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苏向杲,见习记者方凌晨。
6月28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了“2023年1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根据数据显示,在第一季度,信托业实现了217.01亿元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75.23%。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季度,传统信托业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资金信托投向工商企业、基础产业和房地产领域的规模和占比进一步下降。截至第一季度末,投向房地产的资金信托规模达到了1.13万亿元,同比下降了28.21%。
经营业绩迅速恢复增长。
在2022年第一季度,信托公司的经营收入、利润总额和人均利润都取得了显著增长,这在低基数的基础上实现了大幅增长。
在第一季度,该行业的累计经营收入达到了279.81亿元,基本恢复到了2021年前的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收入增长了74.65亿元,增幅达到了36.39%。同时,利润总额达到了217.01亿元,同比增加了93.16亿元,增幅达到了75.23%。人均利润方面,达到了80.17万元,同比增加了37.45万元,增幅达到了87.67%。
中国信托业协会特约研究员简永军指出,尽管一季度经营数据呈现出良好的开局,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经营数据的改善主要归功于投资收益的贡献,而信托业务收入却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根据数据显示,一季度行业实现信托业务收入128.23亿元,同比下降33.10%。同期,实现利息收入10.80亿元,同比下降21.45%。然而,受益于一季度资本市场回暖,股市和债市均呈现上涨趋势,行业实现投资收益112.6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59.38%。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以来,信托公司的经营业绩波动明显加大。
对此,简永军认为,造成信托公司经营业绩波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新的会计准则实施后,信托公司的投资收益与资本市场波动之间的相关性变得更加紧密。因此,投资收益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较大,即使投资于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收益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此外,部分固有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波动也加大了。这些因素都将持续对经营业绩波动产生影响。 其次,信托业务收入出现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信托业务结构的调整所致。融资类信托规模持续下降,而投资类信托和服务信托规模却持续提升。尽管这类业务的年化平均报酬率水平不高,但仍会对行业整体报酬率水平产生影响。
简永军认为,信托业应加大转型力度,尽快扩大以管理费为主要信托报酬的信托业务规模,以形成长期稳定且可持续的信托业务收入来源,从而平缓经营业绩的波动。
传统信托业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根据一季度末的数据,信托资产规模余额达到了21.2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5.23%。
从信托资产的来源结构来看,截至一季度末,集合资金信托的规模达到了11.2万亿元,同比增长5.97%。相比之下,管理财产信托和单一资金信托的规模分别为5.94万亿元和4.07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9.92%和-2.68%。
从资金信托资产的投向来看,截至一季度末,资金信托规模达到了15.2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52%。其中,证券市场上的资金信托规模为4.5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03万亿元,增幅达到了29.06%。信托资金正在逐步向标准化资产转移,这一趋势进一步凸显。而金融机构方面的资金信托规模为2.1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0.25万亿元,增幅达到了13.02%。
然而,传统信托业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资金信托规模和占比进一步下降,投向工商企业、基础产业和房地产领域的资金信托规模分别为3.0万亿元、1.0万亿元和0.9万亿元,占比分别为14.0%、4.6%和4.5%。
根据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第一季度末,资金信托投向工商企业的规模达到了3.9万亿元,同比下降了0.09万亿元,降幅达到了2.22%。而基础产业和房地产领域的资金信托规模则同比下降了0.08万亿元和0.44万亿元,降幅分别为5.03%和28.21%。此外,资金信托投向其他领域的规模为1.99万亿元,同比下降了0.14万亿元,降幅为6.64%。
从发展趋势来看,自今年6月1日起,《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业内人士称之为“三分类新规”)正式实施。根据三分类新规的规定,信托公司应将信托业务分为三大类共25个业务品种,包括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
简永军指出,新规对信托业的转型方向提供了明确的指引,促使行业以规范的方式发挥信托制度的优势和行业竞争的优势。该新规解决了信托在金融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必将加速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并为信托业在金融体系中找到差异化竞争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