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新展,东方故乡,追寻人类百万年的历史。
(来源:央视网)
展现更接近历史真相的古人类生活
——“东方故乡——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展览的参观感受
6月22日,当你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展厅时,你会看到一具高达房顶的恐龙骨骼化石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个名为“东方故乡——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的展览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王月前介绍说,这是国内首次对古人类研究进行的最全面、最集中的展示。
考古学还原了人类起源演化的故事。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些问题一直是人类好奇心所驱使的考古学家持之以恒的研究课题。
百万年前,古人类从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成为现代人类的祖先。展柜中展示着两颗微不足道的牙齿,它们看似普通,却属于大名鼎鼎的元谋人。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是中国最早的直立人。
编辑:在展厅中漫步,我们穿越了数十万年的时空。展柜里陈列着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头骨,它既具有直立人的显著特征,又带有某些古老型智人的特征,处于人类发展演化的关键时期。2022年,“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的发现入选了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位于欧亚内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直立人头骨化石中同时代最完整的一例。
编辑:从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蓝田直立人(距今约163万年)到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等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历史。
编辑: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自1929年周口店遗址发现北京人第一个头骨化石以来,至今我国境内已有70多处遗址发现了史前人类化石。考古学家通过对这些古人类化石的分析,揭示了百万年前人类起源的惊人秘密。
编辑:该展览使用许多生动有趣的展品,生动地展示了古人类的生活细节。例如,距今42万至32万年的沂源人牙齿上有剔牙的痕迹,这是东亚地区具有确凿证据的最早人类剔牙行为。距今30万至13万年的马坝人头上有受到钝性外力冲击后造成的非致命损伤,可能是古人类之间互相攻击导致,这是东亚地区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间暴力行为的证据。田园洞人趾骨比较纤细,一些学者由此推测,这可能是东亚古人最早穿鞋的证据。
编辑:早在数万年前,人类就有着爱美之心。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已经开始用骨针缝制衣物,在薄薄的草鱼眶上骨穿孔用来佩戴装饰,并用赭石颜料对部分装饰品染色。在宁夏灵武水沟洞,先民将鸵鸟蛋片修整成精致的环形装饰品。宁夏鸽子山出土的鹿牙装饰品表面残存着黑色、红色物质,说明当时的人可能使用赭石、木炭混合动物油脂制作黏合剂,将鹿牙犬齿固定在衣物上。根据鹿牙上划痕风格的不同,可以推断是由至少2至3名工匠分别雕刻完成。这些考古实证还原了更细节、更有趣、更接近历史真实的古人类生活,让人惊叹于古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编辑:古DNA研究揭示了人类起源的秘密。
在展厅中,有一排实验室微缩模型,展示了研究人员如何从“污染”的古生物样本中提取古DNA。这些模型让观众能够直观地了解这一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DNA密码。20世纪80年代后,古DNA被广泛用于研究人类遗传与演化历史,它就像一把“金钥匙”,不断揭示群体遗传特征和人类演化特点,为探寻人类起源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邓涛介绍说,这项技术已经成功解码了东亚最古老的现代人田园洞人的基因组,揭示了东亚史前人类多样性和遗传历史的复杂性。同时,大规模、系统性地研究了我国南北方古人群的基因组,揭示了近万年来中国人群南北方分化格局、主体遗传连续性、双向迁徙过程,以及南岛语系人群的中国南方起源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
以前,在中国发现的早期现代人化石非常稀少,且没有保存完好的化石记录早于距今4.5万年。然而,在过去10年里,中国古人类学界在多个地区发现了早期现代人化石。通过对这些人类化石的年代测定和形态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在距今10万至8万年间,华南地区出现了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与此同时,在与这群现代人同时代的北方地区,还生活着形态特征更原始的“土著居民”。
从猿到人的百万年历程,为我国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发展演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古脊椎动物演变到中国直立人的发展,再到现代科技揭示现代人的直系祖先,几十年来的科研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也夯实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正如王月前所说:“希望通过展览,引导广大观众系统了解中国百万年人类活动史发展演进的艰辛历程,深刻感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丰富内涵。”
(原载于2023年6月25日《光明日报》,记者李韵和王笑妃报道)
海报设计:赵镭。
东方故乡,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历史。
展期:2023年6月22日盛大开幕。
地点: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展厅。
编辑|吴比。
审校 |王思蕴。
张应。
终审 |王月前。
王原。
孟溪。
刘钧。
在这里,您可以遇见国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