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养老服务机构和企业打着“养老服务”和“健康养老”的旗号,以“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实施非法集资活动,非法吸收老年人资金,给老年人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这些行为存在重大风险隐患。为此,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
一、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的常见表现形式
1.假借养老服务机构之名非法集资。一些企业虽然没有养老服务机构实体,但它们没有实际收住老年人并提供照料护理服务。这些企业通过临时租用养老服务机构场地开展活动,或者宣称与养老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声称“碰瓷”养老服务机构。它们通过办卡返利、福利补贴、享受折扣等形式,诱骗老年人办卡储值非法吸收资金。
2.非法集资以提供“养老服务”为名。一些机构承诺提供超出床位供给能力的“养老服务”,或者超出可持续盈利水平的“还本付息”,通过发放“贵宾卡”、“会员卡”、“预付卡”和预交“养老服务费用”等名义,利用高额会员费和保证金非法吸收资金。
3.以投资“养老项目”为名非法集资。一些机构打着投资、加盟、入股养生养老基地、销售虚构的养老公寓、长期出租养老床位、“时间银行”互助养老项目等名义,承诺高额收益、返本销售、售后返租、约定回购,以吸引投资。
4.以销售“老年产品”为名非法集资。以“健康养老”为名义,实则不具备销售商品的真实内容,或者以医疗名义推广销售所谓“保健”相关用品。采取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免费体检、赠送礼品、会议营销、养生讲座、专家义诊等方式,承诺消费返利或给予其他投资回报,非法吸收资金。
5.以“旅居养老”为名进行非法集资。以低价或免费旅游、考察“旅居养老”项目为名,通过储值返利、投资分红、积分养老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二、风险提示:
1.高额利息难以兑现。高额利息资金主要来源于老年人缴纳的费用,这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一些机构或企业并没有与其承诺回报相匹配的收益,难以持续维系资金运转。一旦资金链断裂,高额利息将无法兑付。
2.资金安全无法得到保障。非法吸收的资金通常存放在个人或第三方关联账户中,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难以得到有效监管。这可能导致资金转移、卷款跑路等问题,追赃挽损难度较大,本金难以追回。
3.养老服务需求难以满足。一些机构和企业并不具备提供养老服务的能力,却通过虚假或误导性宣传来吸引老年人,往往无法兑现其承诺,导致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等相关规定,非法集资的个人和单位将面临严肃的法律责任追究。参与非法集资的风险将由参与者自行承担。养老服务机构的本质是提供养老服务,对于带有投资返利性质的承诺,老年人应谨慎对待。高回报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要认清高额利诱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自觉远离非法集资,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如果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可立即向有关部门举报。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