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检察故事

讲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检察故事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今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保障“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检察机关勇于担当、积极促进。讲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检察故事,不仅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向外讲述中国故事的应有之义。

用故事连接中国与世界,沟通彼此之间的联系。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超过四分之三的世界国家以及三十多个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其中。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最高检出台了一系列检察政策,包括《关于进一步履行检察职能的意见》和“守护海洋”等专项活动。各级检察机关应结合实际情况,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司法服务保障新格局。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人文交流、经贸合作之路,也是一条绿色生态之路、共建共享之路和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了更好地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检察机关应当如何发挥职能作用?如何才能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检察制度并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检察形象?这些故事无疑是“世界语”,是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桥梁。那么,谁来讲述这些故事呢?笔者认为,除了从案件当事人和第三方的视角来讲述外,检察官作为办案主体,亲历办案及诉讼过程,既是执法者也是普法者。由“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的检察官来讲述,可行且可信。

2021年,最高检在全国检察机关组织开展了首季“新时代检察故事汇——检察官讲述办案故事”,检察官通过细致入微、温暖人心的讲述,呈现办案过程,展示新时代检察官的风采和形象,在系统内外引起积极反响。当年11月3日,《检察日报》报道了福建举办的“检察为民实事——检察官讲述办案故事”主题沙龙活动,8位检察人员讲述了他们通过履职办案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的感人故事。应邀参加活动的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央第八督导组福建小组负责人称赞道:“很感动,也很震撼!为福建检察官点赞!”福建省检察院官微转载了这篇报道,华人头条号转发了这篇报道,阅读量超过4.5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由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语言文化、审美情趣、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讲述法理情时,需要用更亲和、更具魅力、更有效果的方式进行。通过讲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传递法理情,延续和传承价值理念。

聚焦最具特色的故事,能够更好地传播文化。

在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好故事源源不断地涌现。检察故事精彩纷呈,但讲什么样的故事才能更深入人心呢?答案是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故事。因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我们选择了检察履职中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题材,并找到了心灵的契合点,使检察故事传播得更广远。 笔者立足于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特色优势,从检察机关为守护群众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角度出发,重点聚焦三方面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人民检察可爱可敬的形象,重点是:

首先,讲述检察官守护公平正义的故事。自2020年以来,《检察日报》连续报道了福建省莆田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原主任李望厦和福建省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原副主任周永东的感人故事。此外,福建省检察院第六检察部、第七检察部和第十检察部检察官群体也以人民为中心,守护公平正义。

2021年3月12日,《检察日报》报道了福建省检察院第十检察部积案清理办案组的先进事迹,题为《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就是我们关心的事》。在通讯中,笔者精选了两个故事:一是三级检察院上下联动,一体履职,大检察官领衔包案化解40年积案,让申诉人过上踏实日子、安度晚年;二是检察官把群众信访当作自己的事来办,融天理国法人情于一体,既为申诉人解心结,又协调政府部门为申诉人一家渡难关。这些人民检察为人民的故事,独具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检察制度的优越性,也让检察官可爱可敬的形象跃然纸上。

其次,是公益诉讼守护群众美好生活的故事。公益诉讼是检察机关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一项创举。自试点及全面推行以来,公益诉讼检察以其独特的制度设计和实践成效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些检察故事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值得我们浓墨重彩地讲述。

福州市长乐区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点。《检察日报》2017年11月18日报道了《4000吨垃圾山“乾坤大挪移”》,长乐区检察院牵头相关职能单位在公益诉讼前召开圆桌会议,凝聚各方共识形成整治合力。他们仅用十多天时间就将堆积5年的4000多吨垃圾清理完毕。这个以最小的司法行政成本投入取得最大办案效果的公益诉讼诉前圆桌会议机制被写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成为福建2022年度“十大法治事件”。 环境治理是全球生态治理的一大难题。为破解治理难题提供中国方案的叙事篇章里,有检察机关的一份智慧和力量。这种鼓舞人心的故事随着圆桌会议机制的推广应用在全国不断发生、传诵。

第三,检察机关为企业扬帆远航提供了“走出去”的故事。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主体,检察机关致力于服务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支持。泉州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沿线支点城市之一,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连接世界、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城市。泉州拥有众多民营企业,检察机关致力于营造法治化发展环境,助力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创造,打造出“亲清护企”全国检察机关十佳文化品牌。笔者多次深入泉州检察机关和企业采访,在《检察日报》上先后发表了《安商护商亲商》、《亲清护企共赢未来》、《亲而有为清而为度》和《用心用情护航民企行稳致远》等报道。从检察机关护航企业发展壮大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检察官胸怀“国之大者”,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身影。

创新语言表达,提高叙事能力。

要讲好故事,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离不开高超的技巧。当年,周恩来总理向外国友人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只用了一句话:“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让西方人一听就懂。

由于检察新闻中常出现专业术语晦涩、引用数据繁多等情况,导致可读性受限,传播范围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应努力创新话语表达和叙事技巧,以普通人能够听懂、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述鲜活的检察故事,这将有助于引导更多海内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检察。

首先,它应该言之有物——突出检察特色。在新闻报道中,应重点突出检察环节和检察领域的特点,凸显检察监督职能作用。例如,在维护公平正义方面,检察机关做了哪些工作,发挥了哪些监督作用?在防范冤错案方面,检察官是如何察微析疑、严格把关、纠正错误、保障人权的?这些内容不仅需要报道给社会公众,而且还需要重点加以报道,让群众了解检察机关的职能,并看到检察官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和司法为民情怀。

其次,要使文章言之有序,需要精心安排结构。为了使案例故事更加生动、引人入胜,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需要下功夫、动脑筋。正如俗话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最好在行文中设置一点悬念,有一点起伏,推起一个小波澜。例如,《检察日报》2017年8月15日刊发的《古稀老人半天砍倒28棵大树?检察官揭开“有人来投案”的谜案》一文,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了情节上的起伏,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在结构上,这篇报道不是先讲述判决结果,而是从当事者投案自首说起,这样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检察日报社举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国检察好故事”征文活动中,这篇报道入选了十佳作品。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毅华点评认为,该文在叙事结构上动足了脑筋,采用倒叙的手法,开头以场景、直接引语而不是概述呈现,巧妙设置悬念,故事讲得引人入胜。

三是言之有方——条条道路通罗马。一个故事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达到异曲同工之妙。例如,福建的姚某被骗婚,为离婚奔波了多年却一直未能成功。在检察机关的监督下,他通过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路线图”,仅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成功解决了困扰他近七年的烦心事。《检察日报》2020年11月8日通讯报道了姚某离婚案。2023年2月7日,《检察日报》一版“回眸五年奋斗路——新时代新理念新作为”专栏以《一个人的坚持,一群人的坚守》为题对该案进行了再梳理。同日,最高检微信公众号发布微纪录片《一切为了人民》,由办案检察官出镜讲述。3月12日,最高检微信公众号发布《两会话题:遭遇骗婚冒名婚姻怎么办?》,用动漫方式普法,当日阅读量达10万+。

四是传播有道——多管齐下,同频共振。好的故事不仅要被挖掘出来并讲述出来,还要传播出去。在融媒体时代,检察好故事不仅要破层出圈、漂洋过海,更要创新宣传手段、用好传播渠道。例如,在2023年1月,浙江省检察院举办了第二届案例讲述会活动。先导片首次登上了位于杭州文三路和学院路交叉口的3D裸眼巨屏,11位讲述人依次出镜,邀请观众跟随他们一起重返案件现场。不少市民驻足观看,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此次案例讲述会通过最高检央视频号、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浙江新闻客户端等15个平台账号进行“云直播”,2个小时的讲述会吸引了400万人次的全网观看。

(张仁平检察日报社驻福建记者站站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