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优质资源内生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让学校优质资源内生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78信息

2020 年度新知答主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李伟胜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提高学校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的理念。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学校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然而,加快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改革,需要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关注人的真实发展。

今天,我们将分享李伟胜教授的文章。李教授从学校运行的专业特征、学校成员的主动创生和学校文化的内生活力三个层面探讨了高质量教育治理如何促进学校成员主动创生优质教育资源,让优质资源内生机制发挥更大作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

一起来看——我们这个时代,见证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儿童接受合格教育;从此开始,儿童享受优质教育。人们对教育的期待已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针对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需要,在政府代表社会尽力提供充足的、合格的教育资源并努力做到均衡配置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前提下,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更进一步发挥学校作为教育组织的专业作用,通过高质量教育治理促进学校成员主动创生优质教育资源,让优质资源内生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一周

学校运行的专业要求:持续内生优质教育资源

让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内生

学校是一个专业组织,旨在系统有效地培养人类。尽管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教育观念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通过教育,使下一代人更聪明、更健康,从而使社会得以存续和发展。因此,学校必须为下一代人的主动发展提供尽可能先进的教育条件,让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生成新的智慧和焕发新的活力。这意味着,学校正常运行的专业要求就是立足于现有人类文明成果,引导学生创造新的文明成果。这首先需要教师和管理者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创造新的文明成果,包括新的教育理念、方法、管理思路和制度等。

在新时代,学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我们需要更清晰地理解并强化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内生机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包括促进区域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1。

社会需要每个人都能够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当代人类社会对成员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认识活动中,我们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成为探究共同体,包括在个体阅读或解题时成为作者或出题者的“对话者”。我们需要在合作中参与发明创造,支持并完善认知活动的原则、标准、规范和实践。这就需要成员具备理智德性,即在共同体中坦诚相见,从不同视角评价并完善见解,力克失误(特别是因偏见而忽视不同见解的误区),勇担责任,作为自信的主体融入并享受共创美好生活的进程。

2

高质量的发展需要主体自主创造高品质的资源。

人们期待让孩子“上好学”,其根本原因在于为了解决孩子未来更高层次的发展问题(在更先进发达的社会中找到理想的工作),以获得并用好高品质资源。高品质资源需要发展主体自主创生,而难以直接获取和享用。例如,听者必须自觉主动地修炼音乐作品鉴赏能力,才能欣赏音乐作品;教师需要主动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学生;学校管理者需要主动运用管理智慧来建设学校文化,才能激励教师去研究音乐教学,提高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在解决“发展问题”的过程中,鉴赏作品、设计教学、管理学校都是关键,而高水平的鉴赏能力、教学智慧和管理智慧就是高品质资源。因此,“发展问题”需要发展主体主动解决,相应的“优质资源”也必须由自己创造。

3保持冷静。

学校能够通过系统化的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持续内生。

我们可以通过展示优质教育成果的外显标志,来了解其内生机制在生成优质资源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价值。为了提高每个资源要素的品质,学校需要持续建设自身的资源系统,包括一门课程、一套教学资源以及学校文化系统等。学校拥有广阔的专业创新空间,可以通过学习系统、教研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优化,促进优质资源以系统化的方式持续内生,而不仅仅是以要素化的方式点状外显。

因此,我们需要用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系统的思维来审视学校教育,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持续内生。这实际上是人类建立学校时赋予它的专业使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特别是教育发展分水岭的到来,我们需要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和实现这一使命,让它展现出新时代的豪迈情怀和创新智慧。

二年级

学校成员的主动创造:优质教育资源内生的基础

优质教育资源内生的根基

在教育系统中,学校成员应当充分发挥主体性,利用人类文化资源,主动创造新的优质教育资源。深入了解学校教育的现实场景,鼓励师生和学校管理者通过主动解决更高层次的发展问题,充分利用教育活动中不断涌现的发展空间,以系统化的方式持续创造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学习、教学和管理资源系统。

1。

学生展现活力,创造优质学习资源。

编辑:对于学生来说,为了主动拓展更高的发展空间和解决更具挑战性的发展问题,需要通过主动探究来创造高质量的学习资源系统(而不仅仅是资源要素)。以“自主解答一道数学题”为例,面对更高级别、更具挑战性的题目,“成功的解题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先后表现出三点独特性:在解题前仔细审视各种可能性,展开“结构化的探索”(structuredexploring);在解题中清醒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运算及其理由;在解题后自觉回顾前面的工作并反思改进。因此,面对更高层次的认知问题,学生需要持续投入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那么,如何才能让更多学生主动创造这样的优质学习资源呢?

编辑:超越已有资源,开发新创资源——相比于来自教材和教师的“已有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开发的高品质“新创资源”。这不仅包括在开放的空间中敞开的各种创意,也包括“为自己相信的内容承担责任”并理解承担这个责任的重要性,还包括学会为探究充满不确定性的内容而面对风险和挫折,并为此而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与认知策略......显然,这些新创资源难以标准化(因而必然是个性化的),难以用所有人都能懂的话语表述,也难以通过普适的方式来配置,因此需要用心激发、主动敞现。

编辑:整合资源要素,创建资源系统——成功的解题者通过“结构化的探索”贯通了题目直接呈现的“事实内容”和内在的“数学结构”,不仅将解题条件、中间步骤、应答之问或待证结论整合为一个“认知系统”,更将每个步骤、每个层次的信息(包括新创的认知信息和情绪、意志体验)等要素层面的资源整合为一个前后贯通、上下融通的学习资源系统。更进一步,在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如一门课程、一个课程群、一所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将资源要素整合为资源系统的创新能力变得更为重要,因为这正是社会期望学生通过“上好学”解决高层次问题、创造高品质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也是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新前提。

2

教师们展现出他们的创意,创造出优质的教学资源。

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专业技能就是“上好一门课”。在更具创意地建设富有活力的优质课程时,教师不仅可以根据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加工各种资源并进行系统化整理,还可以设计一系列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活动。这样,教师可以激发所教授学生的特定学习兴趣,让他们享受学习过程,并自主创造优质教育资源(如学生自己的创意、主见、自信和意义感)。简而言之,教师应该为每门课程创造一套完整的课程资源系统,特别是那些每天都需要使用的教学资源系统。

如何让更多的教师主动创造优质教学资源?在培养教师专业素养、为每位教师提供专业支持的基础上,学校还需用先进理念引领创新。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这一点。

编辑:超越已有资源,开发新创资源——教师在职前职后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课程方案、为常态化教学活动提供的标准化教学资源,都属于“已有资源”。建设优质课程,教师需要开发更高品质的“新创资源”,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探究能力,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并给予高水平指导,强化自主探究、群体合作,逐步提升课程教学的设计水平。

编辑:整合资源要素,创建优质教育资源系统——以每门课程为单位,将各种资源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生态、高品质的教育资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种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或互动方式、每篇教案或活动设计方案、每个电子课件、以及研究学生人格特征和认知方式所得出的认识,都能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并总结提炼出学习成果和教研成果。此外,班级建设经历、教研组持续合作“磨课”而生成的专题化、系列化教学案例,都是教师从不同途径获取的资源要素,可以纳入一门课程所用的教育资源系统。优秀的教师还会根据专业发展需求,综合运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条件,建立适应不同阶段发展需要的教育资源系统,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专业品质。这也就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资源系统,以促进个人专业成长。

3保持冷静。

管理者运用智慧,创造优质的管理资源。

高水平的学校管理者在引领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时,需要具备创造性智慧。以课程建设为例,管理者应在倡导教师建设好每门课程的基础上,致力于建设一所学校最具品牌价值的教育服务“产品”—课程体系。此外,学校管理者还应系统布局各个领域的发展,如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活动系统的完善等。因此,学校管理者需要在展现学生活力、彰显教师创意的同时,着力修炼并运用领导智慧,为所有学校成员的发展创造优质管理资源,促进学校层面教育资源系统的整体创生。

编辑:那么,如何让学校管理者主动创造优质管理资源呢?卓越的领导力离不开基础性的专业资质、规范化的办学条件和高标准的专业引领,但更离不开在立足学校实践场景中用心体会、感悟并与其他成员一起探索、凝练而成的专业智慧。具体来说,学校管理者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修炼并用好这种可创造优质管理资源的领导智慧。

编辑:超越已有资源,开发新创资源——以建设高品质的学校课程体系为例,需要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社会提供的设施设备,还有合格的师资、区域教育治理的整套工具、引领学校发展的最新政策......但这些都是“已有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成员应主动开发的“新创资源”,包括师生创生的新资源和学校管理者立足管理系统创造的新资源。管理者可逐层开发三个层次的新创资源:首先,建立彰显本校特色的文化标识并与时俱进地更新其内涵,让规范化建设的课程体系彰显特色,促进本校师生与管理者的个性化发展;其次,建立可激发师生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如引领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团队建设和相应的合作学习、团队研修制度、适合本校成员与组织发展的评价反馈机制;最后,开发可承载学校成员情怀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彰显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最高境界的标志性作品(如课程开发、教育活动、个体成长、团队发展的典型案例)和对其中蕴涵的特色化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的系统论证和表述。 一所学校在合格规范基础上拓展高层次发展空间,最需要的就是这些新创的管理资源。

编辑:整合资源要素,创建资源系统——管理者应着眼于一所学校的整体发展,整合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资源要素和资源系统(作为学校资源系统的“子系统”)。其中,学校管理者主要负责创建高品质管理资源系统。例如,在“学校围绕育人目标(毕业生形象),在学段、学期、单元/课时三个层面整体建构学校课程体系”时,需要整合包括按学段编制的学校课程规划方案、按学期或模块编制的课程纲要(代替原先的教学进度表)和按单元或课时编制的学历案(代替以往教师立场的教案)等一系列专业规范。这些专业规范只能通过学校管理者带领师生探索来研制,并适时采用或创造相应的制度和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高品质管理资源系统。

第三章。

学校文化内生出优质资源的源泉。

系统创生优质资源的源泉

通过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等学校成员的积极创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优质教育资源内生机制对学校运行的重要性。这种机制是学校运行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我们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区域治理的优化的同时,充分激发学校文化的内在活力,使其成为系统创造优质教育资源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基本思路。

1。

建设群体文化,让三类主体在群体合作中共同创造优质资源。

从学校发展的全局来看,要让每一位成员都充满活力并主动创造优质资源,需要关注他们所在的具体群体,通过群体中的交往和合作,在最近的生态系统中为每一位成员的每一个创意和每一份动力提供直接支持。 从每位学生的立场来看,他们可以通过各门课程中的集体学习、各个学习领域中的群体交往以及每所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学习生活这三个层次来参与建设各种学习共同体。通过与同学和教师的交往,学生可以相互激励和挑战,完善解题思路并建构知识体系,并学会在各种复杂场景和多元视角下选择具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并规划人生道路,创造发展资源,包括通过与其他人合作来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 教师和管理者可以通过与团队伙伴或校内外其他发展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交往合作,拓宽专业视野、激活创新意识、修炼开拓创新能力。

2

彰显学校文化的高度,让三类主体相互激发创新智慧。

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并非并列的三类主体,而是相互关联的复合主体。他们在学校中的活动构成了一个“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时交织或前后相干的”。通过利用各种学校文化作品(如课程、活动和方案、案例),我们可以促进不同群体的文化相互交流和激活,共同创造优质教育资源。我们应该重点开发能够体现学校文化高度的作品,例如共创学校课程体系和学校制度体系。与“名师”相比,这些作品是属于一所学校的高品质课程体系和成员交往共生的发展体验,它们扎根于学校独特的生态专业品牌,不仅见证了一所优质学校的发展高度,更展现了整个学校组织生态中每个成员的创新活力。

优质教育资源的内生机制应成为学校运行的基础,全体成员应主动开发“新创资源”,整合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资源要素,建立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系统。这可以视为区域教育系统乃至全国追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态基础,为我们对未来的基础教育增添了更美好的期待。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欢迎您订阅我们的杂志。

唯一带有“中国”字头的。

基础教育领域的综合期刊。

教育部负责管理。

中国教育学会主办。

邮发代号为80-572,适用于国内。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2097-154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787/G4。

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可以改为:

每月发行一本,每本售价18元,全年共计216元。

1.您可以在全国各地的邮局网点订阅。

1.全国各地邮局网点均可订阅

2.您也可以登录中国邮政报刊订阅网bk.11185.cn进行订阅。

编辑部提供订阅服务,欢迎拨打热线电话010-84022301或18010008127咨询。

订阅热线:010-84022301、18010008127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户名:中国教育学会。

银行账号:9558850200000834742。

欢迎您来投稿。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请注意,一稿多投是不可取的。

邮件主题格式为:作者姓名-手机号码-栏目名称-文章标题。

联系电话:010-84022301

推荐阅读