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灸法大会(ICM)
中国艾灸产业的风向标,世界艾灸发展的推动器。
56篇原创文章。
微信公众号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章摘编自《名医大家讲中医思维》,由记者林晓斐整理而成。
祝世讷,男,1940年12月1日生于山东青州。196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政治系。1978年起担任山东中医药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究室主任,教授。他开创了中医学与系统科学交叉研究的新领域——系统中医学,并成为该学科学术带头人。他出版了12部学术专著,包括《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和《中医学原理探究》等。
祝世讷,男,1940年12月1日生于山东青州。196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政治系。1978年起担任山东中医药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究室主任,教授。他开创了中医学与系统科学交叉研究的新领域——系统中医学,并成为该学科学术带头人。他出版了12部学术专著,包括《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和《中医学原理探究》等。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研究和发展方向的问题。我既非中医也非西医,作为旁观者,我来谈谈对中西医结合的一些认识和理解。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探讨中西医结合研究的60年经验,其次探究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与西医的差异,最后明确中医复兴的根本方向。
中医创造了五大奇迹。
,过去几千年,中医学创造了五大奇迹。
第一大奇迹: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临床样本库,这一事实无可争辩。
第二大奇迹:在世界多元起源的医学中,唯有中医一枝独秀,连续发展至今。
第三大奇迹: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从未与西学融合,这是李约瑟研究的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领先世界长达一千多年,尤其是在欧洲之前。然而,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开始了科学技术革命,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学科逐步发展壮大,并超越了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这些学科知识逐渐与欧洲的学科知识融合。然而,李约瑟发现,唯有医学领域缺乏融合的可能性。他无法确定融合的时间,只能给出一个未知数X。
第四个奇迹:中医学在两千多年前确立的理论、方法、药方至今仍主导临床。除了中医学,没有任何一门医学拥有这种能力。
第五个奇迹:中医是复杂性研究的先驱。复杂性科学和系统科学是对世界复杂性的研究,它们是20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新研究领域,也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前沿。研究发现,人类是最典型的复杂对象,而对这个对象最早的研究就是中医。
中医的基本原理与西医之间存在着不可通约之处。
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西医与中医之间的差异,并弄清楚哪些基本原理是西医不能通约的。下面我们来重点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中医和西医。现有的西医并非完整西方医学,而是一个发展阶段和时期。西方医学历史悠久,起源于古希腊,经历了转折和中断,在中世纪的1000年间完全中断。从1543年开始,西方医学走上了全新发展道路,研究和解释人的基本问题,并把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成果融入其中。现有的西医学教科书中找不到古希腊或古罗马的痕迹,解剖学如此发达,却没有一个字是盖伦的。盖伦是古罗马解剖学鼻祖。现有的西医学确实是现代化的、新的,但它割断了前面的历史,思想文化近代以来16世纪以来的,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物,特别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医院工厂化、医疗设备机械化,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因此,现有的西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背景下发展出来的特定形态,可称为还原论医学,并非完整地代表了西方2000多年医学发展形态。那么中西医结合呢?能否结合?这就存在问题了。它是那么一种特定形态的医学,若要中医与其结合,则需看看中医是什么样子的医学。
中医学源自中国,发展于此。它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类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的智慧结晶。中医首先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是整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人类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生命运动,特别是《黄帝内经》、《难经》和先秦医学等时期,医学更多地研究人的生命运动。《黄帝内经》的主题就是生命运动问题,然后才是健康与疾病,即人生命运动的健康与疾病,而不仅仅是疾病的防治问题。关于疾病防治的学问和技术并不简单,它是一种智慧,绝不仅仅是临床上那点东西。它包含了高深的思想、对世界及生命的深刻理解,包括哲学和科学,是道、学、方、术统一的。不能简单地将中医抽掉思想、抽掉灵魂,仅仅看理法方药和治疗方法,那样会将中医的灵魂抽掉。中医学是中华文明的医学精华,并且它的发展从未中断,一脉相承地连续发展了几千年。
那么,这样的中医学与那样的西医学能否结合呢?这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通过这种方式,中医和西医的不可通约性被揭示出来,表明两个医学的学术视野是独立的。原本以为中医和西医的学术视野是大小圆圈相套,即中医的视野在西医的视野之内(如图1),但结果表明,两个视野的差别非常大。中医和西医的视野是分离的(如图2),而且中医的视野不仅不比西医小,而且更远更深,远远超出了西医。
如图1所示,中医和西医的视野是分立的。
图2。
中西医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类似于几何学中的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欧氏几何的第五公理指出,过直线外一点的直线只有一条与已知直线平行。根据这一公理,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然而,非欧几何的罗氏几何和黎曼几何则有所不同。罗氏几何的公理指出,过直线外一点的直线至少可以有两条与已知直线不相交。因此,它得出的推论是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小于180度。而黎曼几何则不允许直线与已知直线不相交,因此它得出的推论是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大于180度。从最简单的角度来看,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究竟是等于180度、大于180度还是小于180度,都有理。它们都不能通约,反映了不同的内容和对象,即空间曲率不同,分别反映了不同的事实和规律。
思维方式也是不可通约的。
首先,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导致我们对同一事物认识的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视野。中医采用系统思维,而西医则采用还原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规律的把握有所不同。
以人为本与以人体为本。
现行的西医学建立于16世纪以后,是基于还原论思维,以解剖学为基础,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还原性知识研究的产物。它强调以人体为本,强调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发育良好等。疾病也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问题,其关键词是人体。中医研究了人体,但并不以人体为本。那么,健康和疾病的根本在哪里呢?中医认为,它们的根源在于人,而不是人体。中医认为人是宇宙演化的一种产物,是与天地之气相结合的产物。人的生生之气与天相通,生气通天。因此,中医把人理解为宇宙演化的一种产物,这完全符合现代科学认识的结果。
宇宙演化,在近35亿年前产生了地球上的生命现象。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现象的区别在于它们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和自我调节的特性。非生命现象没有这些特性,而生命则包含了这三种特性。这种物质运动被人类科学称为生命运动,简称生命。经过35亿年的演化,人类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黑头发、黑眼睛、两条腿、两个胳膊等形态。在生物分类学上,人类被称作人类,它是宇宙物质演化到今天形成的生物,被称为人类或人,作为宇宙产物来理解,是宇宙之人,而不是生物学分类学上的人。因此,中医非常注重和强调人是宇宙之子,强调人与宇宙母子关系。由于人与天有关系,天人相应,所以研究五运六气和人与外环境的正邪关系是很自然且符合实际的。而且这符合了人的本质是生命之气的概念,即有了生气、生生之气这样的概念。《黄帝内经》的主题就是讨论人的生命运动及其健康与疾病。因此,中医学的学术核心是人的生命运动问题以及生命运动的健康与疾病。核心是生命运动,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的生命运动为本。因此,在中医中,疾病不仅仅是孤立的病症,而是涉及到人。病症发生在人身上,是人发生的病症,调理对象是病人,而不是把人孤立地丢弃的病症。
解剖研究和超解剖研究。
西医和中医在研究方法上有所不同。西医采用解剖学原理,而中医则采用超解剖学原理。西医的解剖学研究较为发达,因为人体解剖学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体解剖学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人体结构的深入了解,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在中世纪,解剖学被严格禁止,直到1543年维萨里出版《人体构造》,才重新开启了解剖学的新纪元。特别是在1761年莫干尼出版《疾病位置与病因》后,建立了病理学,将疾病与解剖形态直接联系起来,并建立了局部定位理论,通过解剖形态来确定病灶的位置,形成了疾病的概念。近代以来,解剖学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西医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解剖学研究的特点在于通过对解剖形态的分析来认识疾病,并发展出针对器质性疾病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解剖研究曾受到不断的污蔑和贬低,被认为是中医落后的表现之一。然而,这只是误解。事实上,中医的解剖研究在古代比西方更先进,甚至比盖伦还要早得多。我们都知道,在《难经》、《内经》、特别是《灵枢》中都有系统的记载,包括尺寸、分量和形状。那个时代是对人体真实形态结构的记载,而那时盖伦尚未出生。汉代以后,解剖学继续发展,直到1830年王清任的《医林改错》都没有中断。但是,解剖研究的高峰是在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的发展水平更高。有正史记载的解剖研究是《汉书·王莽传》,其中记载了王莽处决一个叛徒的事实。
王莽是公元前46年到公元后23年,比盖伦早了近200年。他的反将王孙庆被带回来后进行剖剥,汉书上记载:“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剖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筳导其脉,知所终始。”这是正史记载的一次真实的活体解剖。太医、尚方、巧屠三人共同对王孙庆进行解剖、量度五脏。这是正史上记载的,野史上和其他学科史书中可能还有更多记载。这个记载非常重大,表明中医的、中国的解剖研究在东汉这个时期王莽时代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中医的人体解剖研究比西医久远得多。
更重要的是,中医不仅发展了解剖研究,还发展了超解剖研究。人的疾病不仅仅与人体有关,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运动发生异常。生命运动发生的异常无法通过人体解剖研究找到,就像电脑软件死机时需要从硬件入手一样。中医以临床研究为基础,面对的病人并不都是形态结构上发生器质性病变,许多病变是人的生命运动发生病变。因此,不能仅依靠解剖研究来认识疾病。因此,中医发展了解剖研究,同时根据需要发展了非解剖、超解剖的针对人的生命运动的超解剖研究,以认识不具有解剖形态的事实和规律。经络是最有代表性的,许多研究认为经络的发现以解剖研究为基础,但实际上并没有根据。各种材料都没有这方面的事实,五运六气、阴阳、藏象、证候这些内容中医学的基本内容都不是靠解剖研究认识的,现在也没法从解剖形态找到根据来验证它,它不是形态结构。
张仲景与盖伦的分道扬镳,是张仲景的一项重大贡献。他与盖伦同属一个时代。在张仲景之前的《黄帝内经》时代,中医既注重辨病,也注重辨证。辨病方面,有些是形态结构上的病变,需要通过辨证来判断。张仲景开辟了辨证论治的时代,他将中医学对疾病的研究从辨病辨证同时进行,从既重视人体病态,又重视人的生命运动病态,转向重点研究人的生命运动之病态。张仲景的研究完全属于超解剖研究的一个典范,标志着中医关注的焦点从病证同治转向强调辨证论治,本质上是对疾病研究认识的重点从人体的形态结构病变转向了注重人的生命运动的内部,这是个重大的转变和深化,也是中医一个重大的历史贡献。
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
西医学主要针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器质性病变进行辨别,其核心是病因、病理和病灶。中医学则从张仲景时期开始,逐渐转向辨证论治,研究人类生命运动中的疾病,并称之为“证”。其研究重点在于病机、病证和病候。我认为,应该将病机、病证和病候视为一个独立的病变系统,它与人体形态结构的病变不同,只涉及人类的生命运动疾病。该系统从病机开始发展,在临床上表现为病证,并形成相应的病候。
生态调理是对抗性治疗。
西医学强调对抗性治疗,而中医学则采用生态调理的方式。生态调理的含义是,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生命运动的变幻,它认识到生命运动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会呈现出一种状态,并且这种状态会不断地变化,既有正常状态也有失常状态。失常状态就是病态,可以称为病变状态。中医认为病机是运动的矛盾关系失调。失调的结果是生命运动的形态不正常,成为病证,表现出寒热虚实等症状。
所以,疾病的本质在于其生态异常,而不是器质性异常。中医理论非常清楚这一点。那么,如何治疗这种疾病呢?中医理论认为,治疗方法在于生态调理,通过调节生态机制、矛盾和过程来治疗疾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是非对抗性治疗,如调理、汗、和、下、消、吐、清、温、补等。药物的性味也具有生态特征,四气五味以及药性都是生态性的。中医正是利用了这种生态作用来治疗疾病。
中药方剂和化学药物。
西药属于化学药物,而中药则属于中医化的自然药物。中药和自然药物之间存在“白马非马”的关系。中医将自然药物进行中医化处理,使其成为中医专属使用的药物。这种处理方式有3条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将性味中医化,即根据药证来对应。神农尝百草并不是寻找它的化学成分,而是寻找能够调理证候的性味。因此,中医从自然药物中开发出能够满足中医需求的性味。我们只需一讲四气五味就能明白,这是根据药证来对应的。
第二是功效中医化,它是以治疗为依据的。使用中药时,应遵循中医的治疗法则,将中药的性味转化为中医所需的治疗功效。掌握八法等治法,是将中药的性味转化为功效的杠杆或通道。若不遵循这些治法,中药的性味将无法发挥出中医所需的疗效。若不按照中医的治法使用中药,其疗效将会杂乱无章。
第三是用法中医化,即组方配伍。中医使用中药的主导方式是方剂,其通过君臣佐使、七情等相互作用关系,将药的性味相互作用,形成方剂的整体功效。方剂的整体功效并不等同于各药单独作用的相加和,这是中药用药方式的中医化。
中医的复兴必将实现。
中医复兴的最根本目标是恢复中医基本原理的活力。中医学的基本原理是新医学革命的战略性方向,它代表着未来医学的新方向,而不是具体的技术细节。尽管中医学不可能完全取代西医学,也不可能“包打天下”,但它的基本原理终将成为未来新医学的主旋律。
中医复兴需要完成几个转变。首先,我们需要从还原论思维转变为系统论思维。其次,我们应该从医学研究的主导内容转向以人为本。第三,我们需要从解剖研究转向超解剖研究。第四,我们应该从治人体病转向治人的生命运动病。第五,我们需要从对抗性治疗转向生态调理。最后,我们需要从追求特异性药效的简单化开发转向生态性药性和以方剂为代表的复杂性开发。
中医的复兴关键在于学术。而学术的复兴则取决于基本原理的创新。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并用现代技术加以发展,以达到21世纪甚至25世纪的新水平。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来解释这些原理,并将其提升到现代科学的水平。中医复兴将是一场革命。
首先,中医自身需要一场革命。对于中医来说,复兴的关键在于对基本原理的认识和掌握。目前,我们对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在深度和价值方面仍存在不足,甚至有些认识还自我抹杀。因此,我们需要从自发到自觉地认识这些重大成果和原理性内容,并用现代科学来研究和解释清楚,以实现中医的真正现代化。从经典中医学发展到现代中医学,这将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
其次,对于整个医学界来说,这也是一场革命。因为中医学的基本原理是超越西医的。研究和解释清楚中医学基本原理,从解剖研究到超解剖研究,从对抗治疗到生态调理,这种转变是革命性的转变。我们需要通过这种革命性的变革和发展,将发展上升为新世纪新千年的人类新医学,将从根本上改变医学的面貌。
同时,还有一种革命,它会引发新的科学革命。因为中医学的基本原理是关于人类生命运动的,而人类生命运动的核心问题是复杂性。研究和解释复杂性是现代科学的最新前沿,也是世界复杂性的典型。研究清楚人类的复杂性,或者说研究清楚人类生命运动的复杂性,对于整个现代科学都是一项重大贡献。中医基本原理的复兴将成为人类复杂性研究的突破口。以此为导火索,复杂性科学将迎来新的突破,带来科学的革命性变革。
中医的复兴必将实现,因为“风物长宜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