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决心。他暗下决心,几年后也要考上他们学校的研究生,来到延安学习、训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延安精神陪伴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实现着我们的梦想。

我认为,只有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自强不息、赓续传承延安精神,才能拥有长庆油田的辉煌成就,实现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基业长青的未来。同时,只有我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坚持实事求是、赓续传承延安精神,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取得成功,前途似锦,拥有光明的未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