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已经拍摄了20多年的古迹。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被派往全国各地拍摄古迹。因此,我对这些历史遗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发现自己对这些历经沧桑的古迹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无论是建筑、壁画、雕塑还是碑刻,我都深深地被这些实物所吸引。我着迷于时间在它们身上留下的痕迹,无论是自然风化力量、阳光的消融作用,还是人为的使用和破坏。这些实物向我们展示了比它们最初诞生时更多的信息。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时间的载体。
现存的历史遗迹,大多是寺庙、祠堂、宫殿、陵墓这类公共建筑及其附属品(壁画、雕塑)。在建造之初,它们不仅是当时的传统、信仰、文化、权力的象征,而且本身就是纪念碑——作为意识的载体昭于后世。
我曾尝试过用多种方式拍摄这些遗迹。最初,我用数码相机记录这些遗迹,从历史和建筑学角度进行描述,但这种拍摄方式并未真正展现出我对它们的感受。在2010年至2012年间,我使用湿版摄影法拍摄古建筑,这种古法摄影术本身就带有“古老”的意味,同时我也希望表现中国古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自然风景因建筑而成为人文风景。2014年,我开始在夜晚用光绘拍摄古迹,目的是展现它们的“纪念碑性”。虽然最初尝试后,主体形态得到了表现,但它们却变得孤立、脱离时空,所在空间对我来说非常吸引人:那是发生和消亡的地方,是时间的舞台。
在表现空间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有在短暂的昼夜转换时间内,天空和大地的亮度才能在底片上恰当地表现为永恒的意味空间。这个短暂的时间大约只有十几分钟,刚好对应中国古老的时间计量单位“一刻”(一天为一百刻)。
在这一刻,昼夜交替,阴阳转换。天地在底片上呈现出最深邃的空间,仿佛若有光线透过。智者先知通过观察天地运行,形成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世界观。这一瞬间,仿佛混沌初开,天地始生,是万物诞生和意识形成的起点,也是终点。
在黄昏时分,我用光线描绘出那些遗迹,让它们从黑暗中浮现,展现出凝结的意识光芒。文明的诞生和传承,都体现在这些实物载体上。通过它们,我们与古人之间的精神世界得以连接。
河北蔚县西大坪军堡,创建于2014年。
河北蔚县的埚串堡龙王庙,于2014年。
山西广武长城,2014年。
河北蔚县代王城,拍摄于2014年。
河北蔚县下平邮古庙,时间是2014年。
河北蔚县开阳堡,2014年。
陕西渭南的罗山寺遗址,于2015年被发现。
陕西唐陵翼马,发行于2015年。
2023年第44期《中国摄影报》8版,文章已经刊发。
图文内容来自上海相机摄影博物馆。
赵钢的个人展览名为《文明的痕迹》。
《中国摄影报》的邮发代号为1-126。
每周两期,对开出版。
全彩印刷的24个版
全年100期,总共150元。
如何在2023年订阅报纸?
您可以前往邮局进行订阅,或者拨打邮政订阅热线11185进行咨询。
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进行订阅。
扫描中国摄影报在线订阅二维码,即可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