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走出去”!打造国家新名片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走出去”!打造国家新名片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装备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装备“走出去”,并明确表示要在核电等领域打造“旗舰项目”。建设高铁和核电站,在同等质量下,使用中国的装备可能是建设最快、成本最低的。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之际,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显著标志。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在新市场的开拓难度。相较于美国GE和德国西门子等全球顶尖的装备品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拥有众多像华为和南车这样的新兴企业也在积极塑造国际品牌。

在“走出去”的同时,中国装备企业必须大力推进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的含金量。我们应尽快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优秀的国际品牌。

正在“走出去”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编辑:我国的工业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依靠自我发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造以及自主研发。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上世纪50-60年代初期,我们的产品“傻大黑粗”,材料消耗量多且裕度非常大。而在60-70年代,我们处于自我发展阶段,产品功能单一、无特色。到了80-90年代,我们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理念,但由于在基础原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制造工艺等方面存在差距,即使采用相同的设计和结构,我们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与进口产品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编辑:进入新世纪,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具备了系统集成能力,民族自主品牌开始崛起,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向世界。早在2014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就超过了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达到了1/3,稳居世界首位。市场应用了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高铁、4G通信等在全球享有盛誉。110兆瓦风电打开了瑞典市场,铁路装备进入了美国地铁市场,运12飞机实现了对美国的出口。一批高端装备成功开拓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

编辑:装备“走出去”已经不仅仅是销售产品,工程总承包和援建项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走出去”的项目越来越多。许多工程机械、发电设备、航空制造等企业通过收购国外知名公司和建立境外工业园来布局全球,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随着对外投资的增加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更多的装备“走出去”将成为必然。

我国在装备制造业品牌建设方面面临着一些难题。

高端装备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是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重要体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大部分产业在产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但能够掌握产品核心技术的国际领军企业却寥寥无几。

世界装备工业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复杂装备将倾向于系统总成采购,主机厂商将致力于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并向生产服务延伸,扩大规模,提高集中度。而各配套的高技术专业化厂商(包括基础装备、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等)企业通常规模较小,形成不了规模经济。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劣取决于主机厂商和其他厂商之间是否形成了契合度较高的配套协作关系。

面对综合型跨国公司的强势竞争,我国缺乏能够与之抗衡的综合型装备制造企业。重型装备知名大企业在规模、融资能力、成套工程能力方面,仍无法与国外GE、三菱、西门子、斗山这样的巨型公司相比。中国发电设备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但上电、东电和哈电三大集团却未能跻身世界500强。中国工程机械总产量居世界前列,但徐工这样的行业排头兵规模仍仅相当于全球行业巨头卡特比勒的十分之一。全球电力装备制造业有数千家公司,其中11家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销售额超过30亿美元的有ABB、施耐德、GE、三菱重工、西门子、日立和阿尔斯通等。

例如,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实现超大规模、快速响应和核安全等复杂工况条件下的自动化,离不开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而这项技术高度依赖仪器仪表。全球范围内,仪器仪表行业已经形成了少数跨国集团的寡头竞争局面。在第40名之前,美国有22家,其次是日本和德国。主要厂商包括美国安捷伦、热电费舍、泰瑞达、罗克韦尔、泰克、福禄克、国家仪器;日本爱德万、安立、岛津;德国罗德、莱卡、申克;英国英斯特朗等。

我国工业规模庞大,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低,组织程度较差。多数企业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技术研发能力和意愿,只关注低成本竞争。不少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争夺项目和外资,恶性竞争导致低水平重复。过度强调国内竞争,忽视企业协同与产业整合,使我国各行业组织几乎成为一盘散沙,在跨国公司竞争和产权侵蚀面前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不仅要“走出去”,更要“”。

随着国内市场需求量的下降,国内企业被迫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求在国际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然而,走出去仅仅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扩大市场份额。因此,树立“中国创造”的品牌,赢得国际客户的信赖,是中国制造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2016年8月,工信部、质检总局和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了《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该指南提出了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中,通过三个阶段的努力,力争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水平的大幅提升。

该指南旨在引导地方和行业制定区域和行业质量品牌提升计划,并组织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和质量兴业等活动。同时,引导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开展标准对比、质量比对、质量攻关等质量提升活动,以及开展中小企业质量等级提升活动,以提升企业竞争力。此外,指南还提出支持企业在关键知识产权上的组合布局,加快开发产品,优化品种结构。

重点关注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通信设备、工程机械、化工装备、特种设备、高端医疗器械、智能终端以及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组织实施约30个质量攻关项目,攻克一批非竞争性共性质量技术问题。加强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工业母机以及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开发,重点提升通用装备、专用装备、基础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可靠性。

为了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我们需要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成套设备出口、项目合作、投资收购、设施运营和融资租赁等方式推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汽车、纺织、轻工、光伏、通信和网络等产业成套装备和技术的出口。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周边铁路互联互通、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以及发挥产能和技术优势等形式开拓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以及高技术船舶等装备产品的国际市场。 为了支持企业拓展对外合作方式,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增强境外经营能力,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我们需要构建综合竞争优势。

在2019年8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该文件要求根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的规划,整理出一份亟需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的目录,以推动产业质量升级。同时,积极引导产业基金和社会资金支持,以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质量水平。

在2022年4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工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工作的通知》。该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装备行业的质量提升。在机械、航空和汽车等领域,支持建设仪器仪表及传感器性能评价公共服务平台、航空基础产品质量可靠性检测服务平台、工业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验证与支撑保障服务平台等。这些举措旨在推动装备制造业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升。 此外,该意见还提出要引导装备制造业培育系统集成方案领军品牌和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标杆品牌。这将有助于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化布局和国际化运营。

中国品牌,全球共享。以“华龙一号”、“嫦娥五号”、运20飞机、中车智轨电车、首台氢能发动机等为代表,中国制造展现了品牌力量。这些产品体现了我国品牌企业在稳定经济发展、带动科技创新、服务民生保障、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进程中的贡献。

罗冉编辑整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