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禁毒:治罪与预防齐抓,严惩与治理并重2

检察禁毒:治罪与预防齐抓,严惩与治理并重2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治罪与预防并重,严惩与治理并重。

这是最高检“依法严惩毒品犯罪强化禁毒综合治理”新闻发布会的特别报道。

禁毒工作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也关系到人民的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完善治理体系,承担工作责任,广泛发动群众,走中国特色的毒品问题治理之路,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人民战争。

6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近年来检察机关依法严厉打击毒品犯罪、加强禁毒综合治理的工作情况。同时,发布了检察机关禁毒工作的十大典型案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高检第二检察厅厅长元明、第二检察厅副厅长张建忠、江苏省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吕梅、湖南省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主任汪志勇以及江苏省南通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李宁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并就媒体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上下联动,共同打击毒品犯罪。

编辑:发挥检察一体化优势,严厉打击毒品犯罪。

编辑:石某明和刘某涉嫌贩卖、运输毒品案;钟某涉嫌贩卖、运输毒品案;四川和重庆检察机关建立川渝检察禁毒协作机制的典型事例......检察机关禁毒工作十大典型案事例一经公布,便引发了广泛关注。

编辑:“强化指控证明犯罪的主导作用是典型案例的突出特点之一。”张建忠介绍,针对毒品犯罪的隐蔽性,检察机关依托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平台,通过提前介入,引导公安机关依法全面规范收集、固定证据,以夯实证据基础。“特别是,毒品犯罪常常伴随洗钱行为,检察机关强化‘一案双查’,对毒品犯罪链条中的洗钱犯罪予以严厉打击。”

记者注意到,在广东检察机关办理的石某明、刘某贩卖、运输毒品案中,通过刑事抗诉,石某明由无罪被改判为有期徒刑十年,刘某由量刑畸重被改判从轻,实现了不枉不纵的司法效果。

张建忠指出,在处理毒品犯罪案件时,检察机关必须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不断增强法律监督意识,提高线索发现能力。对于毒品犯罪各个环节中的漏罪和漏犯,检察机关应依法监督公安机关及时追踪查证并报捕移诉,以防止和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的问题。对于法院判决中存在的错误,检察机关应进行监督纠正,以维护司法公正。

发挥检察一体化优势,打击毒品犯罪案件。张建忠介绍说,近年来,随着毒品犯罪分子采取异地遥控指挥、“寄递化”运毒、“打卡式”交易的非接触式贩卖毒品案件增多,查办难度加大。检察机关通过发挥检察一体化优势,上下联动,凝聚各级检察机关办案智慧,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对毒品犯罪的惩治效果。浙江检察机关办理的钟某均贩卖、运输毒品案,就是通过四级检察机关通力协作,及时追诉漏罪漏犯,纠正了错误裁判。

对于毒品犯罪,检察机关不仅依法严厉打击,而且还立足于检察职能,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促进诉源治理。此次发布的5件典型事例就是最好的证明。例如,最高检联合国家邮政局等部门开展了平安寄递专项行动,共同筑牢了安全寄递的屏障。四川和重庆两地检察机关也汇聚了川渝检察禁毒合力,建立了跨省域检察禁毒协作机制。针对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激增的问题,贵州省检察院通过向属地政府发出检察建议,强化了源头预防和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追捕和追诉。

,不放纵毒品犯罪分子,

这些典型案事例都来源于司法实践,它们代表了各地检察机关在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推进毒品犯罪检察治理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为社会带来了良好的法律和效果。

记者注意到,江苏检察机关有2件典型案事例入选十大案例,它们的禁毒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此,江苏省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吕梅总结了该地区在推进禁毒综合治理方面的三点经验。

江苏省检察院于2019年率先向省邮政管理局发出检察建议,以加强寄递毒品的源头防治。随后,最高检发布了“七号检察建议”,江苏省三级检察院积极将禁毒综合治理融入检察建议的整个过程。同时,检察机关充分利用举报寄递毒品犯罪奖励制度,南京市江宁区检察院主动建议并推动公安机关对举报包裹藏毒的跑腿小哥发放奖励,形成群防群治合力。

全面履行检察监督职能。我们坚持严格审查、深入挖掘、细致调查,努力查清所有涉案犯罪人员和犯罪事实。我们部署开展了涉强制隔离戒毒毒品案件专项监督活动,着力解决吸毒人员失管脱管问题。检察法两院出台了关于涉毒财产处置的座谈会纪要,加大了“打财断血”的力度。

多维度开展禁毒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如禁毒法治宣讲、检察开放日、公开听证和庭审观摩,来提升宣传效果。我们尤其注重对重点人群的宣传。例如,江苏省检察院联合邮政管理局共同发布了一份名为《致全省寄递从业人员的一封信》的文件,该文件覆盖了近千家快递公司和2.4万个末端网点。

在湖南,湖南省检察院专门成立了负责办理毒品犯罪案件的第十一检察部,走在了强化毒品案件诉讼监督的前列。

"我们从加强取证源头治理、规范提前介入侦查和引导取证、严格证据把关三方面,强化诉前主导,着力提升毒品犯罪案件指控质量。"汪志勇介绍说,湖南省检察院致力于加强对毒品犯罪分子的追捕和追诉,确保不放纵任何犯罪分子。他们不仅重点审查是否遗漏了同案犯和上下线人员,而且对于犯罪嫌疑人是否符合追捕和追诉条件存在分歧时,也会及时向上级检察机关汇报,形成监督合力。对于发现的漏犯线索或追捕和追诉对象定罪证据不力的案件,他们坚持引导侦查和自行侦查相结合,以确保追捕和追诉效果。

在处理涉及毒品犯罪的抗诉案件时,湖南省检察机关探索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以促进毒品犯罪案件的裁判严格公正。据汪志勇介绍,该省检察机关严格执行检察长列席审委会会议机制,在15起毒品犯罪抗诉案件中,省检察院检察长曾列席省高级法院审委会会议。

治罪与治理并重,以达到最佳效果。

推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失管,涉及毒品问题。

问题得到了治理。

随着国家对禁毒工作的不断加大,传统毒品的获取变得更加困难。不法分子因此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作为传统毒品的替代品进行贩卖和吸食。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脱离管控,流入制贩毒渠道,这和部分医务人员缺乏法治教育和专业培训、部分医疗机构监管制度执行不到位、医疗主管部门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行刑衔接机制运行不够通畅等有关。"元明表示,检察机关高度重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失管问题。最高检将发布一批惩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失管涉毒犯罪的典型案例,并向有关部门通报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检察机关将立足检察职能,坚持治罪和治理并重,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推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失管涉毒问题的综合治理。”元明介绍说,在治罪方面,检察机关将加大办案力度,依法严惩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犯罪。对于构成毒品犯罪的行为,应当依法以毒品犯罪进行追诉,确保罪责刑相适应。同时,要强化业务指导。由于涉及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犯罪在法律适用方面存在诸多难题,最高检将加强顶层设计,及时协调解决办案中存在的问题。

在治理方面,元明表示,一方面要推动有关部门加强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监管,堵塞管理漏洞。另一方面要推动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承担主体责任,严格执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制度,避免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脱离管控。此外,还要多方面形成工作合力,切断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网络销售渠道。

创新工作思路。

推动“七号检察建议”的落实

取得新的成效。

江苏省南通市的交通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快递业务量较大的地区。多家快递企业在南通市设立了区域总部和配送中心。随着寄递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防范寄递毒品等违法犯罪的压力也随之增大。

"我们以落实最高检‘七号检察建议’为抓手,向市委专题报告寄递安全工作,推动形成监管合力。"李宁介绍说,南通市检察机关主要采取了五项举措——

与邮政管理、公安等部门会签寄递安全协作意见,并公开发布寄递涉毒品等举报奖励通告。积极推动将“七号检察建议”落实情况纳入地方平安城市建设考核。与南通市快递行业协会共建“检邮学堂”寄递安全教育基地,为快递小哥补齐法律知识短板。

抓住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联合市邮政管理局,精准对接大型寄递企业,督促其加大安检投入力度。

新型业态监管是我们要抓住的重点。针对同城直送、众包配送和智能快递柜等业态的监管盲区,我们可以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来推动落实快递柜人脸识别、镜头前开箱验视和委托过机安检等措施。

抓好数据赋能,实现闭环管理。与市域治理大数据指挥中心对接,与12345政务热线和行政部门执法信息联通,实时查询快递企业网点毒品等违禁品的发现和处置信息。与邮政管理部门监管系统互通,动态查询检察监督意见整改情况。

抓好禁毒法治宣传工作。我们应建设禁毒法治教育基地,并加强对快递小哥等群体的禁毒教育。

不仅南通市检察机关,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全国各地检察机关与邮政管理等部门协同合作,共同落实“七号检察建议”,取得了显著成效,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

张建忠介绍,检察机关在严厉打击寄递违禁品犯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了1700多件3000多人的寄递毒品犯罪,1300多件1700多人的寄递枪支弹药爆炸物犯罪,800多件1800多人的寄递伪劣商品犯罪,200多件500多人的寄递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犯罪,形成了有力震慑。

“在推动寄递领域诉源治理方面同样取得重大进展。”张建忠表示,检察机关充分发挥了检察一体化的优势,通过“四大检察”密切协作,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法律监督的良好局面。同时,检察机关主动与邮政等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完善了协作配合机制。最高检还与国家邮政局等部门会签了制度文件,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平安寄递专项行动。

“下一步,检察机关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七号检察建议’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发挥检察职能,将‘七号检察建议’做成刚性、做到刚性,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向科技要战斗力,持续用好用足大数据法律监督手段。同时,借助检察宣传营造关注寄递安全的社会氛围,形成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