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皓,一位中共党员,担任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动车段动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他曾获得多项荣誉,包括火车头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此外,他还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2021年和2022年,他的团队被评为全国铁道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
严皓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动车段动车技术创新中心的主任。他每天都会多次掀起“头脑风暴”,跳出固有思维,想出对策。他的同事们都认为他“要么不做,要做他一定做到最好。”。
严皓,这位35岁的首席工程师,在入路12年后从机械师一路晋升为成都局集团公司首席工程师。他一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要求自己,勇于革新、敢于奋斗,以高铁事业为坐标,书写着人生的答卷。
在2010年,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严皓同学毕业于了该校。他在专业成绩方面一直名列前茅,甚至放弃了保研的机会。最终,他选择通过校招进入铁路行业,与铁路“牵手”。当时,严皓敏锐地察觉到高铁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因此他对自己的目标非常明确:“我就是奔着高铁去的。”
当严皓初入成都东动车运用所时,他只有22岁,是一名见习生。他跟着经验丰富的师傅修理桌椅、整修厕所。在忙碌的日子里,他甚至认为自己从学校带来的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理论已经“用武之地”。
严皓的父亲是一位教师,他曾经告诉他:“步入职场相当于到了人生的另一座学校,要想拿到毕业证,就必须沉下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一门课程一门课程地拿下。”
此后,严皓跟随师傅勤奋学习,认真练习,将动车组的牵引、制动、列控系统掌握得淋漓尽致。他成为了一名地勤机械师,并担任一级修三班的组长。在他的带领下,一群充满热情和干劲的“科班出身”青年,勇往直前,迎难而上,执着地追求疑难问题。
有一次,我们遇到了“硬骨头”问题。在35摄氏度的高温下,青年们不顾一切地冲向室外的检修场地,试验各种方法。他们将两辆同型号的车左右两侧分开,带上万用表、螺丝刀等工具,分成两路,左右开弓。他们拆下可能出现问题的部件,放到中间进行对比。经过10多次排查,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让我们兴奋了好几天。
在共同理想的感召下,对自己要求极高的严皓迅速找到了归属感和责任感,养成了勇于拼搏、不依赖他人的职业习惯。
在2012年,严皓加入了技术组,被称为“会被磨掉一层皮”。他成为了一名现场技术员,负责24小时倒班制。白天,他整理台账并研究原理;晚上,他前往现场指导故障处理,并随时对上线动车开展应急处置,堪称“拉练场”。
处理故障需要查看技术标准资料并进行软件测试。由于现场和办公室两地跑,来回需要十几分钟,严皓便找来一个书包,把纸质资料和以“千兆字节”计算的电子资料装进电脑,统统背在身上。最初,检修库里不明情况的机械师们好奇地相互打听:“这个小伙子是学校来的吗?背个书包跑来跑去。”久而久之,严皓成了这里的“背包客”,大家都知道,“背包客”来了,问题就能解决了。
当技术员的日子里,严皓就像一根紧绷的弦。他的未婚妻则扮演着调节剂的角色。当他加夜班时,她会在家中为他煲汤、准备可口的饭菜,并送到单位门口,让他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即使相隔异地,她也会乘坐摩托车、渡船再换乘大巴从南充来到成都,给予他温暖的守护。
在2011年,严皓被派往青岛的车辆生产厂家学习。在与厂里的技术专家交流学习和“过招”的过程中,严皓发现动车的各类控制系统背后有一套严密的控制逻辑。这让他犹如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第一次从处理故障的“前台”钻到了故障产生的“幕后”。
在学习过程中,他很快意识到动车检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更换部件或消除故障那么简单。每一个故障都可能涉及到上千个技术项点,每一个系统运用都牵涉到背后成百上千条控制逻辑。严皓下定决心要深入研究这里的“门道”,成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专家。
在2013年,CRH1A型动车组经常出现网侧过电流报警,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故障的“假报警”。一旦报警出现,正在运行的列车必须紧急停车,工作人员需要立刻对全列进行近一个小时的排查。这对铁路运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严皓看着这些问题,心里非常着急。他决定要找出问题所在,于是大胆地进行假设,并用严谨的态度求证。通过对历年一万多条故障数据的梳理,他发现了143条网侧过电流故障数据。他通过比较原理和现象,分析这些数据,并带上工具到实车上进行试验。他一次又一次地爬上车顶、钻进地沟,最终找到了急停按钮设计缺陷导致假网侧过电流故障出现的原因。他总结出了一套准确判断真假故障及其位置的方法,极大地缩短了故障的应急处置时间。这一方法随后在全路推广使用。
尽管工作繁忙,严皓总是牵挂着那些未得到解决的故障。即使在现场作业和应急处置完成后,即使是凌晨三四点,他都会独自背着包走向那些未通电的列车,手持手电筒,从车顶到车底分段检查、仔细观察,成功地解决了故障。
在担任技术员期间,严皓被抽调到动车所软件小组,从零开始学习软件开发管理和编制宏语言分析脚本。他建立了成都东动车所考试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同事们经常看到他忙得顾不上吃饭,但他总是笑着说:“多学一点没坏处,技多不压身嘛。”
在2015年7月,成都动车段成立之初,各项技术管理工作需要全面整章建制。严皓作为牵头人,制定了现场关键作业及动车组故障处理管理流程和办法。他追求精简有效,仅防溜管理办法就几易其稿,设置了几类场景对应不同举措。他说:“要让看到流程办法的人一下就能看懂,要把管理工作做在前头,才能管得住、管得好、管得顺。”
”与此同时,严皓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为了让夫妻俩能够在一起生活,严皓的妻子从老家努力考上了成都市教师编制。在爱人备考期间,严皓像当初一样耐心地帮助她收集各种招考资料,并筛选出合适的学校和岗位。
随着成渝高铁、西成高铁等多条线路的开通运营,动车的配属数量不断增加,检修类型也变得更加复杂。这对动车检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辑:在紧迫的形势下,2016年,严皓被选入成都动车段创新技术中心。他果断地做出了判断:“动车检修必须要步入深水区,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工作。”
编辑:在现场,严皓带领团队收集并整理了批量性、惯性故障,并深入研究如何最高效地开展故障处理。通过长期坚持,严皓培养出一支专业过硬、分工精细的攻关队伍,相关工作经验也一直沿用至今。
编辑:想要创新,必须依靠自己去摸索。严皓将目光投向了动车组制动闸片。闸片直接影响着列车的制动效果和制动安全,使用量巨大,是国铁集团深入贯彻数字化精准预防修开展节支降耗的重大课题。
严皓从闸片状态修入手,开展了专项攻关,对闸片厚度检测和限度制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在经过9个多月的努力后,严皓和他的团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们却遇到了一个难题:闸片上部厚度无法测量。
为了获得准确的测量数据,闸片必须拆卸下来进行测量。然而,人工测量会产生误差,因此需要大量精确的数据。为此,“列车医生”们亲手触摸闸片并测量其厚度,收集了大量准确的数据。在对近90万条闸片厚度数据进行分析后,他们总结出了5个评估参数,并发明了一种计算公式,能够在已知下部厚度的情况下准确测算上部厚度。
经过反复的测算和试验,闸片更换的限度从原来的8毫米至9毫米提高到了5毫米至6毫米。2019年,根据测算,仅CRH3A型、CRH380A型、CRH380D型动车组就比上一年节约了约600万元的闸片成本费用,同时也为动车制动安全增添了一道保障。
2016年6月中旬,成都动车段开启了首届三支队伍人才选拔工作。严皓以理论考试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进入第二轮实作考评环节。此时,他的妻子已经进入了临产待产期。随着考试的临近,妻子各种临产分娩反应也越来越明显。但严皓轻轻地说话抚摸着妻子的肚子,小宝贝竟然听懂了,慢慢地安静下来。直到严皓考完,小宝贝才呱呱坠地。
编辑:回忆起这段过往,严皓的言语中充满了甜蜜。他说,家庭给予了他巨大的支持。如今,看着女儿快乐地成长,有时他会翻箱倒柜地找出铁路工作帽,高兴地戴上,并摆出各种造型。严皓觉得,自己的工作变得更有意义了。
编辑:有了坚实的支持,严皓的步伐更加稳健。他牵头研发了动车组轮对智能运维决策系统,并在全路率先提出了“0.1毫米间隔薄轮缘标准”,有效延长了车轮的使用寿命,预计每年可节约轮对运维成本100万元。他牵头研究开发的动车组电气故障智能诊断系统,能够指导检修人员快速开展动车组应急处置,并助力职工进行日常培训。他就像拥有了三头六臂一样,一边开展技术攻关,一边创新钻研,将动车检修推向精细化、信息化。
编辑:如今,严皓与团队正在牵头全路CRH3A型、CR300AF型动车组的重难点技术攻关。他们借鉴、运用前沿科技,持续开展动车组运维技术创新,全力推进修程修制改革,建立数字化安全保障体系。在擦亮高铁名片的道路上,严皓和他的团队砥砺前行。对于高铁事业,他们义无反顾地朝着更高点迈进。正如严皓所说:“要把技术革命进行到底!”
随着高铁事业的迅猛发展。
严皓的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他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应该顺应潮流。
用干劲、勇往直前、深入研究
谱写新的事业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