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发展共创营|自组织培育1.0-2.0成长之路(中)

社区发展共创营|自组织培育1.0-2.0成长之路(中)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2023年2月19-22日,招商局慈善基金会举办了“社区发展共创营”第一期——社区自组织培育专题交流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陶传进教授的专业指导下,40余位社会组织伙伴、社区书记、社区骨干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和共创。他们从“社区自组织寄托着怎样的理想、能否落地、效果及难点”的思考出发,通过九个典型案例呈现了培育社区自组织的不同脉络和可行做法。通过对话的方式,对做法背后的原理进行了挖掘和解读,最终呈现出“社区自组织培育的本质和整体发展格局”,为一线探索者提供了清晰的当前位置和可行的发展方向的启示。

感谢所有参会伙伴的共创共建。在整理和推送交流会关键内容的同时,我们委托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研究团队在交流会基础上对《社区自组织培育专题研究报告》进行丰富和升级。后续将正式发布。

这篇推文将介绍2.0阶段的社区自组织,包括其核心做法和现场对话形式的解读。希望这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自组织培育议题,或作为导读研究报告的线索。我们期待与伙伴们的进一步探讨。

2.0阶段的社区自组织正在经历从微小到宏大、从低到高的成长过程,不仅组织规模、成员数量和处理能力不断增长,更包含着质变的特征。它开始涉及“私”到“公”的领域,并专注于公共事务的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呈现出公共参与和促进社会公益的两大显著特征。我们将通过三篇推文来展示自组织从1.0到2.0升级换代的各种情况(包括2.0+儿童、为老服务等典型议题)。本篇将分享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和成都市武侯区龙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为老服务议题上,从1.0进入到2.0志愿服务深层次领域探索的精髓,并探讨志愿服务的实质是什么。

一、案例核心做法的呈现。

“一个观众的剧场”是社会服务领域中一项典型的深度探索。其主要服务模式是志愿者走进残疾人、高龄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家中,通过一对一的表演、聊天、陪伴等方式与服务对象进行深度互动。该案例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是一种“人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的深度交往。当我们帮助特定服务对象时,我们更加注重“人”本身,这种视角能够捕捉到服务对象作为一个人、一个生命个体所散发出的光芒与价值。例如,我们不再关注对方是否为残疾人、是否步入花甲之年,而是进入到双向互馈的轨道,即助人者也可以从受助者的变化中感受到生命本身所蕴含的美好。基于双向互馈的关系,受助者与助人者之间建立起一条新型人际关系通道,与功利性或熟人式关系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彼此之间更加尊重对方的生命本身、更加平等相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助人自助。那么,他们具体是如何做的呢?

志愿者每次入户陪伴至少一个小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诊断+针对性陪伴”:一定要先去关注老人的身体和情绪状况并对服务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如果他今天的心情不好或情绪过于激动,或者有一些老人可能就喜欢清静,不喜欢吵闹,那么有些服务就不能开展指志愿者对服务对象情绪、健康和心理状态的诊断,并提供针对性陪伴;要针对他们的需求来开展心理支持服务,例如本身服务对象的情绪就很激动,这时唱歌跳舞可能会使他们的血压持续上升;而不喜欢吵闹的这部分老人,陪他聊聊天、摆摆龙门阵可能就是最好的方式,一来就要唱歌跳舞的这种思路肯定是不行的指根据当前服务对象状态提供适合的陪伴服务。

这对志愿者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志愿者的来源和持续性至关重要。从入口端来看,应严格把控志愿者进入门槛,重点关注理念和奉献精神。除了自主招募外,志愿者介绍和受益人转化也是新志愿者的来源渠道。这两者的持续性相对更强,因为志愿者介绍的通常是与自己特质相符的人,而受益人转化来的通常是感受到这一服务带来价值与意义的人。志愿者经过筛选后会接受简单的培训,学习“诊断+针对性陪伴”的服务方法和注意事项。之后去往相应老人家中开展服务,过程中至少有两名志愿者陪同,具体服务内容由志愿者根据老人当天的状态和特长确定,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当天服务结束后,机构会组织志愿者分享感受、疑惑、经验和思考,形成相互支持的共同体氛围,成为支持志愿者继续服务的动力来源。此外,服务对象的反馈和变化也给了志愿者持续服务的决心,“看到老人们高兴的时候,自己心情也很愉悦,特别有意义”。

二、与案例的对话:

Q:“一勺米”是自组织1.0版本,“一个观众的剧场”是2.0。你觉得2.0比1.0质变在哪里?

其实我们并没有专门培育自组织来进行“一勺米”,因为它更加轻量化,是一种倡导行为。例如,我会带着小朋友敲开邻居的门,告诉他们我是他们的邻居,我们想要捐一勺米给他们,并邀请他们一起参与百家粥的制作,这是一次公益氛围的倡导活动。我们的重点更多在于建立关系,而不是要求自组织持续提供服务。对于“一个观众的剧场”来说,建立组织并持续提供服务是必要的。

「A」

这是一个外在形式,实际上1.0也可以建立组织,2.0也可以不建立组织而只关注服务本身。

或者可以这样表达: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在没有的情况下动员人们,另一个是在已经有的情况下动员人们。"一勺米"指的是在最初邻里之间并不认识,需要通过发放通知的方式让大家去敲开邻居的门,索取米饭,再将这些米饭煮成百家粥与邻居分享,从而让大家从陌生人变成熟人,从无到有地建立关系。而"一个观众的剧场"则是指在已经相互认识的人群中动员他们去拜访老人,为他们提供服务,从而使他们从良好到更好。

「A」

Q不一定,但“一勺米”可以先认识再开展。“一个观众的剧场”也可能是之前不认识的。外观并不代表本质。或者可以换个问题,问问他们两个哪个更难做。

毫无疑问,观众的剧场是更重要的。从最初建立关系,到深入提供服务并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再生产更多服务。

「A」

一个可能的答案是,一勺米和一个观众的剧场的难度不同在于人们内心的认识不同。一勺米是通过物质传递帮助,让居民看到别人有物质需求时,很容易产生怜悯并给予物质帮助。而一个观众的剧场则需要到老人家里去做精神陪伴服务,需要社工理念。可以说,一个观众的剧场的定位比一勺米更高,接近社工所需的平等、接纳和尊重。接下来,我想先请您分享几个促使你们理念或境界改变的典型镜头。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2年3月12日,那天我去拜访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他独自居住在一楼。当我走进屋子,一股消毒水的气味扑鼻而来。屋内潮湿,老人不停挠着手,之前擦了那么多药都没好。第二天,我们先送去了硫磺皂,然后我陪他去医院检查,才知道他患上了瘙痒症,吃了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从此以后,这位老人每天都要拄着拐杖来办公室找我。

「A」

Q建立这种关系是十分感人的,我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服务关系的第一个层次是同情,而同情正是起源。“一勺米”源自于我看到他家境贫寒,便很容易产生同情之心,这是一种单方面的施舍。但如果我不仅看到他的贫困,还因他的人格而尊重他,并从他身上得到精神上的回报,那么我帮助他就会带来感恩之心或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同时我也得到了鼓舞和肯定。第二个层次则是精神上的收获。

有一个两父子家庭,父亲之前是大学老师,退休工资很高。他儿子我们猜测可能有精神分裂症,长期坐在办公室门口长廊喝酒,神态有些异常。我们向社区汇报并沟通,并去他家里与他父亲交流。但他父亲很担心,如果强制让他去做精神鉴定,回来后他会伤害他父亲,因为他比他父亲高大健壮。后来他父亲主动来求助,因为儿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那段时间楼上的人路过咳嗽,他都会打开门来骂。最后我们介入,市医院都到了门口,但他父亲还是没下定决心签字。最后是父亲被咬耳朵,再加上儿子有要将父亲从楼上推下去的举动,他父亲从那以后再也不敢回家,才主动找到我们说愿意签字将儿子送往医院做鉴定。

「A」

Q这件事情为什么会促使你提升自己的境界?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案例时,作为一名社工,我感到非常无力。我不知道他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他是否害怕被打。但是,当我看到他每天都在广场上喝酒,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更大的风险。因此,我开始考虑提前介入,为他提供一些预防性服务。

「A」

Q您认为“我可以做”是吗?这是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社工往往希望能够提供更高端的服务,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并没有这样做。原因在于,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他们会获得巨大的鼓舞和激励。他们意识到,即使是这些困难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努力得到解决。 另一方面,有些服务对象会让人产生误解。他们会认为只要不出事,就没什么问题。但社工会把他们视为个体生命,并尝试解决他们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社工会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来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种情况下,专业人员的理念和层次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和实现,从而获得巨大的肯定和激励。 以上两种情况都涉及到“被唤醒”。一种是“我帮助他,他反馈给我”,即生命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和唤醒;另一种是服务对象原本就拥有某种能力,只是需要被胜任感和唤醒。他们的做法还包括:在临终前去到老人家中录像,让老人的孩子从国外回来看到母亲的录像,感受到巨大的感动。还有给老人拍照,他们会非常珍惜并专门装在小兜里随身携带。 他们的团队认为这些做法具有价值,因此在服务层次上进一步提升。如果说最初是施舍,那么现在的质变在于他们从这些经历中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激励。

平等,可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

「A」

这是我的建议:A这是我的建议:

会,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并且我会觉得,每一个困难的人都能取得成功,而我可能在那种情况下也无法像他们一样做得那么好。

「A」

这就是看到对方的价值。你(服务对象)给我(社工)提供帮助你的机会,这是最简单的升级换代。高级升级换代就是你更让我看到你生命的精彩。我帮你并不是让你活下去,而是觉得生命这么精彩,帮助的过程也是我们共同成长的过程。或许有少量资深志愿者会升级到这个层级,但没做志愿者的人不太容易感受到这个层级。

一、案例核心做法的呈现。

这个案例是深度社会服务的典型探索。它主要模式是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服务,主要形式是将高龄老人们带出家门开展集体性聚会与活动。在此过程中,低龄老人志愿者陪伴支持高龄老人。这种服务释放出温暖的价值,因为它让高龄老人融入集体,并让他们感受到支持。这种服务还能够扩大共同体,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一个规律显示,一旦成功将孤寡老人引领至高温共同体之中,他们便会愿意主动参与接下来更多的活动。这种服务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具有社会温度。因此,一个具有社会温度的共同体可以起到社会服务的功能,效果更好。作用机制可以简单表述为:高温共同体→为高龄老人服务。 具体服务路径的形成如下:该行动起源于项目负责人对老年人在陪伴与支持方面的需求以及社区关系相对冷漠的综合判断。第一步是通过兴趣俱乐部形式吸引低龄老人们走出家门、一起活动,满足他们对兴趣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求,并挖掘各支兴趣俱乐部的活跃者成为核心骨干。第二步是引导每支兴趣俱乐部进行自我管理,例如各团队内部自行制定活动时间,商讨是否举办比赛或需要何种资源等。这种运作方式有效推动各支队伍展开自主探索。 例如,在一次低龄老人们互相了解活动过程中,大家发现对方的生命故事很精彩,于是专门设计“生命故事会”活动,每次邀请一位老人分享个人经历。当兴趣俱乐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第三步则是在俱乐部中招募低龄志愿者,由机构人员与低龄志愿者一起去往高龄老人的家中聊天、挖掘需求。在了解到高龄老人普遍存在陪伴需求后,机构和志愿者们决定在社区内开展一月一次的生日会,让那些身体条件尚可的高龄老人走出家门,和低龄志愿者们一起活动。

该行动起源于项目负责人对老年人在陪伴与支持方面的需求、以及社区关系相对冷漠的综合判断,于是想在社区内部搭建一个为老服务互助平台。第一步是以兴趣俱乐部的形式吸引低龄老人们走出家门、一起活动,以满足他们对于兴趣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求,并且在其中挖掘各支兴趣俱乐部的活跃者成为核心骨干(注:做法可参见自组织1.0的培育手法);第二步是引导每支兴趣俱乐部进行自我管理,例如各团队内部自行制定活动时间,商讨是否举办比赛或需要何种资源等,机构则根据各支俱乐部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资金筹集、项目书优化等支持工作。这种运作方式有效推动各支队伍展开自主探索,例如在一次低龄老人们互相了解活动的过程中,大家发现对方的生命故事很精彩,于是专门设计“生命故事会”活动,每次邀请一位老人分享个人经历;当兴趣俱乐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第三步则是在俱乐部中招募低龄志愿者,由机构人员与低龄志愿者一起去往高龄老人的家中聊天、挖掘需求。在了解到高龄老人普遍存在陪伴需求后,机构和志愿者们便决定在社区内开展一月一次的生日会,让那些身体条件尚可的高龄老人走出家门,和低龄志愿者们一起活动。

这里分享生日会的做法。在生日会上,低龄老年志愿者照顾两位高龄老人。活动场地精心布置,主持人站在外圈,机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大家提供服务。志愿者通过表演节目营造氛围。高龄老人表演时,志愿者接纳害羞和害怕的情绪,并持续鼓励。很多老人颤抖着拿起话筒表演。主持人带领大家吃蛋糕,玩游戏。随着生日会开展,志愿者和老年人得到滋养,归属感和能量感提升。交往和相处需求凸显,为后期院落周聚会奠定基础。五位核心志愿者自发在院落开展周聚会。

二、与案例的对话:

看完视频后,我们所有人都非常感动。伙伴们的眼角都泛起了泪光。大家并没有觉得这是在故意煽情,而是能感受到老人是发自内心地认可。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可能并不少见。但是,与那些形式化、仅仅让老人活动一下再照张相就结束的做法相比,你们的关键之处在哪里呢?

我们这个项目更注重细节,关注每个老人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A」

Q将老年人组织起来,让年轻的老年人为高龄的老年人提供服务,这看起来非常棒,但实际上却很难做到。这并不是让老年人待在一起就能取得效果,那么你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志愿者分享说,最初他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与活动。但随着一次次的接触,大家逐渐熟悉起来。临走时,那些高龄老人还会向他们打招呼,表达感谢之情。这对志愿者们来说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回馈,让他们感受到这件事情的意义,从而愿意继续参与。 此外,随着邻里之间和志愿者之间的逐渐熟络,大家的友谊也在通过活动不断加深。志愿者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也得到了提升,因此他们会更愿意去做这件事情。例如,有一次下雨,一位志愿者无法开展活动,但老人们仍然在日照中心门口等待。这位志愿者看到这一幕,内心非常不忍,觉得让老人失望了。因此,他之后增加了活动的频次,每隔几天就会开展一次活动。

「A」

老年人非常需要陪伴。刚才大家感动于老年人获得了这么多温暖,同时也说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获得。在社区里,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非老年人,通常都是各顾各的。按理说,他们只要走到一起开展活动、自己给自己服务就行了,并不太需要别人。但为什么那么难做到呢?

我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三九寒冬,院落里有一堆煤。直接用火柴点燃它可能比较困难,但是如果你先点燃麦尖,再点燃小干柴,再加入一些木头,就能成功点燃煤了。等到煤燃烧起来后,就不需要再去管它了。由于煤自身具有很高的燃烧热能,所以这就是所谓的“点火的过程”。刚才主讲人分享的正是“点火效应”,只要能够点燃,人们就能自行加热,如果无法点燃,就需要儿女的帮助和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这就是龙腾社工最核心的技术——“点火技术”。

我们继续分析点燃后会发生什么。当社工带领大家活动到一定程度和阶段时,这些老年人开始说:“你不用管我们了,我们可以自己来组织。这是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即自己组织。到了这一步,才叫社区自组织,在这之前叫社会服务。第二个里程碑是,当这些老人在这个群体中获得温暖和愉悦后,他们会变化,变得比之前更愿意做志愿者。他们会觉得我们能在这里参加活动,但还有老人在家里不愿出来。我们可以到他家去跟他聊天、或者把气氛带到他那去、或者把他请过来参加活动。这是又一个里程碑。所以一旦点燃成为自组织,不仅可以把更多孤寡老人拉进来,还可以到他们家里去。看到老人家庭条件不好,还可以链接资源等等。

所以这里的关键是整个氛围的温度。我们可以将其简化为“社会温度”,其中“外”和“内”各占三分之一。在组织第一次活动时,很难让每个人都发言,这时组织者就需要自己来。这个角色很重要,需要一个有激情的人来带动氛围。他的基调决定了这个空间的基调,能引起大家共鸣,这个氛围就起来了。这是外部给的温度。 “内部温度”也占七分。这来自于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是否真正把对方当作珍贵的“人”来对待。当作为人对待时,就要关注到对方,并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过生日时以老人为中心,真正给老人过一个开心的生日。外社工经常用的一招就是让老人讲他的故事,故事是否重要并不重要,关键是用优势视角来理解。当站在对方视角、有同理心时,我们自然更能看到对方的价值,而且不再是传统关系上的朋友,而是接纳、认可成为核心。在这样的微环境中,接受服务和服务时,他们都能获得价值感和愉悦感。

所以从外面看,一个充满热情和激情的人是至关重要的。从内部来看,一个擅长洞察对方内心并真正认为对方有价值的人也非常重要。

“社区发展共创营”。

“社区发展共创营”是一项由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策划举办的活动。该活动旨在关注社区发展领域的核心议题,联合社会组织、专业支持方等多方伙伴,共同探索议题的格局、发展脉络、关键节点问题及解法、自身所处位置及可行方向。通过探索从项目资助及实践、有效解决方案输出到示范以及更广泛的应用,推动议题更有效地解决,形成一个闭环。首期交流会由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和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联合举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