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这座豪门大宅,十分罕见,令人震撼

兴宁这座豪门大宅,十分罕见,令人震撼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梅州资讯可以改为消息来源:梅州资讯

进士第,位于广东省兴宁市坭陂镇汤一村,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它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经过三代人的不断扩建,最终形成了现在规模。

这栋房屋原名为荣秩第,因为第二代五子如柳公中武进士后,才更名为进士第。2009年,它被列为兴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

王杞薰(1774-1832),字如柳,号楚堂,是清朝嘉庆六年武进士,被钦点为三等蓝翎御前侍卫。在清嘉庆年间,他的第三代子孙王如萍中武进士后,被任命为嘉庆皇帝御前侍卫,因为“为官十载一介不取,接上谨慎,待下宽和,其它军民咸服”而受到表彰。

1832年,王杞薰病逝。嘉庆皇帝特派官员前往吊唁,并送上“御前侍卫府”匾额、生前使用的大刀等武器,以及铜蟾蜍一只(均已遗失)。

据传,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曾担任宫殿传胪,靠近皇帝,深得嘉庆帝的信赖和赏识。

他的父亲曾被封为武德骑尉,被授予儒林郎的荣誉称号。朝廷还将封典移交给他的祖父母。王杞薰擅长使用大刀,他的大刀长3.5米,重达188斤(按照司码斤计算,约合125公斤)。

这把刀世代相传,一直珍藏在祖屋上龙厅。然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它不幸被熔入铁炉,用来制作劳动工具。

进士第的占地面积近2200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的面阔为150米,进深为108.9米,建筑占地面积为14835平方米。

全屋共有300间房间,28个天井,3个主厅,2个化胎,6条巷屋,6间书院,2个禾坪,1口池塘和1个跑马场。

这座建筑规模宏大,建筑坚固,结构工整,在兴宁境内独一无二。它是一座罕见的大型“棋盘形围龙屋”。

进士第的选址非常讲究,它坐南向北,符合“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风水学原则。大屋后方是宁江盆地南部的连绵群山,而大屋前方则是千亩低垄湿地,它沿着北面缓缓延伸百里,与东西两翼山峦一起拥抱兴宁、龙川两地。

主屋左右两侧各建有一幢杂房和厕所,与正屋相连。右侧的书院前有一条开阔的天街,可以作为晒场。屋前视野开阔,有千亩良田,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

全屋结构古朴大气,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客家人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所以屋内设有一两间书院是很常见的。但是,像进士第一屋六书院这样非常罕见。

全屋采用灰沙和石料夯筑,外墙厚度达42厘米。里屋采用土木石结构,屋后围墙高度为7米,厚度为50厘米,整体厚实。

共有5栋房屋,南北朝向。其中,上、中、下正堂各1栋,另外2栋为直排式围屋(枕头杠)。

正屋楼层共有3层,底层用于居住,二层和三层则用于存放物品。如果遇到洪水,居民可以转移到二层居住。此外,正屋后面还有2栋直排式围屋,长度超过百米。

进士第堂号为“三槐堂”,全屋对联由自己创作,共有23副,沿用至今已有200余年,代代相传。

每逢除夕,本屋的文人们会用红纸写下对联,并张贴在指定的大门、小门、堂柱和墙转角处。

联文或记事、或劝勉、或抒怀、或描景,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展现了进士第人文脉络的魅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