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杨建德: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政协篇章

评论 | 杨建德: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政协篇章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6月22日,《人民政协报》刊登了一篇文章的截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政治协商制度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我们要将传承践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政协事业推进有机结合,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在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更好发挥作用,在政协事业发展中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政协篇章。

准确把握以民为本的文化理念。正如马克思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此,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人民政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民本文化的继承者,要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理念,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照顾不同利益群体的关切,以实践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民本文化。政协的履职实践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中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发表意见、表达诉求,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切实推动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程度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结合大兴调查研究,把履职重心聚焦于群众意愿所在,密切关注民生急难愁盼,倾听民之所呼、所需、所盼,找准着力点开展履职活动,助推矛盾问题解决,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作出政协贡献。

不断深入推进政协协商文化建设。协商民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政治智慧,蕴含着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协商智慧。人民政协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和形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加强功能建设,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和合”“和而不同”等理念,增进文化认同与共识,最大限度凝聚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利益群体,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要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不断强化政协委员对协商文化的认同,激发协商积极性。发扬“团结-批评-团结”优良传统,促进协商文化传承,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不断强化政协委员对协商文化的认同,激发协商积极性。

积极承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政治理念的不懈追求。人民政协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与全局意识,牢记“国之大者”,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围绕中心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现代文明建设事业大局,要厚积政协文化底蕴,常态化、高质效开展好读书活动,帮助政协委员与政协机关干部增进共识、增长才干,实现思想进步、能力提升。要发挥好人才、组织两大优势,加强对传统文化弘扬者的联络、团结、支持,在基层深入组织多样化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持续提升政协人在社会群体中的文化和道德影响力。要深刻认识到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在履职中思考以优秀传统文化带动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结合点。政协委员要强化责任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文化领域不断提升塑造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展现政协委员的履职担当。

(杨建德,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编审:黄 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